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

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

一、温病的分类

1. 以病名分类 由于四时气候不同,致病因素有别,人的体质各异,各种类型的温病临床表现及发展变化规律也有所差异。古代温病学家把各种温病分别命以不同的名称,作为对温病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这些名称中,有以季节命名的,如:春温、暑温、冬温;有以四时气候特点命名的,如:风温、暑温、湿温;有以季节与四时气候特点结合命名的,如:秋燥;有以发病特点或流行特点命名的,如:温疟、温毒、温疫;也有以邪气潜伏于体内,伏而后发而命名的,如:春温、伏暑。

现将各种常用温病病名的概念分述如下:

(1)风温:发生于春季的新感温病。因感受风热邪气所引起,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等表证,继而由表入里,深入发展。

(2)春温:发生于春季的温病。古人认为其发病是冬季感受寒邪,邪气潜伏于体内,郁而化热,至春季自内外发,或为风热邪气所诱发,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故又称之为“伏气温病”。

(3)温热: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之温热病,泛指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等各种温热类疾病。狭义之温热病,即指春温病而言。

(4)暑温:夏季(夏至以后)感受暑邪所引起的温病称为暑温。暑为热之极,夏季或炎热酷旱,或湿热熏蒸,故暑温病又可分为暑热病和暑湿病两类。

暑热病,是感受暑热邪气所引起的,以里热证为主的暑温病,属温热病范畴。

暑湿病,是感受暑湿邪气所引起的,以湿热见证为主的暑温病,属湿热病范畴。

另外,夏季因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弥漫,所以发生的温病较多,除暑温病外,还有一些其他暑病,择其常见者附列于后。

附:五种常见暑病

1)冒暑(冒咳):夏季偶然感冒暑热或暑湿邪气所引起的病证称为冒暑。其病变部位在肺与皮毛,病情多较轻微,一般仅见发热恶寒,咳嗽,头晕等临床表现。因其常有咳嗽见证,故又称为暑咳。

2)中暑、暑厥:暑热邪气卒中人体,而致突然晕倒,不省人事者,称为中暑。若中暑而又见四肢厥逆者,称为暑厥。

3)暑风(暑痫):暑风与暑痫病名各异,其病则一,是暑热邪气引动肝风,而致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的动风病证。

4)暑瘵:暑热或暑湿邪气侵袭于肺,损伤肺络,而致咯吐痰血或骤然吐衄的病证。因其多发于夏季,状似痨瘵,故名“暑瘵”,然与痨瘵的病因、病机、治法均迥然不同。

5)暑秽:暑湿秽浊之气卒中人体,而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胸脘痞闷的病证,是中暑的另一种类型。

(5)湿温:发生于夏秋之交雨湿季节的一种温病,因感受湿热邪气而发病。初起见身热不扬,身重脘痞,苔腻,脉濡等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6)伏暑:秋、冬季节发生的一种温病。其临床表现与暑湿病相同,古人认为是暑湿邪气内伏,至秋冬季节自内外发,或为时令之邪所诱发,故称之为“伏气温病”。

(7)秋燥:秋季感受燥邪所引起的,以燥伤津液为主证的温病。

(8)冬温:冬季发生的温病。冬季气候反常,应寒反温,人体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生冬温病,其临床特点与风温病相同,只是因为发生于冬季,而另立冬温之名。

(9)温毒: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温病。除一般温病见证外,又见局部红、肿、热、痛,如痄腮、大头瘟、烂喉丹痧等。

(10)温疫:感受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病。一般分为暑燥疫和湿热疫两类。

《素问遗篇·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疫”是指能互相传染而引起大流行的疾病。“温疫”即指能互相传染,引起大流行的温病。温病与温疫的区别,主要在于传染力的强弱,流行面积的大小。一般说来,温病若在散发或小面积流行的情况下,不称为疫。如发病急剧,传染力强,迅速蔓延而引起大流行的,即称为温疫。

(11)温疟:以但热不寒,骨节疼烦,时有呕吐为主症的一种温病。

关于温病的病名,历代温病学家的说法不尽相同,对每一个病名的理解亦不完全一致。因而,就难免有一病数名,或名同而病异的混乱现象,使初学者难于掌握。我们认为,温病的病名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以此作为一种对温病进行分类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意义。但总起来看,名称虽多,就其病变性质而论,不外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所以本书对温病的病名,仅就历代传统说法,于本章中作一简要介绍,而在“中篇·各论”对温病分类辨证施治中,则不再作重点论述。

2. 以发病类型分类 温病有初起先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者;亦有初起无明显表证阶段,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开始即以里热证为主者,两者发病类型不同。古代医学家就以此为据,将其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

(1)新感温病:感而即发的温病称为新感温病。其特点是:感受邪气的当时即发病,初起先见发热,微恶风寒等肺卫表证,继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逐步发展。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

(2)伏气温病:伏而后发的温病称为伏气温病。其特点是:感受邪气的当时并不发病,邪气潜伏于体内,这种潜伏于体内的邪气称为“伏邪”,过一段时间后,或伏邪自内外发,或伏邪为时令之邪所诱发,没有明显的表证阶段,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如:“春温”、“伏暑”。有些古代医学家,就是根据春温和伏暑这一特点,把这类温病称为“伏气温病”或“伏邪温病”。至于邪气在人体潜伏的部位,有谓伏于肌肤者;有谓伏于少阴者;有谓伏于膜原者,说法不一,但总起来说,都认为是邪伏于里,自内外发。

对于伏气温病学说,近代温病学者看法颇有分歧,有人赞同,亦有人反对此论,认为不存在伏邪。我们认为:以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种学说,作为对温病发病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亦未尝不可。但从临床实践来看,不论新感温病,还是伏气温病,均须按照温病的辨证纲领辨证施治,而不必拘泥于两种学说的理论之争。

3. 以病变的性质分类 温病的名称虽多,发病类型虽有不同,然从其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来看,其病变的性质不外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因感受温热邪气而发病,具有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等特点的称为温热病;因感受湿热邪气而发病,具有身热不扬、气机阻滞、水液代谢失常、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势缠绵难愈等特点的称为湿热病。

若把以病变的性质分类和以病名分类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看,属温热病的有风温、春温、暑温(暑热病)、秋燥、冬温、温毒、温疫(暑燥疫)、温疟;属湿热病的有湿温、暑温(暑湿病)、伏暑、温疫(湿热疫)。

若把以病变的性质分类和以发病类型分类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看,新感温病中属温热病者有风温、暑温(暑热病)、秋燥、冬温、温毒、温疫(暑燥疫);属湿热病者有:湿温、暑温(暑湿病)、温疫(湿热疫)。伏气温病中之春温、温疟属温热病;伏暑属湿热病。

为使学者便于掌握,兹将温病三种分类方法的相互关系归纳如下表,以供参考。

从表中可以看出,温病的三种分类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认为,这三者中,以病变性质分类的方法,最能概括温病的全貌,并能充分地体现出温病的临床特点,而且便于掌握其辨证施治规律。因此,本书在“中篇·各论”中采用以病变性质分类的方法,把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类,分别论述其辨证施治。

二、温病的辨证纲领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突破历来按照《伤寒论》的六经分证纲领以六经论外感病的框框,根据温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它不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并且标明了温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揭示了温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清代又一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创立了三焦辨证,为温病的辨证施治开拓了更广泛的途径,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丰富了温病学说的内容。三焦辨证把温病对人体脏腑的侵害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它不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三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并且标明了温病发展过程中脏腑传变的一般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一经问世,即被广泛采用,直至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辨证施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叶天士对卫气营血辨证的论述过于简略。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又以三焦辨证为纲,以病名为目,把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在三焦辨证之中,这就使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及病名三者混在一起,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反使初学者不易掌握。

我们认为,温病从病变的性质来分,可划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类。卫气营血辨证能够深刻地揭示温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有效地指导其临床辨证施治;而三焦辨证则能深刻地揭示湿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有效地指导其临床辨证施治。因此,我们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而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标明了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三焦辨证从纵的方面标明了湿热病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详细内容,我们将在“中篇·各论”中详述。


本专栏系统介绍古今针刺手法和相关技术操作,计130种480个法式,500多个文章及视频内容。

私信回复:针刺手法

体味古今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不外乎两条,即读书与看病,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更高、更深。读书不仅是通晓古文,精读熟背经典,更要字酙句酌,反复领悟其中的思

维方法、内在联系;看病不仅是望、闻、问、切,辨证处方,更要在看病中再习经典,反复加深理解。

88位针灸名家,365则针灸医案。

私信回复:针灸医案


(0)

相关推荐

  •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70讲   <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 1.湿热病治疗宜忌 ①阳虚阴盛体质--顾护阳气 ②阴虚火旺体质--顾护津液 ③素有湿蕴体质   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 ...

  • 第一章 导 论

    温病学概述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由于温病学提示了温病的本质,并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身体 ...

  • 温病纵横:温热病

    温热病 一.温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1. 温热病的概念 温热病是外感四时各种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及津液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2. 温热病的特点 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 ...

  • 刘英锋 | 温病营分表证论,统一寒温营分辨证纲领

    对营气的认识,<内经>侧重营气的生理病理论述,并多与卫气相并论述(营卫并称者达40余处),<伤寒杂病论>继承<内经>的理论,以营气的生理病理为基础,提出了伤寒中部分 ...

  • 【温病:经方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的辨证和治法 1.无表寒,内热初起,有汗,咽干,手足心热,鼻孔出气热 : 小阴旦汤+丹皮.生地:黄芩9.白芍9.生姜6.炙草6.大枣12.丹皮6.生地12. 2.无表寒,内热重, 有汗,咽痛 ...

  • 【温病:经方的辨证和治法】精

    【温病:经方的辨证和治法】精

  • 温病辨证分类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 1. 卫分发热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喉干,舌红苔黄脉来数,渴或不渴银翘散. 二.气分 1. 热邪在肺胸痰舛,口渴汗出吐咳痰,苔黄脉数热不解,清燥救肺汤可选. 汤:清燥救肺用石膏,参 ...

  • 至简: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至简: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 黄帝内经中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

    黄帝内经中五脏咳的辨证分类及其表现 [原文]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1)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 ...

  •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 受到风寒春天必发温病?感冒中医辨证

    " 受到风寒春天必发温病 " 冬天受风寒引起感冒,冬天的风寒之气进入人体,你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如你用了清热类.消炎类.吊瓶类等方法,就会将风寒之气引入五脏六腑并潜伏起来,到 ...

  • 常用的13种过敏性鼻炎的中西药,分类辨证、功效和使用方法

    过敏性鼻炎属于变应性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比如常见的花粉.粉尘.化学异味味都可诱发过敏性鼻炎.近年来,体质因素.免疫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儿童的过敏性鼻炎,多认为与禀赋弱.免疫不足有关系.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