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紧握秃笔,为民写真(100幅)
流水似箭、珍惜寸阴,紧握秃笔,为民写真。
——蒋兆和
(蒋兆和自画像)
蒋兆和
(1904年—1986年),出生于四川泸州,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独领风骚的艺术巨匠。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诚实画家的血泪结晶
他的代表作《流民图》高7尺、长9丈,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倾泄着对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艺坛上确立了光荣的地位。
1920年,16岁的蒋兆和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沿长江东下流浪到上海。为了糊口,蒋兆和画人像、画广告,搞商业美术设计和服装设计,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他像阿Q一样“舂米便舂米,割麦便割麦”。即使这样,有时还得忍饥挨饿、露宿街头。对于阿Q,人们习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蒋兆和创作于1938年的《与阿Q像》,阿Q的左手托着右手,虽然显得无力,但右手却是攥着拳头。
蒋兆和说:“在旧中国,失业和流浪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尽管如此,蕴藏在我心中的要把当代现实生活画下来的志愿,并没有因穷困而有丝毫动摇。”蒋兆和与贫苦大众是息息相通的,他画黄浦江畔的黄包车夫,画北平城里捡破烂的老人和算命的盲人……画自己亲历、亲见的人间苦难。
齐白石看到蒋兆和画《卖子图》,题写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的诗句。
|结识徐悲鸿前后始末
1927年,23岁的蒋兆和遇到32岁的徐悲鸿,两个人一见如故,对绘画的见解不谋而合。之后,徐悲鸿更是让困顿的蒋兆和住进自己的画室,一住就是两年。
“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画写实的人才,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一定要坚持下去,必定有大成就。”虽然当时蒋兆和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油画,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随后,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开始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为历史人物传神
蒋兆和一生总共塑造了几十幅古人像,且幅幅皆精品。之所以创作这些作品,是因为“我画历史人物,不是要逃避现实生活。……画古人,看他当时与国家、与民族、与人民的关系,有利于激发现代的青年,教育青年一代,要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使青年一代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要有所知。”
|晚年艺术基调的转变
建国后,蒋兆和最常表现的题材有小孩、鸽子、历史人物像等。《学写字》、《小孩与双鸽》等作品中,蒋兆和以外孙和儿子为模特,表现了孩子们在和平年代无忧无虑的童年。蒋兆和曾回忆说:“多少年来我对自己的家世和童年闭口不谈,因为那太少欢乐的童年给我留下的只是痛苦的回忆。”正是因为这样,他希望子女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子女的快乐也是蒋兆和创作的动力来源。
蒋代平在回忆自己父亲的创作时也说到:“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小弟快活的每一天给父亲莫大的满足与创作动力,他的一笔一墨是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
蒋兆和书画作品欣赏
《流民图》
《卖小吃的老人》
《朱门酒肉臭》
《阿Q像》
《 流浪小子》
《卖子图》
《小子卖苦茶》
《一篮春色卖人间》
《敬老》
《耍猴图》
《拾荒图》
《老父操琴岂奈何》
《报童图》
《流民图》画稿
《 战后余生》
《婆婆媳妇》
《拄杖老人》
《迷途的羔羊》
《老乞妇》
《囚徒》
《卖花生》
《街头男孩》
《施舍一个》
《少女》
《执扇人像》
《女孩滇淋》
《哈杀黄像》
《天趣图》
《 靳极苍夫妇》
《 小家碧玉》 (张大千补柳)
《给爷爷读报》
《休息的时候》
《母爱图》
《工地》画稿
《在毛主席身边前进》
《展翅迎春》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志愿军像》
《九兰打夯》
《竹林女子》
《中山像》
《朱屺瞻肖像》
《杜甫像》
《屈原像》
《张仲景像》
《东坡行吟》
《婴戏图》
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