湖南获得失传秦简,内容改变历史,原来冤枉了秦始皇2000多年
《史记》虽然是司马迁呕心沥血写的,还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模仿的范本,但终究他也不能开上帝视角,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所以错漏还不少,甚至有人专门写了著作记录它的错处,其中一个就是“烽火戏诸侯”,事实上先秦时期没有烽火,而原版则是“击鼓戏诸侯”。
同时关于秦始皇这个人,司马迁虽然确实站在了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上,记录了他的功和过,但是关于他身上的错误也还是不少,尤其是关于他立储一事,虽然《史记》说是赵高矫诏立胡亥,但后来出土的竹简还有《赵正书》都表明赵高是正常上位,关于这个之前有写一篇名为《湖南挖出胡亥遗物,秦始皇传位之谜揭开》的文章,可以看看。
但本期要说的不是传位之谜,也不是胡亥不是扶苏不是赵高,而是司马迁关于秦始皇的一段描写,即:
(秦始皇)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意思就是秦始皇费了好大一分力气,终于到了湘山祠,准备渡江,结果江上大风一阵阵,阻挠了他们前进的路途,而像这种事情,古人一般都认为是非自然力量所为,于是秦始皇就叫来顾问,问祠中供奉的湘君是什么神,顾问说是尧的女儿和舜的妻子,她们被葬在了这里,秦始皇自诩功高过三皇五帝,于是当即下令砍了山上所有的树,以作报复。
从此秦始皇身上又担了一个“不爱护环境并藐视神明”的罪名,加上他一直以来大兴土木或者是修筑长城还到处南巡,劳民伤财怨声载道,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忽然之间就变得好渺小好渺小,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年轻的暴君,古怪的疯子,蛮横小气,没有君子之风,连秦朝灭亡的结局好像都顺其自然了呢——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惨了,为什么?
有的人不喜欢秦始皇,就会主动忽略他身上的优点,并且主动抬出他的缺点,于是就想不到“一座山是说砍完就能砍完的吗”?秦朝时期虽然说冶铁有点点发展了,但是冶铁铸造的主要是农具,秦始皇使用的武器基本都是青铜,它的锋利程度也就那样,何况他也不会带着农具去南巡,所以他拿什么砍这一片山?
其次就是很多大学都有购入竹简,还有呼吁社会各界捐赠竹简的习惯,湖南大学就在2007年在香港古董市场花150万元买了2098枚,后来有香港收藏家知道之后,主动捐赠了76枚秦简,其中有一篇就是《秦始皇禁湘山》诏令,内容简直与前面的堪称颠覆,即:
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状、臣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曰:“可。”廿七
意思就是秦始皇觉得苍梧山、洞庭湖、湘山、屏山风景秀丽,树木丰茂,于是下令不准这里的人砍伐,不过大臣们觉得直接下令不准,肯定很难禁止,还不如把这里划为禁苑,而秦始皇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同意了——这里展现出了史上从未记载过的,秦始皇的一个新面貌,那就是“大自然的赞美者”。
可以看到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是狂妄自大的,想要征服人类的形象;而诏令中的秦始皇是喜爱自然的,有着超前环保意识的形象;前者是对他的负面的记载,后者是对他正面的褒奖。结合一切可能性,后者才最为真实,世人又冤枉了秦始皇2000多年。
孟子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不要盲目听信权威,要有自己的判断,当然这也不是对《史记》的否定,如果司马迁不续写《史记》,那么万古如彻夜,他自己也说这本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以再严谨再考究再细致,也逃不过错漏,倒不必过分苛责,而《史记》依然是中国历史的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