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者来看看建国前三十年的教育发展

先从清末的教育说起;

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及其以后出现(开办、改办或合并)的、具有近代高等教育性质的私立、公立大学见表2。

表2 晚清时期兴建的高等学校

(不含教会开办的大学,不含专科学校及师范学校)

学校名称

性 质

创办时间

北洋大学堂(天津)

公立

1895年10月

南洋公学(上海)

私立

1896年

京师大学堂(北京)

公立

1898年12月

山西大学堂

公立

1902年3月

同济大学(上海)

私立

1907年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中国殖民地化,一些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在文化教育领域进一步侵略中国并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通过教会组织相继在中国建立了一大批教会性质的学校,并于20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出现了教会大学。20世纪前20年,教会大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据中国基督教教会大学协会1919年统计,已完全具备本科设置的基督教教会大学就有13所。其中晚清时期建立的7所,详见表3。

表3 晚清时期兴建的教会大学

教会大学名称

创办时间

圣约翰大学(上海)

1892年

东吴大学(苏州)

1900年

之江大学(杭州)

1910年

华西协和大学(成都)

1910年

华中大学(武昌)

金陵大学(南京)

1910年

齐鲁大学(济南)

1911年

  从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角度看,那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19世纪末期以前,中国的科学事业基本上停留在引进或传播阶段,还谈不上有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国家层次上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形式还没有出现,更谈不上有目的地在高等学校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和制度。

清末的教育效果:

据当时学部统计,自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学校数由719增至52000所,约增长73倍。 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学生人数由6943人增加到1562170人,增长225倍。

关于清朝的识字率, 清朝学部自己有统计。当年学部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并成立中央教育会,主要是为了研究解决制约宪政进程中的重大教育事宜。与预备立宪相适应,1908年以后普及教育成为学部兴学大业的重心,同时也是兴学的难点。在清廷筹备立宪的日程表上,原定于1916年必须使全国识字率达到总人口的5%,以此为实行宪政的国民程度基础。这一设想虽已家喻户晓,但据1909年学部的第三次教育统计,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不过100多万, 加上各省简易识字学塾和私塾的学生,以及原科举制下受过旧学教育的人口,粗通文墨者总数仅约300万左右。不到清朝4亿人口的百分之一。

再来看看民国粉们吹嘘的民国教育

公立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学生就学的时间为6年,是单纯的文化教育。如果孩子在6岁开始上学,在12岁以后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他的主要职业技能,蚕丝业或农业劳动。文化训练并不能显示对社区生活有所帮助。家长是文盲,不认真看待学校教育,而没有家长的帮助,小学校的教育是不易成功的。学习里注册的学生有100多人,但有些学生告诉我,实际上听课的人数很少,除了督学前来视察的时间外,平时上学的人很少超过20人。学生的文化知识,就作文的测验来看,是惊人的低下。
——费孝通《江村经济》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3及下方文字。193页注释说表3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文件。

果粉们吹嘘民国教育的成就有这么几项:

1.民国有大师,问题是:这些大师既没有研究出飞机,也没有研究出坦克,更没有研究出轮船,连机枪、大炮、钢盔也没有研究出来,整天钻在故纸堆里,眼看着日本人打进来,四处奔逃,这些大师作用何在?

2.民国有教育政策和规划,民国教育不仅包括公立教育,还有私立教育,更有大批的教会教育,还把日本鬼子在东北的殖民地教育也算进去了,这个民国教育是什么货色?

3.民国有优秀的教材,我只能呵呵。

我们来看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教育成果: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国民素质。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

1949年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非常薄弱。建国前教育发展最繁荣的1946年,全国仅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建国之后,党和政府迅速投入基础教育的完善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幼儿园入学率

小学生入学率

初中生入学率

高中生入学率

大学生入学率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1978年的10.6%;

小学净入学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1978年的94%;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3.1%提高到1978年的66.4%;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1978年的35.1%。

大学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提高到1978年的2.7%。

我很想证实一件事,那就是:新中国的两弹一星的成功,领军人物大都是民国时期教育的精英人物,参与的数万科技工作者恐怕也和民国教育能拉上些关系,但是,促使他们成长恐怕更多的是海外留学的教育经历,或者苏联专家手把手的教学,抹杀这些,把两弹一星的成果算作民国教育的成就,恐怕也是不妥当的!

从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普希金正式签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高等院校(军事院校除外)学习之规定”,从1951年8月13日中国政府首批正式派遣375名留学生赴苏算起,至1964年最后一批学生派出,在14年间总计有8357人赴苏留学。

这14年的留苏学生群体主要以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主,他们学习苏联的科学文化知识,目的在于为新中国建设贡献知识力量。这一留苏浪潮为中苏两国间最正式、最有计划和持续性最长的政府行为,无论从派遣学生的规模、所学专业的门类、学习和居住地域还是接收规格和实际效果而言,都是满清和民国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