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限塑”知晓度超9成,但实施面临三大问题

2020年,根据国家相关《意见》要求,上海等长三角省市相继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禁限塑新规。为检验消费市场对“禁限塑”的认知程度,3月9日下午,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结果显示,长三角消费者对“禁限塑”有非常高的知晓度和支持度,但习惯的培养、替代品体验感不佳、可降解产品市场竞争无序成为三大“堵点”。

  • 上下班途中买菜购物,环保袋太大塞不进小包怎么办?

  • 纸吸管吸了一会儿就烂,影响喝奶茶口感,如何破?

  • 可降解标识近十个,搞不懂、看不清,谁来管?

超九成消费者支持“禁限塑”

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刘波博士表示,在1月初的调查中,长三角消费者对“禁限塑”知晓度和支持度均很高,知道“禁限塑”的比例高达92.9%,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的占比达90.1%。

在新规的覆盖方面,在对1640家企业体察发现,禁限塑新规在商场落实率达到78.6 %,超市为77.5 %,药店为58.8%,书店为73.0%,大型饭店为90.1%,中型饭店为82.5%,小型餐饮店为64.3%,外卖为75.6%。认为本地“禁限塑”落实情况非常好的受访者超六成。

在塑料袋生产企业中,90%以上的产能已调整,部分转型为生产纸质袋,部分转型为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塑料袋未来3-5年将占领市场,成为普通塑料制品的替代品。

图说:餐饮外卖成为塑料垃圾的增长源

替代品体验感不佳成“拦路虎”

新规实施中,有何“堵点”?消费者的习惯培养、替代品的体验感不佳、可降解产品市场竞争无序成为三大问题。

新规实施前,仅有14.5%的受访者去买菜时会自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自带购物袋也只有32.5%。“长三角消费者习惯在上下班路上买菜购物,我们特地去陆家嘴观察,很少有人拎环保购物袋,更别提女士小包是否塞得下环保袋了。”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不仅要用“禁用”倒逼,还需各方引导。另外,可接触食品的塑料袋没有相关标识,60.6%的受访者对食品袋是否安全表示怀疑,应打消其顾虑和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替代品“体验感”不佳,是阻碍新规实施的“拦路虎”。调查聚焦“无纺布环保袋”“餐饮外卖”和“纸吸管”,发现完全靠简单替代无法满足消费需求。42.6%的受访者表示,无纺布环保袋“质量差、难看”,不会在外使用,近三成受访者会把无纺布环保袋作为垃圾袋用。

“纸吸管”更收获了大量“吐槽”,56.0%的受访者不愿使用,认为体验度太差。对此专家建议,可将饮品包装改为带吸口的杯盖,或改变配方,无需吸管仍能获得很好的口感。

餐饮外卖更值得关注。受访者中有3.6%几乎每顿都点外卖,22.4%几乎每天一顿外卖,59.5%一周会点若干顿外卖。如果仅从替代角度提限塑要求,而不对外卖模式做重构,由外卖塑料餐盒带来的环境威胁,可能会与日俱增。

消费侧与供给侧应形成合力

可降解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也令消费者面临“选择障碍”。可降解塑料可以分为生物分解、光降解、热氧降解、可堆肥降解等,每种类型适用标准、生产工艺和成本都不一样,降解程度差异也非常大,若过多追逐成本和价格,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而对小商家和消费者来说,网上“可降解塑料袋”产品很多,“可降解”标识各不相同,价格差异也很大。“可降解标识达近十种之多,搞不清、看不懂的情况普遍存在,调查中能完全答对知识点的不到2.5%。”消保委认为,产品繁杂而无序令人很难做出判断和选择。

图说:可降解标识标准不一

对此,上海市质检院专家表示,因标准体系复杂,消费者较难区分各产品的降解类型和技术要求的差异,确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标识规范,方便消费者辨识。目前,技术机构正在研究和制定快速筛查材质的方法标准。此外,上海质检院及多家检测机构也已建起完整的可降解检测能力,今年检测能力将大幅提高。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代表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应从“概念导入”到“知识普及”,让消费者掌握禁限塑必备的知识,并由社会协同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习惯。同时,应清理归并各类“可降解”标识,方便消费者与小商户选择购买,并设置可接触食品塑料袋的专用标识,方便辨识。

此外,应促进消费侧与供给侧形成合力,比如通过税收等让不可降解塑料使用量较大的消费行业承担环境成本,完善标准和价格形成机制营造有序竞争的氛围,政府投入资源研究可降解塑料的检测判定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