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方言趣谈
宜兴方言属吴语。宜兴位于吴语方言区的西端,其西南与安徽省广德接壤,广德话就属北方官话了。宜兴方言有100余万人使用,在吴方言中是比较硬的。其内部不完全统一,在地理位置的影响下,北边一部分受武进口音影响似武进话,西部一些地方受溧阳话影响又象溧阳话。另外,浙江温州、平阳,福建、河南开封,苏北、山东、安徽、湖南、湖北的客籍居民,在他们聚居的小范围内,往往以他们的方言对话,长期以来影响宜兴方言,因此宜兴方言又出现很多方言岛。宜兴人讲话的声调、发音、口气异常特别,在外乡一遇到宜兴人马上就可以从方言中找到同乡;同样在宜兴范围内,只要一开口就知道此人是东乡人还是西乡人。鉴于宜兴方言的发音较为特殊,有些难以用国际音标或汉语拼音标出,本文采用以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替代。
宜兴话的声、色、形、状
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宜兴人,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头一句话就是:“我到过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从来没有听到过象宜兴话那样,一句话就把声音、颜色、形状都说出来啦,你说是哪一句话。当然就是这句话啦——'闸拔踏一跤,一个闷土地,跌出了一个紫凸螺块’”。这句话妙就妙在声、色、形、状统统描绘出来了。闸拔踏——突然之意;跌跤的声音如响耳边;闷土地——跌下去的样子姿势,肯定是脸朝下,且分量很重;紫凸螺块——跌跤的后果。只用19个字,就把这个跌跤的动作完整、清晰、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宜兴方言妙处所在。假如用北方方言来说,就淡而无味,逊色多了。“突然跌了一跤,头部和四肢着地,跌出了一个紫颜色的肿块。”宜兴方言的个性特征在此荡然无存。
宜兴方言状声、状色、状形者比比皆是,如:“雪凸鸾”“得楼滚圆”——状形;“酸叽叽”“咸漓漓”——状味;“黄豆粒粒润黄蹦绽”——状色状形……
宜兴话中的数词
宜兴人讲话好用数词,且用得恰到好处,七与八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在汉语成语中只有少数几个,如七上八下、横七竖八、乱七八糟。但是在宜兴方言中就可以组合成许许多多成语、俗语、谚语,例如:七扛八调、七痴八瘩、七空八劝、七了八当、七昏八呛、七颠八倒、七嘞缠嘞八嘞蒲鞋穿嘞袜嘞、七嘞缠嘞八嘞葫芦缠嘞葡萄藤嘞等等。
用小九九数中的八八六十四谐音出“板板六十四”,形容一本正经,面孔铁板。骂人话不直接说“象乌龟”而说“象十三块六角”,因为龟背壳的花纹是十三块的六角形,抓住乌龟的某一特征十分形象,还有“□('搞’字的读音无论如何找不出一个与它相同的,权且用□表示,好在宜兴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字读什么了)七廿三”,错了、歪了叫“□七廿三”。“管它三七二十一”得数完全正确,因此无所顾忌,只管去做。“吃到二五搭六”,二五应得十,酒喝多了当然糊里糊涂算不清了。用数词组合成词组或句子能替代许多话说不清的意思。从一到十的宜兴话有:一呒来头、三心两意、死(四)皮赖脸、五神挖拉、六神无主、七零八落、十麻九俏等等。一月到十二月的谚语有:正月初一做羹饭——一呒来头;二月二家家嫁囡妮;三月三穿件单布衫;四月四吃乌饭;五月端午吃了粽才把棉袄送;六月里的债,还得快;七月七,牛郎合天仙;八月八,蚊子大如鸭;九月九,蚊子叮石臼;十月小阳春;十一月里南风一息息;腊七腊八,冻煞老鸦。
香瓜和南瓜
一位姑娘由宜兴的东乡某地嫁到西乡的官林,婆婆关照媳妇晚饭是烧香瓜并掺和点糯米在里面。媳妇好纳闷,心里说,香瓜是生吃的,怎么可以烧熟了吃呢?要么官林地方的香瓜比较特别,专门就是当饭当菜吃的。于是跑到地上摘来十几只大香瓜,皮刨光,籽剜尽,外加糯米,烧了满满一大锅。
婆婆回来掀起锅盖一看,哪里还看到什么瓜,尽是一锅粥,粉呼呼,说香不香,叫甜不甜,回头一看墙角落,两只南瓜还躺在那里,于是大发脾气,急得媳妇又哭又叫,说是香瓜还是到地上去摘来的新鲜货呢!后来才弄明白,官林一带人把南瓜称作香瓜,而香瓜视其色泽口味等特点,又分别叫黄金瓜、青皮绿肉瓜、白小娘瓜等。
同一东西,说话不一,害得新来乍到的小媳妇吃了个闷气。南瓜在张渚、徐舍一带则又称饭瓜,大概是过去南瓜常常被普通人家当作主食来填肚子的缘故吧,不过将南瓜叫成香瓜,似乎欠妥。
“吃”的多种说法
“民以食为天”,人一生下来就要吃,直至寿终,因此“吃”也就成为语言交流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因为吃的人身份、地位不同,吃的场合、地点不一,吃的食物多种多样,所以对“吃”这一词的说法,在宜兴颇为不一。
三朋四友,难得聚合,偶尔碰在一起,几盆小菜,数杯老酒,有人说:“快点告(此字的读音与□七廿三的□只是音调不同),完则好去看电影!”“告”,字典上,查不到,别处方言,也绝无,还有“夯”“哈”“扫”等等,这些字都含有一种干脆、利索、全部吃光为止的意思。假如正式的宴会,主人举筷巡扫,招呼宾客:“大家□!”则要闹得哄堂大笑。说你这位主人实在太粗野了。
还有一两个人,置小菜一两碟,老酒一两杯,则会说:“小搭搭”“小咪咪”,“搭”“咪”等则含有慢慢嚼、细细品的意思。假如狼吞虎咽,就不能说“搭”和“咪”了。
宜兴人对喝酒、喝茶,往往用“□”“呵”两个字,“再点,多呵一口”
法拉则
请注意,这不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它是地地道道的一句宜兴话。“今朝噶噶电影噶种好看法拉则,你勿去看啊!”“这噶种人得,酿噶呆法拉则,教则他十来遍了,还是木竹筒吹火一窍不通!”“大家省句把吧,噶种骂法拉则,实在太难听了。”在“法拉则”前面加上“好”“呆”“难”“恶”等等形容词,就表示赞佩、嫉忌、困难、责备等意思,“法拉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实在难以说清楚,“好法拉则”用普通话来解释,就是“好得很”“好得不得了”“太好了”或者“这样的好法”。如果把“法拉则”后面两个字“拉则”省去,就是“好法”“骂法”“呆法”“难法”“恶法”,意思当然一样,但程度就浅得多了,在口语的运用上也不及加上“拉则”那样来得响亮,顺口。“法拉则”实在是宜兴的土特产,加上它,对表达感情、加强语气是大有作用的,当然,对听不懂宜兴话的人则另当别论了。
说过去、现在和将来
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在宜兴方言中也是五彩缤纷,东西南北乡各不相同。先说“过去”。幼时听长辈讲故乡开头总归是“噶辰光”,宜兴人读“日”为“热”,“昨天”“前天”就是“昨热”“前热”,还有叫“夜只”的,“前夜只”即前天,“大前夜只”即“大前天”。再说“现在”。宜城周围一带叫“酿加”,张渚、官林、徐舍一带讲“昂脚”,也有讲“界脚”的,张泽、新庄一带就讲“界热”。还可说“将来”。表示将来式的词,既不说“热”,也不讲“脚”,则讲“朝”,“明朝”“后朝”“还后朝”。宜兴方言无论是“热”“脚”“朝”都是同一意思,即表示“天”“日”。
宜兴方言的代词
汉语中的代词有人称代词,如我、你、他;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指示代词,如这、那、这里、那里。宜兴方言中的代词跟北方方言的读音完全不一样,十分奇特有趣,现归纳如下:
代词中的复数人称代词“我们”大致有三种说法,宜城说“我笃”,和桥一带就说“我蟹”,官林一带则说“我伢”(这两个字要连起来读,听起来似乎只有一个音“伢”一样)。
疑问代词如“谁”,则说“咯家”;“什么”叫“点啥”,闸口、分水一带因受 武进方言影响叫“嗲啥”,有时干脆就叫“点”,“为点、决点、多点”就是为什么;“哪里”讲“咯嗒”、“浪嗒”或“浪啥”(和桥以北)“咯嚷”(西乡口音),“怎样”说“奈仰”“标昂”。
指示代词“这里”“那里”很象粤方言叫“芥头”“过头”或“芥半”“过半”,“这样”叫“仰老”,西乡路里叫“昂老”,与溧阳交界处还说“界老”“界噶老”。
假如把三种代词组合成一句话,非宜兴人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例如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宜兴人对一位外乡人讲:“我勿叫你来,你为点要芥半来,你这噶种腔调叫我奈仰同别人家讲”?那人听了半天,眼珠直溜,幸好我在旁边充当翻译,才算解围。
“狂铁死硬”和“糊汤塌烂”
汉语中有种表示程度的副词如很、最、极、太、十分、非常等等,在宜兴方言的口语中一般不常用到,往往代之以相当形象生动的词语,让人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可得到一种地道生活气息的感受而难以忘怀。如八月十五中秋节宜兴风俗,家家户户要烤饼子,请听两位农村老太的对话:“张家大姐,你噶饼子烤只奈仰啥,我噶水放只太少,一冷狂铁死硬噶粒。”“李家老阿嫂,我噶饼子水又放只太多则粒,糊汤塌烂,馅心都勿好包。”“狂铁死硬”就是很硬、太硬、十分硬,“糊汤塌烂”就是很烂、太烂、十分烂,这里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以铁作喻体,当然硬得嚼不动了,糊汤是用手抓不住、揉不得的,可想烂到什么程度。假如两位老太不说宜兴方言,讲北方方言:“我的饼太硬了,硬得很”、“我的饼非常烂、烂得不得了”,那就黯然失色了。还可以举出种种,例如:彻笃烂软(很软)、活邋遢
(很脏)、绝干净(很干净)、直头拔脑(很直)……
来源:无锡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