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捷老师生动语文50问》(三)

写话教学

课标2011版,低段学生写话的目标是: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目标看起来很清晰,操作起来,除了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一块做到了硬指标外,其他的也还是有点不知道深浅。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算达标?

我最近带着孩子们写《找春天》,有的孩子能写上二三百字,用上优美的词语,恰当地使用比喻等手法;有的孩子却只能写出“花开了,树发芽了,柳树变绿了。”我在写话评点的时候,先念一篇文中根本没有春天痕迹的,让孩子们来评价。我发现,孩子们关注到了句子是否通顺,但是没有能很好地关注到春天。我提出想法后念了几篇写得比较好的,请孩子们说说,写了什么,你觉得他哪里写得好,为什么?

最后总结,怎么才能写出你眼中看到的春天呢?通常会写花、树、风、小朋友。你看到的是什么树就写什么树,你看到的树是发芽,就写写他的芽;是开花就写写他的花;是已经长出绿叶了,就写写他的绿叶。你看到的花是什么花,就写什么花。写的时候还要用上美的词语,使用比喻的方法。

我发现这样的方法正好对应进了何捷老师归纳的写话常态教学内容的负向干扰:一、教师放弃话语的“自由”,而依托“样板”。二、丢失话语的“真诚”,而崇拜“浮华”,教学类似缘木求鱼。三、拔高并统一审美标准而忽视差距,人为设置屏障。

好像,我把三个负向干扰都占齐了。何捷老师给出了三个建议:还原语境,让富有童趣的言语意境成为学习的环境;搭建支架,让能力提升变得可视;发现儿童,让教学成为重温童年开启言语生命的钥匙。前两点比较明晰,我觉得也有这样的意识。因为,事先我也布置了学生去走一走,并建议家长告诉孩子到的是什么地方,看到的是些什么植物,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看,去感受。在课堂中用到了例文,并根据例文完成一个表格,你根据你自己看到的去完成表格。但是,在过程中,还是有些急。希望通过这一次,这个写话就不用再教了。何老师的建议提升了规格,感觉还是蒙。

落实到常态教学中,我还是赞同他这样的做法:

一、高频练习。每周或者每天,都固定安排时间进行说话、写话教学,既有专业课堂,也随时结合生活情境进行。

二、说为先锋。在写话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说话。从想到写之间的桥梁是“说”。面向全体学生,安排“自由说”环节,尽量让每个同学都开口说。

二、写为主力。何捷老师主张“当堂写”,说完就写。写完后,就组织学生读,读不通顺的地方马上改一改。

四、改为补给。此处的改,是指教师的改。教师在改的时候要注意改的规范。标点符号,修改符号都要予以夯实。最好是面批。(我只能说呵呵。)

五、用为大帅。“凡有价值才有流通,流通之后更有价值。”注重用,让写话进入良性循环。

至于,写到什么程度算好?我想说,想想吧,那只是二年级的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