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40期】【特别推荐】【河南】《智泉流韵》总编辑郭进拴原创《根在汝州》【之一】

在汝瓷小镇,我们看到了规划建设中的鲁慕迅艺术馆,故乡为何要建这样一个艺术馆呢?那还是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鲁慕迅先生这个汝州乡贤的传奇人生吧!

公元2008年12月16日。

河南。
    郑州。
    商都艺术馆。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汝州市委、汝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汝州市委宣传部、汝州市旅游局承办的《故乡情——鲁慕迅作品展》在这里隆重开幕。
    “12·16”的太阳特别和煦温暖。
     出席开幕式的有马国强、周韶华、陈天然、王威、吴汉东、常法武,李宁、徐勇民、董继宁等著名画家和知名人士。
    开幕式由汝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占国主持,中共汝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国重致欢迎词。

中国美术家协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

欣闻《故乡情——鲁慕迅作品展》在河南郑州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谨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向鲁慕迅先生致以良好的祝愿。
    鲁慕迅先生出生于河南,长期工作在湖北,自五十年代至今,先生努力奉献于湖北美术事业的开拓与发展,为推动湖北美术创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生潜心研究中国画艺术理论,其著述有许多独到的心得与见解,将之用于现代中国花鸟画创作实践。在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中,从民族传统与现代艺术的汲取、借鉴中,走出了一条探索现代花鸟画变革的新途径,在创作上取得了可贺的成就,享誉画坛。
今年适逢先生八十寿辰。预祝画展圆满成功﹗并祝先生身体健康!艺术生命之树青春长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

当省内外来宾,各级领导在开幕式上讲话、致词后,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在与会者一双双热情目光的注视下,一位80岁的老人站在了麦克风前。他满头白发,面容清瘦,目光深邃,他满怀激情的答谢辞立刻传遍了会场上空:

感谢各位家乡父老乡亲,各界人士,感谢各位领导,文艺界、新闻界的同行们,并对举办这次展览的主办、承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处处都有友情和温暖,而乡土之情却未尝稍淡。我曾写过一首小诗:

昔饮汝河水,
水清印我心。
水改人未改,
乡情老更深。

谨将这束心血浇灌的鲜花,献给我可爱的故乡河南汝州﹗
我现在既激动,又不安,不安的是我的成就有限,对这份厚爱当之有愧。我希望看到和听到真诚的批评。
    风穴的风、汝河的水、中岳的山川灵气、中原大地的文化沃壤、汝州的花果粮米,养育了我这个汝州子民,也哺育了我的艺术,乡土永远是我艺术灵感的源泉,故乡——母亲,永远在我心中!

河南省文联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河南省美协主席马国强说:“这次作品展,吸引众多国内书画界知名人士,是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画展,为书画界人士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必将对我国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繁荣中原文化、促进河南书画艺术水平整体提高也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共汝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长陈国重在开幕式上讲,近年来,鲁慕迅先生曾多次返乡,与汝州市书画界座谈,开设讲座,传授技艺,带动了汝州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这次鲁老先生携其心血结晶的诗书画佳作,从温暖的南方城市深圳,回到北方故乡河南省城郑州,举办了这个《故乡情——鲁慕迅作品展》,使我们感受到鲁老先生浓郁的故乡情结,也感受到了这位艺术大家的人格魅力。
    著名画家周韶华说,当我欣赏他的作品时,有时好像在听他歌唱,有时好像在听他朗诵诗词,有时在品味他的书法艺术。他的作品的最大优点是能让人静下心来去欣赏……慕迅兄已年逾八旬,这一个案证明,年老未必老气横秋,暮年未必死气沉沉。相反,他壮心不已,童趣横生,艺术朝气勃发,愈画愈新,虎虎有生气。这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心态和艺术精神,是一种炉火纯青、大器晚成的心态。
    在随后的叙谈中,河南省美协少儿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戈器说,鲁先生笔下的荷花,蜻蜓,完全是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创造。

原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刘建友说,鲁老师的画我看画的很轻松,也很自由,顺手拈来,点石成金,这才叫艺术……我觉得他就是天才,建国到现在只有一个鲁慕迅,因为他的画跟别人不一样嘛!他的个性就是他的尊严,大家之所以尊敬他就是因为他的艺术和别人不一样,他是成功者,他的作品是艺术!……这次展览的有一幅《留春住》,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就是一个芭蕉叶,蜘蛛网上网住了五、六、十一片桃花花瓣,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很丰富,连蜘蛛网都想留住春,更可想人了!
    著名画家王群说,鲁老师画的有一副画《一帘竹影伴书声》,一个竹帘,几笔竹叶,在风中摇曳,让我驻足很久,他为什么能打动我呢?他笔下的那个环境,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很多知识分子李白、杜甫啊,都在这种环境下呆过,都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千古如斯,只是人在改换,意境多么深刻啊,多能抓人啊!

著名作家田中禾说,鲁老的画我看过以后,很欣慰,我觉得鲁老的画在抽象上的探索很深入,八十高龄敢于在现代艺术领域内深入探索,这很可贵。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必须有一次远离传统的出走。
原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黄思源说,鲁老的画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比如《大峪沙梨》,新颖风趣,构思巧妙。《汝瓷本是国之宝》、《瓜棚豆架午荫浓》等,都显示了作者浓郁的生活热情和焕然的童心。
    书画鉴藏家王顺喜说,鲁老的画就像蓝天一样纯净,如到西藏高原一样清新,看了心里非常纯净和开阔。……鲁老的画之所以好,主要是来自他的书法好。鲁老还是一个美学家。

书画鉴藏家黄飞说,鲁老不仅是一位书画家,更重要的他是一位学者、诗人和美学家,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全是鲁老的自作诗词,其画意境高远,并达到了诗书画的完美和谐与统一。这在当代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我看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鲁老虽已八十,可其心态好,思想新,追求变,学养深。他多次讲,我的画还在摸索学习中。就在画展期间,还坚持到观众中,虚心听取多方意见,这种谦逊的态度和修养,咋能写不出好字,画不出好画呢?
    在《故乡情——鲁慕迅作品展》展出的同时,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鲁慕迅作品集》也在郑州市商都艺术馆首发。群众欢迎他,主要是他与河南画风不同,有想法,引人思。

那《一棵草一个小宇宙》、《海阔天空》、《竹影泉声》、《化蝶》、《醉卧东篱》、《秋光如水》、《汝瓷布虎》、《三友图》、《汝瓷本是国之宝》、《山泉瓦壶》、《绿满春山》、《留春住》、《秋语》……画,没有浮泛之笔;诗,没有夸饰之词。使人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深化美化了画意,引发着你更深层的思索;画,使诗更形象生动,丰富着诗的意境。读先生的作品,使人不为俗事所累,不为俗念所役,始终投入人生的愉悦之中,让人超越,让人达观,让人自得,因而在磨难中能表现得坚强,在挫折中能表现得豁达,在困顿中能表现得坦然,在顺境中能表现得淡泊,不因失而气馁,不因得而飘然,不因委屈而狂躁,不因高官而颐使。这不仅是一个智者的大彻大悟,是一个哲人对人生思索的升华,也是这位填补汝州历史空白的丹青大师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格真谛的追求和审视。

他的《我爱四君子》被收入《科学与艺术·优秀人民艺术家作品集》,于2005年10月12——17日搭载神舟六号遨游太空。他的《一棵草一个小宇宙》、《化蝶》、《秋语》等13幅作品被收入《当代美术全集·画鸟卷》,他的《荷叶小鱼》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马蹄莲》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陈列和收藏;他的《绿杨堤外荷花香》被收入《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鸡冠花》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这位历尽种种困厄、磨难,在画坛默默耕耘60年,以其血、泪与汗的交融,创造出成千帧书画作品,数百首诗歌,数百篇理论和评论文章。从而在搏击艺海中,集绘画、诗歌、美术理论、翰墨于一身的艺术家,对生他养他的故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其情之切,其意之浓,尽在其中。
    那么,他是如何用那支饱蘸激情的七彩画笔,来勾勒家乡乃至祖国妖娆秀美的山川风物,来描绘人世间的真善美,来谱写他自己七彩的梦幻、七彩的生命乃至七彩的艺术成就呢?
     让我们还是循着先生80年漫长的人生轨迹,来寻觅此中颇具特色的七彩人生吧……

苦难而多彩的童年

少年情怀皆依旧,
               只是心少人己老。
                        ——鲁慕迅

一个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境遇如何,往往会深深地影响他的一生:他将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他将对世界和人生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他将形成哪样的性格?他将具有何种的心地?他将热爱什么?痛恨什么?等等,都会看到童年和少年留下的烙印。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似乎自古以来,中国民间的童谣就一直这样唱着。
     人为万物之灵,除分孽子嗣以延续生命外,还能通过精神文化产品,在自身肉体之外使生命获得长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外有侵略,内有战乱,兵燹,战争,灾荒,饥馑接踵而来,搅乱了中国,困扰着临汝,这里风雨飘摇,疮痍满目。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汝州的平民百姓不仅饱经缺医少食之苦,而且还常常遭受土匪抢劫和狼嗥狗吠之惊。

古今中外,大凡有杰出成就的大作家、大画家,在他们那壮丽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之前,常常会伴有令人窒息的浓烟。
    1928年12月26日,正是阴历的十一月十五,在河南省汝州古城法行寺塔西的青龙街42号,一个男婴脚蹬着襁褓,发出了啼声。鲁立(后改名鲁中立、鲁思淼、鲁慕迅)降生人间,他是鲁家几代单传的单根独苗。
     据青龙街的长者们回忆,鲁立降生时,天象并没有像传说的某些龙驹凤雏、英髦俊彦出世时的异常征兆,小鲁立的啼声也和普通男婴一样。
    现在,趁着小鲁立还不能独立活动,尚未接触绘事之前,我们不妨腾出一点笔墨,去探寻一下这幼小生命的底色。
    鲁立的爷爷是县衙门的一个文职小职员,专管抄抄写写,也就是文书一类的工作。他早年去世,留下十几亩簿地,三间瓦房和一个高度近视眼的老伴及独生儿子。
     老伴费尽千辛万苦,给独生儿子娶妻成家。新婚不久,儿子就泪别老母和身怀有孕的妻子到部队去了,他写得一手好字,是部队的文书。

儿子走后,母亲买来了许多胖娃娃的图画,贴在儿媳的房间,好让儿媳早早晚晚都能看到胖娃娃,将来也生一个胖娃娃。
    细心的婆母为了让儿媳给自己生个胖孙孙,白天到寺庙烧香许愿,晚上陪儿媳一块睡觉,想着法儿让儿媳吃好穿暖,好让远在他乡的独生儿子放心。
    这一天,婆母娘站在当院里,打量着这个只有三间房的家。一声响亮的婴儿的啼哭声从屋里迸发了出来。
   “是个男孩!”接生婆欣喜若狂地报告着。
   “啊!我的孙孙!我的孙孙!我终于有孙孙了!”
    婆婆朝屋里冲去,进屋时额头咚地撞在门楣上,撞得满眼冒金星,她连那紫包凸起的额头抹都没抹一下,就扑到儿媳的床边,忘形地抱起那赤红赤红哇哇哭叫的小生命,大叫大喊:“孙子!我的孙子!我们鲁家的孙子!”她早就认定儿媳能为她生个孙子,她只想要孙子。
     他——鲁家的命根子,一个在大干旱大饥馑大动乱年代孕育出来的小生命,一个瘦弱得不足5斤重的男婴。这世道,这天地,这家境,他受得了吗?望着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孱弱的儿媳,婆婆搂着弱小的孙子垂下了头,在孙子热呼呼的胸脯上,哽咽地说:“孙娃哪!奶奶把你盼来了,可用什么养活你啊?孙孙哪,你看见了吗?这就是咱的家啊!”
     这时小鲁立睁开了小眼睛,亮亮的,像火光,他看见这个家了,也看见这个世界了,哇地一声大哭不止。
     鲁立的舅父、舅母听说了外甥出生的喜讯,送来了米、面、鸡蛋。奶奶慌忙将加了红糖的鸡蛋茶亲手端到儿媳床边,看着儿媳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当这些和着血泪变化成乳汁——世界上惟一最珍贵最有灵性的液体,注入这小小生灵口中时,他总是痛哭不已,像在愤怒地控诉着这吃人的世界,他不忍心把母亲吮干。

鲁立的奶奶托人给远在异乡的部队里当文书的儿子捎去了信,说媳妇为鲁家生了儿子,盼他早一天回来看看儿子,全家团圆。
     从此,老人天天盼,夜夜想,多少次怀抱孙儿,站在青龙街口,遥望远方,盼着儿子的归来啊!
     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老人盼来的是儿子惨死于军阀混战的战场上的噩耗,连尸首也没有找到。
     命运之神对鲁家何其残忍。它使奶奶老年丧子,它使母亲早年丧夫,它使鲁立幼年丧父,它将人生的三大不幸,同时降临到青龙街中这座善良的瓦舍里!
     奶奶和母亲这两个可怜的寡妇抱头恸哭了一场又一场,奶奶哭肿了双眼,母亲哭哑了嗓子。
     父亲的惨死,使鲁家倾了天塌了地,倒了梁砸了柱。仅仅一岁的小鲁立嗷嗷待哺,鲁立的母亲经过这一场又一场大灾大难的磨炼,性格坚强得如同压不扁碾不碎的铜豌豆粒儿。她虽然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坚守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条,人穷志不短。房间有“承尘”,墙上有年画,简单但整洁。她穿衣也很注意,给小鲁立戴银器、虎头帽、长命锁,好往人前站。后来,她与婆婆商量,带着小鲁立回到钟楼后的娘家生活。虽然在娘家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但她还是用自己日夜织发网、纺花换来的手工钱供鲁立读书识字。对从小失父的独生儿子从不娇惯,管教十分严历。
     正像鲁立成名后,在《清明追怀慈母》诗中所写的那样:

我生鲁家寒士门,
亦无伯叔兄弟亲。
母方十九我周岁,
父死他乡尸无存。
母出酆氏诗书第,
气骨风华自清芬。
上奉婆母下育儿,
针黹生计不怨贫。
自尊自励志高洁,
克勤克俭任劳辛。
拾麦拾秋积升斗,
织网纺纱得钱文。
昔我命蹇灾星罩,
单根独苗多病身。
慈母亲负求医药,
步履艰难心如焚。
鞠养情似乌哺雏,
督教严如师父尊。
寄望成才情切切,
勉效贤圣语谆谆。
取名中立志不移,
生具傲骨有基因。
及长负笈滞异地,
遭逢国难沦蜀秦。
客中常梦慈晖暖,
冀有归期报母恩。
孰料中道传噩耗,
椎心泣血欲断魂。
天大地大母恩大,
世间母爱最真纯。
失恃于今五十载,
犹记母训学做人。

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像一条长虹,似一条剪不断的脐带。
     人人都有母亲……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温柔的代名词。
     母亲是我们精神的支柱、生活的主宰,是人类的一部通史。
    从睁开眼来到世上,跳出襁褓,到唱着歌或抹着泪,闯过青年的最后一道门槛,从自己变成母亲或父亲,直至两鬓霜白,我们仍然需要母亲,记忆里最美的女神仍然是母亲。母亲之爱陪伴我们走过一生……
     月亮是母亲,太阳是母亲,母亲是养育我们的土地,是江河,是高山,是大海,是歌,是诗……
     母亲是伟大的永恒,其影响深入灵魂,且直到永远……
     鲁立的母亲,从小就给了他足够的、真挚的爱。正是这种温柔动人的爱,从小就渗透在了他的心田里,成为他思想和行动的一种善良的出发点。
     鲁立的童年是悲苦的,也是多姿多彩的。

他的外祖父去世早,由舅父管理着一家人的生活。舅父粗通文墨,还会点武艺,是他的启蒙老师。他教少年鲁立读《四书》、《千家诗》、《幼学琼林》,给他讲甘罗十二为宰相,头悬梁椎刺骨的故事,让他立志成才,扬名声显父母。特别引起鲁立兴趣的是舅家的《芥子园画传》和海上名家画谱。他便常常背完子曰诗云,就废寝忘食地观赏和临摹起古典小说中的插图和画谱来。
     按照当地风俗,每逢过春节时,母亲带着小鲁立从娘家回到婆家过春节。每年春节,鲁立的奶奶都会买一批新的年画挂到母亲房里,有胖娃娃、年年有余(鱼),还有胖娃娃戴个大胡子的儿童戏,非常可爱。
     鲁立的祖母虽然眼睛高度近视,却是个剪纸高手。附近的大姑娘、小媳妇经常找她讨要花样,照着学剪。她也不用起稿,拿一张纸折几下就剪起来,什么《蝴蝶闹金瓜》、《鸳鸯戏莲》、《松鼠偷葡萄》等等,名堂可多了。鲁立曾见过她的一本不知什么的书,里边夹着许多花样,这应该就是她的作品集了,而且还是海内孤本。她是个很有教养的女性,乐于助人,街上不管谁家有了困难,她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谁家嫁闺女、娶媳妇,她都会赶去做嫁妆、收拾房子、打扫院子忙个不停。她精于剪纸、绣花等传统的民间技艺。她显得沉静、美丽、慈祥、和善,是个治家能手。
     他奶奶有个弟弟,在街上卖烧饼,每次看到鲁立和他母亲,就急忙从炉子里抓两个热烧饼出来,硬让他们拿着。他一个叫兰姑的亲戚,每逢家里改善生活,吃饺子或喝浆面条,就把他祖母和他母子接到家里,大家同吃同喝,感情非常真挚,这些都让小鲁立感到了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鲁立很难忘记这一段生活。每逢春节,他刚与母亲从舅家回来,不一会儿,就又跑回舅家,看外祖父从县衙任武职时留下的长把大刀,看舅父练武功,陪舅舅到钟楼门看对台戏……

舅父家里种有许多花卉,进大门前院,约有二三分地的花园,种着桂花、腊梅、牡丹、芍药、迎春、迎夏、盆荷、玉簪、菊花、秋海棠等几十个品种以及太湖石、金鱼缸,路人瞥见无不驻足羡赏;进二门一个院子也种满了向日葵、甘菊、南瓜、豆角等。几组联接的瓜棚豆架,夏日蝈蝈长鸣,颇饶田园情趣;后院种有石榴、枣树,满院绿荫匝地,四时花香,鸟雀常来,怡人心神。舅家的堂屋里摆放着精美的珍宝汝瓷。
    院子正中有一棵几人合抱的大榆树,院子有一半在浓荫里,每年结榆钱时,左邻右舍都来采了回家蒸着吃。这棵大榆树救了鲁立母亲一命。日本飞机轰炸时,炸弹掉到了树杈上,他母亲腿受了伤,鲜血直流,忍痛爬到防空洞里,后来又到乡下养好了伤。
     每年春节前,舅父就请了一个叫赵新亭的汝州画家,到家里画门心,写对联,以显书香门弟的风雅。鲁立先是站在一边看,书是郑板桥体,画是水墨写意的山水、花鸟,书和画格都不俗。看了名家挥毫泼墨,鲁立才知道画谱上的画原来是这样画出来的。后来赵新亭看到这孩子聪明好学,就教他怎么画?怎么写?那些“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的联句以及横批“北望嵩山”、“熏风南来”、“诗书传家”和朱子治家格言等等,深深印到了少年鲁立的心里。

舅父的爱好又传给了鲁立。因舅父当时尚无子女,对待鲁立比亲生还亲。他去风穴寺赶会,也让鲁立骑到自己的脖子上,边走边唱。到了风穴寺,小鲁立一下子就被那清静幽美的山林溪泉和巧夺天工的古建、塑像迷住了。从进山到出山,每处景观,每座建筑、每尊塑像,每个匾额,他都要细心地观赏,如照像一样,印在心中。这里的风物,给了他知识,给了他智慧,给了他高级艺术享受,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舅舅还背着他到临汝县民众馆看《汝帖》,他边看边用手指照着石碑描画,由于用力过大,嫩嫩的小手指鲜血直流。
    每年的春节更是各种民间文艺大展示的好机会,且不说灯棚春会、狮舞龙灯、戏曲杂耍、高跷旱船,单是各家门上的春联、庭院的彩灯、墙上的年画、窗间的剪花、案上的面花供果、床上的绣花枕被,孩子们的衣饰鞋帽,以及各种玩具……真是举不胜举,几乎每家都是一座民间美术陈列馆,而那些未被“入典”的美术家又何止百千!
    那时的小鲁立,白天和玩童们到处跑着放风筝、踢踺子,晚上同外婆睡一个被窝。每天早上,舅母打两个荷包蛋,外婆一个,他一个。他有时不听话,母亲就打他,外婆却总是护着他。
     他从二年级下半期开始上小学,五年级下半期没有上。只上了三年小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有个同班同学不服气,暗中和他争第一,可争来争去,考第一的还是鲁立。后来那个同学不幸早亡,鲁立还跑到他的棺材前放声大哭了一场。
    鲁立上小学时,抗战暴发,他参加了全县抗日演讲比赛,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语文老师也很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他们讲“匡衡凿壁偷光”、“岳母儿背刺字”,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那些精忠报国的仁人,那些怀瑾握瑜的先哲,那些舍生取义的志士,那些铁骨铮铮的硬汉,都曾精金良玉般育化过鲁立的那比象牙还缺少杂质的心灵,这为鲁立后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铺垫”作用。
     鲁立从三、四岁开始,便和故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鸟,都启迪着他稚嫩的心,吸引着他那富于幻想、好奇、多思的童心。

正像他在《童年》一诗中所描绘的那样:

记得当年作学童,
世情未谙学未工。
最喜假日戏游乐,
风雨不避无暑冬。
偕伴歌呼过街市,
意兴神彩顾盼中。
荒滩野地卧沙草,
天上人间话多少。
说到侠义增慷慨,
肝胆意气云水渺。
几日课业半日了,
家居不耐闲烦恼。
张罗布机捕雀虫,
攀枝爬树摘梨枣。
衣破骨折犹不悔,
入水登山何能改。
黄土岗上放风筝,
清溪石下摸螃蟹。
无拘无束无缰马,
无忧无虑只自在。
三五朋辈颇相好,
而今存亡俱不晓。
少年情怀皆依旧,
只是心少人已老。

遭逢国难沦蜀秦

何处是宿所?
前程路茫茫。
——鲁慕迅

自古贫寒出俊才!鲁立上学后,年年以名列前茅的学业成绩,向疼他爱他的母亲汇报。
    那一年,母亲捧着儿子的成绩单,像棒块黄金,满心高兴;又像捧块废石,满脸愁云。母亲守寡12年后,终因生活无着,也为了小鲁立能继续上进,只好改嫁了。

鲁立告别了幼年时的第二个家,随母亲和继父远到许昌生活……
    那年鲁立刚满13岁,他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再有几个月就要领到毕业证书的临汝县立第二小学,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离开了那些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和欢蹦乱跳、一块下河摸鱼捉蟹、上岗放风筝的小伙伴们……
     他怀着离情别绪,在母亲的陪伴下,泪流满面,和亲朋好友们依依惜别,真是愁肠满腹,如泣如诉,难道尽,难说完,热泪一滴又一滴,一行又一行……
    母亲的改嫁给少年鲁立曾经带来十分的痛苦。他的继父是位看守所所长,大他母亲10几岁。奉命从临汝调往许昌任职。虽然继父待他很不错,鲁立仍心情抑郁,这种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养成了他倔犟孤僻的性格。他既离不开母亲也离不开外婆家,母亲也更是离不开这个从生下地就没有见到过亲生父亲的可怜的儿子。
    每次分离,母子俩都要抱头痛哭一场。这些都使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早熟,感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和酸楚艰难。他一心只巴望自己快快长大,即使闯荡江湖,四海为家,也不愿在继父家多留一天。
    在许昌这段时间,鲁立跟着一位美术老师学唱京戏,每天早上到城边的一个公园里调嗓子,后来还参加排演了《南阳关》等,鲁立在戏里演了一个配角,还登上舞台演出了一场。
    在许昌上了一个学期的初中,鲁立的继父又奉调到南召县任职,继父就让他的一个湖南老乡给鲁立讲《古文观止》、《唐诗》等。闲时还带鲁立给当地人看风水,鲁立也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好山好水好景致。他还跟着一个戏班子学唱《宝莲灯》、《黄金台》、《陈州放粮》等京戏,还在戏里演过主要角色。
     这期间,鲁立还跟着一个叫米亚鸿的美术老师学画画,跟着一批进步老师宣传抗日,懂得了不少道理。

初中毕业后,鲁立不愿在家里吃闲饭,又怕上高中继父供着困难,就拼命补学代数、英语,以第7名的成绩考上了省立棉校。这个学校管吃、管住,还发校服,分配工作。学校先是在临近黄河的陕州,因日本人就在黄河对岸,为了安全,学校迁到了临汝。
    鲁立回到临汝上棉校。只上了一个学期,因日寇逼近临汝就又回到了南召,在南召临时到36师政工队参加抗日宣传,他参加演出了话剧《浪淘沙》、《国家至上》等,他还参加办了油印小报,画漫画,写文章,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不久,听说棉校迁到了淅川,他就又从南召去淅川继续读书。这时因国难当头,政府号召参军,鲁立毅然报名要求参加青年军,可他的同学、老师都劝他不要去,他远在汝州的祖母也托人捎信,说他是单根独苗不能去。接兵部队也听学校汇报他是独子,结果没有收他当兵。
     第二年春,日本人又打了过来,当地学生都回了家,鲁立和十几个外地学生在两个老师的带领下,向大后方紧急转移,他们身后是隆隆的炮声……
     他们一直跑了两天两夜,没吃一口东西,夜宿破庙,又饥又冷,浑身直打哆嗦。
     后来他们在一个村子看到了一点老百姓喂猪的红薯干,虽已发霉变质,可他们实在太饿了,就用人家煮猪食的大锅煮了一锅,大家像吃山珍海味一样美美吃了一顿。
     走到一个小镇上,他们遇到了自忠中学的一群同学,这里的老百姓都跑光了,他们饿着肚子怎么也睡不着觉。月亮圆的时候,两个学校的几十名学生不约而同地站在了街边,面对月光,一个同学见景生情,含泪唱起了抗日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大家都跟着唱了起来,边唱边哭……想起当时国破家亡,一群尚未成年的学生娃娃,流浪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家不能归,亲人分离,前途茫茫,无限感伤……接着,他们又唱了《流亡三部曲》、《孤岛天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数十首抗战歌曲,一时群情激奋,声泪俱下,令人难忘。
正像鲁立在《荒村夜歌》中写的那样:

惊闻寇踪逼,
人心皆惶惶;
学子拥师长,
负囊共逃亡;
隆隆炮声里,
无语奔急遑;
道路商贾断,
坚壁村野荒;
何处是宿所?
前程路茫茫。
一夕宿荒村,
室空釜灶凉;
无处购粮米,
难以慰饿肠。
银盘升霄汉,
惊见添愁惨;
起向当街立,
对月兴浩叹;
天上清光满;
人间疮痍遍,
同学各无言;
寂寂星斗换。
悲歌忽一曲,
闻者皆欲哭,
国恨怀家仇,
忧愤填胸腹;
众人齐相和,
歌声传山谷;
沉郁转高亢,
苍凉亦悲壮;
一曲复一曲,
狂飚从天降;
人人泪如雨,
热血腾激浪;
不觉春霄寒,
但闻众山响;
夜深歌声歇,
山风久回荡。
今霄此情景,
终生永难忘。

鲁立和师生们一路逃难,他们告别荒村,途经湖北、四川,越秦岭,穿峡谷,历时一月,行程一千余公里,到达陕西眉县。
    鲁立至今还记得,他们到达荒无人烟的川陕交界处,从一个窄谷穿过,地下有水,他们赤脚趟过还十分寒冷的溪水,每人背一个小包,打一个伞,艰难走过了这段号称“十里峡”的山谷。
    出谷后,他们到了陕西的兰田,这里别开洞天,山野间成片的桃花,一簇簇,一层层,像喷吐的火焰,像燃烧的云霞,像飘舞的红绸。田野里,到处都开满了鲜花,那红的、紫的、黄的、白的、粉红的,满山遍野,组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同学们一片赞叹和惊呼,他们欢呼春天终于来了!
     再往前走,到了灞桥,他们坐火车到了西安,鲁立拐到姨母家打了声招呼,又随师生们到了眉县,住在槐芽庙里。上边是神像,地下铺麦草,当地政府每人每月给他们救济100斤麦子,他们到附近的水磨上磨了,麦麸留给人家,等来这里逃难的老百姓做完饭了,就借用人家的锅做饭。他们还三三两两推着借用难民的小车,到外边拾柴禾,拾满一车后,再到温泉泡个澡,推着柴禾回到破庙里。看到路边有朵野花,他们就把它摘下来,自得其乐。
     几个月后,老师宣布他们毕业了,学校也就散了。
     鲁立到西安的姨家住了几个月,补习了英语,到宝鸡考当时迁到那里的河南大学。
     一天夜里,突然响起了鞭炮声,鲁立出来一看,原来是日本鬼子投降了,他立即走上街头,加入了游行队伍,融进了欢乐的人海里。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