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第一章我当上了教师:我迷恋上了教书【视听版】

【导语】:学习魏书生,弘扬魏书生教育思想。今天魏书生研究院为大家推荐: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第一章:我当上了教师

第一章我当上了教师

我迷恋上了教书

我爱读书。
我读书的时候,并没想过能去教书。
最先是做民办教师。后来进工厂,经过长达六年、150次申请之后,重新回到学校,回到教师岗位。六朝夙愿,一载得偿,心中的喜说,自不待言。
最初做民办教师的日子里,社会环境不好,人们忙于“阶级斗争",积极"热火朝天抓革命”。我改变不了大环境,便决定改变我所在的小环境,努力在学生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
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于是我便迷恋上了教书。
我迷恋上了教书
我迷恋上了教书。
自1969年夏至1971年秋,大约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我的身份是辽宁省盘锦地区新建衣场红旗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在这段最初从教的日子里,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迷恋上了教书"。
这种喜欢教书、热爱教书、迷恋教书的感觉,一直伴随我的整个从教生涯。然而,尽管我对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怀有如此朴素而又热忱的感情,最初当上教师,却纯属偶然,甚至还有点不情愿。
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16岁,初中毕业。那场席卷了整个中国并对后来影响巨大的运动,终止了我继续在学校追求教育的美梦。
在那样一个无学可上,无书可读,而且也少人读书的年代,所有的“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身为其中一员,我自然不能幸免。1968年,我随着一班同学,从沈阳市三十二中学下乡到了辽宁盘锦。
盘锦有美丽的红海滩和优雅的丹顶鹤,也有有待开发的广阔天地。昔时有祖国"南大荒”之称的盘锦,是一片美丽而又清贫的天空。
在盘锦,我们这一群昨天还在课堂读书学习的孩子,转眼就开始了手足贴地、土里创食的农民生活。因为年轻,体力上的辛劳尚可忍耐,饥饿的侵袭却无人能敌。而且,最令我们不解的是,付出的劳动时间不短,常常日未出而已作,日已落却未息,如此辛苦,不仅所谓的扩大再生产和积累无从谈起,就连辘辘饥肠都无法填饱。
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常说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吗?一滴汗水掉在地上摔成八瓣,一粒种子种在土里却不能收获八颗果实。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然而,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谁也回答不出来,也没有时间回答。
因为,即使在饥肠辘辘,肚子不停以闷耳雷声提意见的情形下,我们也不得清闲。每天劳动归来,要开各种各样的斗争会和批判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每个人都绷紧了一根弦过日子。
和拼命劳作却无收获不同,“阶级斗争”却是一抓就灵。在那个年代,人们饿得要命,肚子里油水没有,各种“拍马之语"“阿谀之词",却能在权势者面前滔滔不绝地讲出来。不仅如此,人们还要表决心,明明自己饿得要死,偏偏要“死要面子活受罪”,拍着胸脯说无所谓。因为,据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他们正过着吃不上、穿不上的苦日子,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我们要进一步勒紧裤腰带,去支援他们,帮助他们。
那是一个纠结的年代,那是一个狂热的年代,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旗帜高扬,天蓝水清,青春激情勃发的年代。我无法确信,在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中间,究竟有多少人的表决心、拍胸脯是发自内心。但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那些发自内心的,占了人群的绝大多数。
那真的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人人大公无私,可以为集体、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切,整个社会凝聚力空前强大的时代。
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10个月,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中,一个民办教师的空缺落到了我的身上。那是1969年,我19岁。
我读书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能去教书。
刚听到让我去教书的时候,我并不愿去。同在一个青年点的55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比我先得到分配,到县城的公路工程队去做筑路工人,同学们都美慕得厉害,对我去教书则感到惋惜。有的朋友劝我不去,以便等待能当上"领导阶级”的机会。尽管不愿去,但我又不敢不去,不敢不“把一生交给党安排”。于是,便服从命令去教书。
教书之后,我才发现学生们心灵世界的广阔。农村孩子真诚、质朴、勤劳的品质深感染着我。我教的第一届是小学毕业班,学生比我小不了几岁。第二届学生,最大的一个才比我小四岁。年龄相仿,我们的共同语言就比较多,加之当时教材又比较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剩余时间,我便给学生读《红岩)《欧阳海之歌》,讲我看过的一些书,介绍城里的一些事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些在城里人那里听不到的农村习俗、秘闻。生活在他们之中,我感受到精神的满足,灵魂的安宁。
学校之外,阶级斗争的形势愈来愈严峻。大人们为了适应形势而违心地斗争、批判、清队,整自己的同胞,我感到深深的悲哀而又无可奈何。于是,我便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
关于幸福,古今中外的学者先贤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和解读卷轶浩繁。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这个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更加美好,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更加幸福,那这个人一定是幸福的。正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基于这种幸福观,结合自己的工作,我常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自己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生存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
我总以为,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心肠好,那么生活穷点富点,工作轻点重点,寿命长点短点,他都能坦然无愧,豁达大度地对待,从而活得心安,活得幸福。人活着对他人、对世界有没有益处,有没有贡献,最主要的也在于他有没有一颗好心。心肠好了,那么体力强点弱点,才能大点小点,他都能尽心竭力地为他人为世界做好事。反过来,心肠坏了,就不好办,他自已活得太累、太麻烦,别人也会由于他的存在而累,而麻烦。从事教育多年,我一直认为,在所有职业、所有人群中,教师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和人群。
秉承此种价值观的教师,在学生心田上播撒真善美种子的同时,他自己也便收获了幸福。遇见这样的教师,是学生的幸运。而从内心接纳这种价值观的教师,又何尝不是自己一生的幸运。
就这样,在最初的从教生涯里,在那间简陋而又不乏温暖和欢愉的教室里,我迷恋上了教书,我找到了可以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找到了自己一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就为了这份迷恋,我放弃过招工进城的机会,在农村教了两年零四个月。
多年之后的一次记者访谈中,我说:“那年头教师的地位远远没有现在高,但我自己知道,我的舞台就是教室,一走进教室我精神头就来了,我喜欢驾驭课堂和学生交流知识,我偏爱教书就像别人偏爱打麻将一样。”
欧阳修名篇《卖油翁》中,面对路人的询问,卖油翁淡淡地回答:“无他,唯手熟尔。”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做教师",我亦可以回答:“无他,唯喜欢尔,迷恋尔。”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