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社交平台看出一个人想分手了?

2021-05-18 19:0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郑晓慧,题图来自电影《消失的爱人》

每天打开豆瓣上的劝分小组,都能看到不少人求劝分的帖子。其中困扰很多人的一种情况,是自己的另一半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提出了分手。

图片来源:豆瓣

这种分手方式被人称作是“断崖式分手”。很多发帖的人都想不通:为什么前一天还在微信上互道晚安,第二天说分手就分手了?难道分手都是突如其来的吗?

答案恐怕不是。

根据《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很多分手看似突然,实际上早有“预谋”——从社交平台Reddit上的帖子来看,早在分手前3个月,人们的语言习惯就开始变了。

那分手有什么预兆呢?如何从社交平台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分手的念头呢?分手后,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放下这段感情呢?研究总结了4个特征,供大家提前学习参考。

在分手前后,你会用“我”还是“我们”?

为了更好地分析人们从分手前到分手后的语言变化,研究人员在社交平台Reddit上挑选了6800名宣布分手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并追踪了他们从分手前一年到分手后一年、所发布过的100多万篇帖子。

Reddit上的用户基本上都是匿名的,比起像朋友圈这种“一旦分手就要删动态”的熟人社交,Reddit上的恋爱故事相对比较完整,有83%左右的用户都会在上面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分手过程,以及分手以后的变化。

研究的第一个发现,是当一个人想分手时,语言会变得更加“自我化”,也就是在写东西时更常用第一人称“我”(I),使用的频率远超“我们”(We),前者大约是后者的8倍。

这种变化最早在分手前三个月就开始出现,在分手的那一周达到最高峰,直到分手后的两个半月才慢慢回到正常水平。

结合其他研究发现,频繁使用“我”这个字眼,通常代表人对自我的专注、或是有沮丧的想法。当一个人对感情越伤心、越失望,就越想从这段关系中退缩,躲到自己的世界里,也就越喜欢用“我”这个字眼。

相比之下,大家对“我们”这个词语的使用就简单得多,如果拿掉Reddit上所有跟“恋爱关系”相关的帖子,那“我们”这一词的增幅就会大大减弱。换句话说,只有在聊到一段感情关系的时候,人们才会使用“我们”一词来描述。

大家对“我们”一词的使用频率很低,但在分手前2周还是会有所增加,毕竟在恋情结束之前,大家都会回头看看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记录一路走来的变化,并努力为它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一旦这段关系逐渐破裂,人们重新恢复单身,就没什么必要再使用“我们”一词了。

分析性思维会降低,容易陷入自我怀疑

分析性思维类似于理性思考,可以简单理解成对一个问题的逻辑推理。研究发现,在正式提出分手前的1个月,人们的分析思维能力会大幅度下降,在彻底分手的那一周更是跌到谷底,直到分手后6个月左右,才会重新回到基线水平。

从表面上看,分手可以很简单,只要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解决,但实际上,分手前的心理活动是漫长且复杂的,分手那一刻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有的人会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在短短两周内暴瘦十斤。

这种理性思维暂时性的下线,也意味着人们容易沉浸在情绪中,明明道理都懂,但就是没有办法马上振作。有很多人会因此失去对感情的信心,不敢再谈下一段恋爱,有的甚至陷入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攻击的困境。

最常见的,就是把所有的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觉得原本一切都好好的,现在之所以会走到分手这一步,全都是自己的错:“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这一切都怪我。”

认知处理明显提升,努力发出“求救”信号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理解的、不太懂的事情,当我们反复思考、尝试理解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我们大脑认知处理的过程。能够识别认知处理的的标志性词语通常都具有启发性,如“理解”“意义”,或是能体现因果关系,比如“因为”“结果”,还有一些诸如“感觉”“应该”等词。

经过统计所有认知词语后,可以发现人们在面对分手时,分析性思维的走向是先降后升,而认知处理则恰好相反,趋势是先升后降。在分手前3个月,人们会开始更频繁地、大量地使用认知词汇,分手之后,这种语言习惯还会持续大约6个月,前后大概会持续9个月。

在Reddit上,比较常见的词汇和句式有:“我不确定我该不该分享我的故事,我需要一些帮助,因为我感觉很迷茫,但是我的故事很长,不确定值不值得分享。”

可以看出,尽管分手是提前“计划”的,但依然打破了大家的预期。毕竟恋爱或许终会结束,但几乎没有谁是奔着分手去开始一段恋爱的,不管是提出分手的一方,还是被分手的一方,都会对此感到迷茫。

只有当他们的大脑终于接受关系结束后,他们才会开始停止迷茫,并重建自己生活的秩序,降低认知词汇的使用频率。

分手后遗症或许比想象中更严重

虽然有不少研究表明,把自己的坏情绪写下来,可以帮助自己反思如何去改善这些情况,让自己重新变得积极、开心。但在分手这件事上,写太多反而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分手后遗症。

如果一个人分手后在Reddit上只写了1~4天相关的内容,那2个月后,ta的分析性思维就会回到基线;但如果写了5天以上甚至更久,ta就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恢复理性,而且在分手后一年,依然低于原来的水平。

这并不难理解:分手后,有人大醉一场,再睡三天,就咬着牙重新往前走;这看似无情,但越早和过去告别,就越有助于开启自己的新生活,理智也会随之重新上线;而那些一直陷在委屈和沮丧中的人,反而容易真正地低沉下去。

但因果机制也可能完全相反——现在的社交平台,已经不仅是当代恋情的见证者,也是分手后需要人工清理的赛博现场。屏蔽、删除、拉黑……这些都是分手的标志性操作,万一你忍不住,互联网也很“贴心”地随时准备好让你再(偷偷)把对方加回来。

分手后最难熬的,并不是一边哭着一边把自己灌醉,而是明明知道不会再收到对方的消息,却又在深夜不可控制地翻看以前的相册——这样让自己一直反复沉浸在过去的假象之中,只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让自己无法自拔。

写在最后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似乎对谈情说爱特别了解。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恋爱似乎已经形成这样一套流程:心动了,要分享一首能代表心情的歌来做注脚;在一起了,要发张合照宣告天下;每逢节假日,也要提前做好功课,准备一份不让对方生气的礼物。

但另一方面,激情过后,年轻人又很难维持一段稳定而长久的亲密关系;即使看过一百部爱情电影,磕过无数cp,一回到现实,却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一个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别人的爱。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强调“我”是分手的一个重要特征,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难以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他们越来越在意个体的幸福。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对个人主体性的尊重,但如果放在一段关系中,悖论就在于它是两个人的事情,不管是表达爱、还是表达不满,都需要双方共同参与,不断磨合,携手闯关。

但谁又规定,年轻人一定要维持一段亲密长久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郑晓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