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鲁慕迅传》之《乡情老更深》【下】
五
鲁慕迅先生南下后,和与他同年同岁同班的戴筠女土相识、相爱,终于结成了风雨同舟的伴侣。
人生似花,而爱便是花的蜜。尽管她的工作也很紧张,但她从未忘记自己做妻子的责任,生活上更是对慕迅体贴人微。为了不分他的心,让他安心创作,她牺牲了自己的创作,挑起了全部家庭重担。许多对外联络,复信、发电报等杂务,她都主动承担了起来。就连我们这次举办的《鲁慕迅乡情诗画展》,有好几次就是她亲自接电话、亲自写信、亲自联系、精心安排的。几十年来,他们患难与共,有苦同吃,有罪同受,同饮苦酒,共度难关。她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做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啊!
慕迅爱艺术如痴如醉,他和美术难解难分。戴筠宁愿自己穿旧衣,喝稀饭,省吃减用,节衣缩食,也要省下钱,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买书买画。丈夫为了事业,成年累月四处奔走,不得不将每一个人都渴望的家庭幸福也奉献出去了。他正是在妻子深深的默契和无怨的辛劳中赢得了一份最宝贵的自由——献身的自由。他无需为千头万绪的家事牵肠挂肚。当一个人把整个生命的光和热都投入事业的聚焦点时,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难道她不希望丈夫回家团聚常在自己身边吗?不!她是个有知识的女性,当然她也想和丈大一起过甜甜蜜蜜的美好生活。但她爱丈夫,更爱丈夫的事业。她心目中的丈夫,应该是个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男子汉大丈夫,而不是整天围着孩子妻子转圈圈没有出息的丈夫。丈夫工作顺心、有了成绩时,她比丈夫还高兴;丈夫工作失利,遇到烦恼时,她比丈夫还焦急。她支持他,鼓励他,为他和他的事业默默奉献着……
1957年的那场风暴,使慕迅陷入了灭顶之灾。运动一开始,他就成了重点对象。他像一只陷入套索的困兽,愈是挣扎,束缚愈紧。有一次,开会批判他,那些过头的言语使他激怒,他便拂袖而去。有人追到他家里,希望她爱人做做他的“思想工作”,运动后期处理,态度是个重要问题。
戴筠深知丈夫是个没有半点虚伪、宁折不弯的硬汉子,
他太挚爱他的事业了,以至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他还保持着一颗过于质朴的童心,把复杂的 事情理解得过于简单。她就安慰他,劝他想开点,看远点,鼓励他不要为此一蹶不振。
后来他被戴帽、撤职、降级、赶出报社大门、下放农场劳动,他走了,她的心也走了,她一次又一次借故来到他身边,给他送来了温暖和希望,她还精心照料他的起居、饮食,一天到晚问寒问暖,端吃端喝,吃饭时她总是尽着他,让他吃好吃饱,让他吃稠的,自己喝稀的。她对他情深意笃,他是刻骨铭心的。他的艺术,他的事业,饱浸着她的血汗、泪水与愁苦,他怎能忘怀呢?他,对她的笑靥,她的倩影,她的为人,是魂牵梦萦,难以磨灭的。她,多年来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一种珍藏于心底的“陈酿”——贮之愈久,便愈浓烈,愈香醇。于是,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事业更加执着地探索和追求。他下放时,画笔一刻也没停下,放鸭时,他就画鸭,画了一张又一张,她都及时把这些作品珍藏在了“安全地带。”
1970年盛夏,鲁慕迅又被下放到鄂南山区插队落户,同去的还有他们的独生女儿子砚。鲁慕迅不向命运低头,他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终始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观察、对艺术的思考,一有空就画个不停。1972年回城后,他分在一座公园里,弄花侍草,他更是争分夺秒地写诗作画。那时候,他画人物、画连环画,也画花鸟画,他和花工们的关系都很好,什么花好,花工们就推荐他画什么花,有时从花半开一直画到花开花落,花工们还特许他把花搬回自己家里画,画完再送回公园。他画啊画,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在报纸上发表。1979年,他调到自五十年代后期就没去过的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先当专业画家,后又担任常务副主席,戴筠当选为美协秘书长,全心全力支持他工作。自他担任领导职务后,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组织和培养美术新人的工作上,影响了个人创作。但他为了事业,没有一句怨言。1989年,他向组织上打了报告,要求提前离休,把位子让给更年轻的同志,自己到下边深入生活。从此,他才真正地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
1989年他又偕多病体弱的夫人戴筠到湖北京山深入生活,住在离县城还有120里远的“世外桃源”。他在那里遍涉山水,寻访百家,天不亮就起床画鸟、画树,那充满哲理、充满矛盾、充满斗争、充满乐趣的大自然,使他创作了一大批生活气息浓郁、格调清新高雅的好作品。1990年后分别在湖北京山、钟祥、江陵、天门、洪湖、监利举办了个人诗画展,1984、1990年先后应邀访问英国、荷兰及新加坡。《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中日合编)、《中国当代书画家百人》、《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等都有专条或专页对他进行了介绍。然而,在他的勋功章上不是也有戴筠的一半吗?
六
鲁慕迅先生在1991年第3期《艺术与时代》中的《艺术家自白》里说:
“艺术是人类感情的升华,是作者真情至性的流露。惟其情真方能感人;其情深则感人亦深。是故为艺术者能大喜大悲,大恨大爱,方为大家。”他还说:“艺术是人格的化身,必先有独立的人格,方能有独自的追求,独自的面目。依傍古人洋人、名人显要,皆有损于人格画格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人如同他的画一样,表现出十分鲜明的个性,他淡于营名营利,绝意仕途,见官就躲……
1956年报社决定提拔他为副处级文艺部副主任,他坚辞不就,1979、1987年两次调级他主动让人,虽然他的作品多次获全省一等奖,有足够的资格调级。1989年他又主动申请提前离休,都因他醉心艺术、淡泊名利。他把个人名利、地位、荣辱、待遇等等统统置之度外,一心一意追求艺术,追求事业。
他说:“名利对艺术有影响,你追求名利就没法集中精力搞创作,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追求,力求做艺术的虔诚信徒。我不追求轰动效应,不主张到大城市办展览,不卖画,甘于寂寞,安于清贫。我近几年办的多次个人画展,都是在基层办的,因为我的根在下边,我要接受基层群众的检验,离开了群众,我的艺术生命就枯竭了。我在湖北京山深入生活时,一位朋友来看我,他说:‘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再待下去,我会寂寞死的,不行,我得赶快离开这个鬼地方!’结果第二天就走了。而我却在那里生活得很快乐,我还把吃剩下的饭放在野外,只要有一只鸟发现了,它就会叫它的同伴,一伙招引来一大群,我正好利用这机会,仔细观察,精心作画。大自然生生不息,生气勃勃,我每天与鸟作伴,天不亮就被鸟吵醒,一天到晚耳畔都有鸟叫声,充满了乐趣,也激发了我的灵感。画家就要善于在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中,发现并揭开自然美的奥秘。它是生命,是运动,是节奏,是韵律,是和谐。自然界的有生命之物,具有各不相同的审美特点,各种不同的审美价值,它们的美在于它们的生命力的显现,它们的美是生命之美。”
在商品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有的文人弃文经商,靠卖画发了大财,成为百万甚至千万亿元富翁。而他却提前离休,深入基层,过着粗茶淡饭的乡居生活,熟悉风土人情,体验劳动甘苦。他还决定把他的祖居分文不取捐赠给汝州市文联,创办书画院,把他的50幅诗画作品全部留赠给家乡。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画品,而且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品,他的人品与画品互为表里,交相辉映,浑然融圆,自成一体。的确是这样,他的画品,造型简练质朴,气魄雄强奔放,用墨及用色以雅淡、简洁为其特色。整个画风质朴纯净,清新明朗,纯净恬淡中蕴含深意,清新温馨中透着力度。他不愧是中国当代画坛上的一个自成一家的优秀画家。他的诗一如其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无无所事事的吟风弄月,又无强作风雅的无病呻吟;既有对祖国的热爱,又有对童年、对故土的怀念,又有对黑暗势力的抗争与对新生活的追求,不少是“与寻常百姓共之”的白话诗。在写作态度上,他写诗千锤百炼,反复修改。他的许多幅画都题有他自作的诗,诗情画意,加上他拔俗的字迹,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在《游钟祥古显陵》中,表现了诗人爱憎分明的高尚情操,显陵是明代嘉靖皇帝的父亲的陵墓,工程浩大。诗人在铺叙了陵墓的外貌以后,笔锋一转,抒发了游览时的心情:“……明楼高出苍莽间,登临凭眺心惘然。溯看四百七十载,血泪斑斑记当年。万金耗尽万民苦,只为一人造陵园。君不见:月牙城畔白骨横,哑巴院内哭无声,运夫伤残委道路,殉葬嫔妃蚁命轻。君不见:日暗穹宇秽气腥,长街白昼虎狼行,兵匪官盗更荒岁,百姓几日享太平……”
他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鲜明的对比。在诗的结尾处,作者以蔑视的态度写道:“独夫民贼皆粪士,野草闲花依旧开。”总结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最末,作者以“极目驰思不尽意,万家忧乐在襟怀”作结,表明了写作此诗的本意。
鲁慕迅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也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试谈中国画的气》、《现代中国画断想》、《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及其写意传统》、《生命的信息》、《画余随想》、《运动·神韵·生命》、《中国画三昧——书骨、乐韵与诗魂》等论文分别发表在《美术》、《当代作家》、《中国花鸟画》、《美术理论文稿》、《北京国际水墨画展论文汇编》等书刊上,他在文章中旁证博引,探幽钩沉,洋洋洒洒,精辟透彻地论述了他那新颖独到的见解。从他所著的《中国画三昧》一文里,也可清晰看到他的文学修养功底之深厚:“中国画以书为骨,含乐之韵,得诗之魂,冶诗、书、乐、画于一体,显示着中国艺术共同的民族特征,并构成自己的鲜明个性。”凡读过他的画的人,莫不为他画中的诗意、韵味、情趣、意境所打动,也莫不为他在这些方面所下的功夫和作出的努力而折服。正如原湖北省文联主席周韶华先生所说的那样:“慕迅同志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追求,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他的诗画作品具有很高的意境、情趣和格调,是属于高层次的艺术。”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主席杨立光也称赞道:“鲁慕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画家、理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中,他注重生活,关心社会,勤奋创作,潜心理论,在花鸟画创作上他深得道中三昧的精妙,贯注时代精神于笔墨之间,形成了力度美、诗意美和哲理性融于一体的个人风格。在理论研究上,他提倡‘博采众长’,‘多元互补’,以求创新,主张以生命哲学统摄绘画精神。他的诗更显示画家艺心高洁求索执一的品格。鲁慕迅先生的成就在国内及海外广有影响。鲁慕迅先生近年来不辞辛劳,致力于协会工作,尽力于湖北美术界,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奉献。”
著名文艺评论家刘纲纪也在《慕迅的艺术成就》一文中写道:“慕迅作品表现的情又是和他特有的个性、气质紧密相联的.具有明显不同于其它画家的独特性。”“慕迅很重‘骨气’,但即令是专门着意于表现‘骨’的作品,仍不失他特有的本色。既有‘骨气’却又从不走到愤世甚或恨世的地步,使慕迅的作品所表现的情趣,既委婉、含蓄,又高洁、超逸。它是一种净化了的、惟会心者方能较好地领略的情趣。”“在中国当代花鸟画家中,他已独立成家,占有了别人所不能取代的地位。慕迅很鄙弃依旁别人,不论是古人或今人。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要与别人拉开距离’,‘慕迅很善于用篆书、圆笔作画。……慕迅所以喜用圆笔,少用方笔,恰又因为这可以同他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趣相统一。……但在用圆笔的情况下,如强调力度很大的刚劲的效果,也不易有委婉、含蓄的情趣。正因为这样,慕迅的用圆笔虽颇受吴昌硕以至齐白石的影响,但行笔趋向于轻盈、婉转。他的某些看来笔力最苍劲的作品,也仍然是有节制的。着意于含蓄、蕴籍,而又并不软弱、轻飘,这是慕迅用笔的特点和成就所在。”“慕迅的用墨及用色也和他对情趣的追求相一致,以雅淡、简洁为其特色。在这方面,八大山人对他的影响甚深。但较之八大,他又很注意工整、明丽(有时吸收民间年画)。墨与色的结合,在中国画中是不易处理的。慕迅对此甚有匠心,大多能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得益彰。我想,雅淡,简洁加上工整、明丽,大致上可以说是慕迅用墨与用色的成就所在。”“他的作品贯注着传统的血脉。就是吸取了现代西方绘画手法的某些作品,如《清辉一片泻银塘》,其情调意味也完全是中国式的。慕迅的创新是立足于传统,同时也立足于他自己的个性、气质、追求。他从不脱离实际去硬搞创新,为创新而创新。”
鲁慕迅先生在艺术上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成就,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他是汝州人,没忘他是喝汝河水长大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例如:
江南十月木犹青,户户门前熟桔橙。
偶见山间红柿树,教人不觉动乡情。
——《柿子》
铁龙夭矫莽原行,长夜几回灯火明。
已逝枣襄过宛鲁,归心早到汝州城。
——《归途》
游子是母亲心头的风筝,感情的线缕,把故乡和鲁慕迅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故乡的每寸泥土里,也都蕴藏着思念他的浓郁乡情。他思念故乡,故乡也思念他。如今,故乡思念他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次别开生面、规模空前的——《鲁慕迅乡情诗画展》。故乡人民和党政部门还正在筹建“鲁慕迅艺术馆”,并已编辑出版了《鲁慕迅画册》,筹备召开规模宏大的“鲁慕迅艺术研讨会”。
七
1992年5月26日。
河南。汝州。群众艺术馆。
简短的开幕仪式结束后,我随着潮水般的人流,登上二楼,步入了由著名老画家谢瑞阶题写展名的《鲁慕迅乡情诗画展》展览大厅。顿时,我眼前一亮,鲁先生那萧条淡泊、气韵清高、意境深邃、格调野逸简疏、温和宁静的乡情诗画一一尽收眼底。
先生笔下,故乡的明月青松、霜天丛菊、古塔温泉、清夏荷风、严冬梅韵、荷叶游鱼、叶底花开、春雁秋山、磨盘柿子、沙梨梅豆、春花秋实、水仙玉兰、石榴牡丹、金谷玉米、寿桃葫芦、稼场故居、翠竹红梅、五彩斑斓。那《夏荷》,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有的莲叶离开水面,像一把翡翠的绸伞;那《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浓艳,富丽,姹紫嫣红,溢光流彩;那《玉兰》素装淡裹,晶莹皎洁,亭亭玉立;那《水仙》嫣而不媚,一身清气;那《菊花》迎西风,披寒霜,争妍斗艳,喷芳吐香;那《野梅》凌霜傲雪,姿态矫健;那卷丹,那凤仙、那石榴、那翠竹……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在先生笔下,无论是浓墨重彩或淡淡勾勒,反差黑白或轻染烟云,都透出画中的神韵和内涵。使你感到在画家笔下,广阔的天地之间,氤氲的大气之中,一切木石花草都赋予了生命的音符,一切虫鱼禽鸟都寄以深深的情愫,寓意寄情,那么有声有色,生意盎然。那顽石、那溪流、那花鸟,都呈现各自的意态,具有着生命的活力。无疑这是画家以自己的心灵酿活了这山川石木,花鸟虫鱼。观他的画,就仿佛看见一位智者,一位哲人,一位民族的和时代的诗人,在大自然的生息不尽的背景下徜徉,含着忧郁的微笑,诉说着瞬息也即永恒的感觉和人性深处的秘密,歌咏着宇宙和人生,吟唱着理性、文明和美……
你看那幅《水边》,画面空灵,着墨极少,全幅洁白,仅上部有淡淡的两只蜻蜓,下角几笔浓浓的苇草,笔墨精炼到可数的程度。右角题《忆江南》词两行:“茫茫水,一碧接天光,万顷银波舒望眼,无边清气润诗肠,歌啸水云凉。”故乡的湖光天色,浩渺水气,一展而尽收眼底。其景开阔,其境幽远,其意深长。读着《满林丹柿胜花红》,品着《柿林曲》,望着《磨盘柿子》,只见红柿一筐,核桃数枚,疏疏几笔勾勒出的是故乡特有的荆筐,加上题诗和跋语,那浓浓的故土乡情,藏于诗中,溢于画外。你听:“十月家山万木霜,山花山果缀红黄;磨盘柿子核桃枣,盛在荆筐与客尝。”“九秋图画出天工,彩笔纷披趣不穷。最是家山风景好,满林丹柿胜花红。”我站在故乡的柿林中,心潮激荡。啊!画家笔下的柿林枝头挂满了“红宝石”,成熟了!成熟了!柿林中流出的小溪哗哗啦啦地宣布着,像是醉了。是的,小溪醉了,在这香甜的季节里,土地醉了……一条条地垄,一片片田畴都淌着蜜,流着芬芳……故乡的人也醉了,哼着曲儿收获着幸福。啊!故乡的柿林啊,你装饰着故乡人单调的梦境;故乡人的梦因你而变得甜蜜,因你而有了音乐和色彩。
故乡的柿林啊,今天又见到你,我的心便不能平静,被你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紧紧缠住。我多想在你怀中,变成一棵柿树呀,茁壮的成长在旷野里,生长在大山下……
我仔细数了一下,先生这次展出的50件作品中,光画菊的就有五幅:《野菊花》、《白菊》、《黄菊》、《丛菊》、《竹菊》。就连先生最近在百忙中不辞劳苦精心为我作的一幅画,也是题写有“艳艳竹边菊,双双石上禽。菊花含爽气,幽鸟吐清音”诗句的《竹菊双鸟图》。望着先生“进拴方家赏之,壬申清夏慕迅并题”的落款,真乃愧不敢言,羞煞我也。先生画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菊花,有的似彩带飞舞,纤细窈窕;有的如龙爪挺伸,妖艳潇洒;有的似细丝散发,情态飘逸;还有的似圆盘平托,丰腴饱满……他在《野菊花》上题诗赞曰:“山乡秋肃,开遍丛丛菊,非是寻常篱下蓄,清艳画图难足。气遒颇耐霜寒,风风雨雨恬然,无意竞芳斗艳,馨香漫洒人间。”这不正是画家的画品和人品的真实写照吗?他不正像那“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菊花一样,把傲霜斗寒的铮铮骨气留给了故乡人民吗?他说他画《野菊花》时,并没想到要发表,要展览,他是看到大自然充满了乐趣,野菊花满山遍野都是,“无意竞芳斗艳”,默默无闻,自开自落。他由此联想到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也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才是真正伟大的人。鲁慕讯常说“艺术贵纯真,便须去掉杂质,透见心灵;艺术贵自然,便须一任情性,不假雕饰。但能纯真自然,则神韵情趣自在其中。”“大自然生生不息,时代生活瞬息万变,艺术家但能与之心气相通,便能获得不断创造的灵感之源。”他毕生看竹画竹爱竹,就连自己的居室也命名为“有竹居”,室外有大自然的竹,室内有自己画的竹。先生以诗魂、书韵、画情三者交相揉合、互为润染的独特风格,勤奋创作,潜心理论,深得道中三昧的精妙,贯穿时代精神于笔墨之间,形成了力度美、诗意美与哲理性融为一体的“鲁慕迅现象”。
故乡人民养育了他,他又把美献给了故乡人民。
先生一生历尽坎坷,在崎岖的艺术道路上自强不息,艰难跋涉,把画家梦演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先生获得此种境界之后,感慨之多,是不言而喻的。当我再次向老人祝贺时,他笑了……
他圆了那个七彩的人生和艺术梦,他有资格笑!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