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横扫欧洲的匈奴人,为什么在历史上消失了?他们去哪儿了?

翻开中国历史的书籍,我们可以发现,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有一个少数民族,住在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一带,活跃于大漠南北。以后,逐渐衰落,到隋唐时期就不见记载了。

那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的匈奴族,是怎样兴起、强盛而又怎样消失于历史舞台的呢?

据我国古书记载,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大禹的后代。商代时,称为荤粥,周代时称为猃,到了战国时代,就称为匈奴了。匈奴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铁器时代,畜牧业兴盛。农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一些发展。这时,私有制出现,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匈奴的成年男子,个个都能弯弓骑射。他们把军事组织、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三者合为一体。最高首领称为单于。

匈奴的第一个单于叫头曼。头曼单于的长子叫冒顿。冒顿在匈奴语中是勇敢的意思。冒顿正如他的名字那样,青年时期就十分勇敢机智。《史记·匈奴列传》里讲了下面一段故事:

头曼单于宠爱冒顿的后母,喜爱后母所生的少子,便想废掉冒顿,立少子为太子。头曼搞了一个阴谋,把冒顿送到邻近强国月氏去做人质,表示两国和好。冒顿到了月氏不久,头曼单于就突然发兵袭击月氏。月氏王气愤异常,便想杀掉冒顿。此时冒顿已经觉察了他父王和后母的借刀杀人诡计,作了准备。他瞅准机会,盗了一匹千里马,飞奔逃回匈奴。头曼单于眼看计划不成,又觉得冒顿英勇过人,为了稳住冒顿,便让他统帅一万名骑兵。

冒顿掌握了部分军队后,便积极筹划夺取政权。他创制了鸣镝(射出带响声的箭),命令部下说: “我的鸣镝射到的地方,大家都要随着射去。谁不照射,立即斩首!”打猎的时候,有不跟随射向同一目标的,就被当场杀死。有一次,冒顿突然挽弓射向自己的宝马,部下非常惊奇,有人不敢随着射,结果立即处死。不久,冒顿竟然用鸣镝射向自己的爱妻,部下又有人不敢射,照样被斩。

一天,冒顿带领部下外出打猎,碰上头曼单于的亲兵赶着几匹良马走过来。冒顿看准那匹单于最喜爱的马一箭射去。他的部下一听箭响,嗖嗖嗖一支支利箭,射向马身,没有一个落后的。这时,冒顿知道军队已经训练成功了,心中十分高兴。冒顿便乘随从头曼单于外出游猎,瞅准父王集中注意力追赶猎物之机,猛然拉开强弓,鸣镝直穿头曼后背。刹那间,数百支箭一齐射出,那头曼单于就像一个大刺猬倒在马下。接着,冒顿带领军队,把他的后母、弟弟及不服从的贵族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这是公元前209年的事。通过这场政变,冒顿掌握了匈奴的统治权。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匈奴政治旷经济的发展。

冒顿单于统治初期,匈奴以东是强大的东胡,西边是月氏。冒顿经过准备,对东胡发动突然袭击,大败东胡,迫使东胡成为匈奴的附属,又乘胜西攻月氏,月氏被迫迁到葱岭以西,匈奴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匈奴又利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之机,将势力伸入长城以北及河套以南广大雄区;向北则一直征服到贝加尔湖一带,形成了地域辽阔的奴隶制强国。

冒顿单于时期,匈奴社会完成了由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这时,匈奴的政权机构分为三个部分,最高机构称单于庭,是匈奴政权的首脑部分,单于直接管辖匈奴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设左贤王庭,西部地区设右贤王庭。左贤王的地位,比右贤王高,一般都由太子来担任。由于匈奴人主要过游牧生活,所以没有城廓宫殿。单于庭,左、右贤王庭,究竟设在何地,至今没考查清楚。

匈奴和西汉、东汉之间,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匈奴族与相邻的各族人民之间,还是经常进行贸易往来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内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逐渐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

公元前54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跗汉朝,而北匈奴则在汉军攻击下瓦解。王莽篡权和绿林,赤眉起义时,匈奴又强盛起来。东汉初年,匈奴部族再次分裂。南匈奴和东汉关系良好,不断向内陆迁移。北匈奴在东汉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之下,于公元91年灭亡。以后,北匈奴的部众,一部分归附东汉,一部分和鲜卑人融合,一部分则由单于率领向西迁移到中亚一带。

公元四世纪中期,匈奴人又占领了黑海北岸地区。五世纪中期,勇敢善战的阿提拉成为匈奴王,向西进入高卢(今法国及附近地区)。公元451年,阿提拉与西罗马军队大战于卡塔劳温(今法国香巴尼地区),匈奴军大败。其后,阿提拉又率领队伍打入意大利本土,逼近罗马,但因军中发生瘟疫,不得不转移。公元453年,阿提拉死,匈奴势力迅速瓦解。后来,匈奴人在多瑙河中游和帚萨河流域,同马札尔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相融合,成为后来的匈牙利人。

至于东汉时南迁的匈奴人,和汉族的关系日益密切。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汉、前赵,后赵等地方政权,就是由匈奴人的后代建立的。经过南北朝时期,匈奴族与汉族等融合在一起,匈奴这一名称也就在历史上消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