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31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总编辑郭进拴原创散文《大美汝州》
汝州市大峪镇是我们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的创作研究基地。
2017年3月20日,是个雨后新晴的好日子。我与出席中国汝州女娲文化研讨会的30多名专家学者,在大峪镇党委书记范强立带领下,到大峪参观考察。一路上,范强立向专家深入介绍了大峪镇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及大峪镇党委政府对女娲文化的总结、挖掘、整理和传承的工作成果。他表示,大峪镇将会认真听取和采纳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打造好、宣传好、继承好女娲文化遗产。女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端,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几千年来,女娲文化对民族品格的培育,民族精神的锻造,民族文化的繁荣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汝州作为女娲封地和活动的核心区域,深入发掘女娲文化内涵、梳理女娲文化脉络对汝州文化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各位专家能充分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为打造汝州女娲文化品牌深入地进行交流和探讨,为成功创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给予支持。
汝州市大峪镇之北的天熊山即古老的女娲寨上的补天峰相邻处,有两处女娲泉,相传是女娲补天时用龙拐戳出的水池。圆圆的两池清水终年不涸。是中国风水文化中典型的″天池水”。书称天圆地方,一般祖山者才有之。系龙行贵地,即该山或周围必山之贵兼秀,必有风水宝地也。先秦古书《世本》记″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天熊山即是女娲族生活的主要根源地,是中原女娲文化的发祥地。正因有天池水,山上至今还有几十户山民过着较原始牛犁马驮的农耕生活。近年公路硬化山顶,与南山坡汝州娲皇文化传承基地融为一体,是人们朝拜人文初祖女娲,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风水宝地。
现存体系完整的女娲文化胜迹和有关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汝州市女娲文化的根源性、民间性、丰富性、原创性、传承性十分突出;大量证据表明,汝州市是中国女娲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播地。
我的老朋友樊忠义先生,1944年生于汝州市大峪镇班庄村樊家庄,自学毕业于河大中文系,当过解放军战士、教师、记者,系汝州市申报娲皇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之一。他退休十年,笔耕不辍,以渊博的学识、优美的文笔、崇高的品德先后被乡镇政府和市里报社杂志社聘用。业余时间,长期致力于搜集研究整理大峪山区名胜古迹传说,作品于2009年印刷成册出版。他为挖掘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大峪乡和汝州市旅游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他的成就被大家认可,得道多助,各级相关部门都为他的研究给予精神支持和各种声援。现在,他自主自发筹资20多万元,先后成立了“天熊山炎黄文化书院”、“汝州市娲皇文化传承基地”等机构,并以其七十高龄日夜守护在高山之巅的建设工地上。。。。。。 其民间文化传承精神、个人的乡贤情怀实在是感人之深!
2014年3月23日,我曾与中共平顶山市委政法委副调研员高宏亮一行驱车来到汝州市大峪镇,在大熊山半山腰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炎黄文化书院,并向炎黄文化书院捐赠了《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赤子情怀》、《箕山小吏》等价值5000元的图书。还和院长樊忠义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和访谈,双方达成了共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大熊山文化书院创作研究基地的协议,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将组织作家深入大熊山采风创作,力争写出一批歌颂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今日老友重逢,我被樊忠义先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即又捐款一千元,以表达我对他的一片敬意。
樊忠义先生向我们介绍说, 由于女娲治世有方,天皇伏羲才将汝水北岸的广大地区封给妹妹女娲(也是妻子)全权管理,其后共工作乱,被女娲率大臣大鸿、祝融等追逐,共工怒撞天熊山,后有女娲登天熊补苍天之事。山顶西部最高处有女娲的补天台遗迹,上有女娲庙,庙旁有女娲泉,自古为寨内山民所用。
补天台向南延续一岭凤凰岭。岭上一坪凤凰坪,也叫封王坪。这里是女娲部族造屋群居的主要生活区。伏羲去世后,中原各部落首领在这个坪上,推选女娲为统领中原的“女皇”(首领),坪中有封王台和女娲书画台。书画台,也叫伏羲八卦台,传说伏羲女娲曾经在这里画八卦、造六书、初创文字,附近有毛(笔)岭和笔架山。老南海西南岸有伏羲女娲的“皇印”山。 由于伏羲女娲姓风,东寨门南下一山岭,叫风王岭。岭中数洞叫风王洞。这里金矿石、铁矿石储量大,民间说是羲娲二祖留给后代的“金山”。汉代志书称:古时阳城曾在此山设置炼金、铸铁督察官。岭旁过风口有两尊四丈高的石人,呈手拉手状。相传是伏羲女娲滚石相合成夫妻的证婚石。二石人间一石洞,是二祖的“洞房”。天熊山前黄涧河畔的老婆地,是女娲抟(tuán)土造人的地方。河的源头处有个女娲潭,也叫娃娃鱼潭,说是女娲在潭中洗澡时,生了数不尽的娃娃鱼。鱼儿跃出水潭,经日晒变成人,女娲还嘱咐两条大鱼在水中修炼三千年后变为圣人,必须从岭东四十五里的马峪川河洞走出去,有人在那里迎接。三千年后,二鱼真的修炼成圣人,从女娲潭下洞中来到马峪川洞口,果真有二位男女老人在这里等候。二老给二圣取名鲧(gǔn)和大禹(鱼),还送给天书和治水工具。后人称这河叫禹洞河,二山洞叫鲧王洞和禹王洞。还说为大禹他们起名送天书的就是天皇伏羲和人皇女娲的英灵变化的。 天熊山南坡山腰有女娲洞和伏羲洞,曾经南北相通。乾隆《大清一统志》和《登封县志》称:“登封县南三十里小熊山有通往汝州二洞,深不可测。”这二洞就是羲娲二皇在这里生活的主要住处。人们还传说,伏羲女娲后来转世为神,在大峪地区特别是天熊山一带,有好多他们显灵行善的故事。 为了挖掘整理和弘扬女娲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在汝州市和大峪镇领导及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我们在天熊山腰古老的女娲宫遗址处,创建女娲文化传承基地,根据前人“女娲洞前古有女娲泉”的传说,我们按预测定点于2003年农历腊月初一,在洞下方挖出了潜于地层的女娲泉。解决了建设用水和山下500人的饮水困难。 当天下午,我们又在大峪镇党委书记范强立带领下,观赏了万亩野生杏林。润饰在连绵三十多公里的靳马线沿途,形成了奇怪的旅行景观。只见漫山遍野杏花怒放,处处飘香,与山村、古寨、梯田、油菜花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幅秀美的山乡风光图。 我喜欢在春季欣赏大自然,因为这时,举目望去,都已是绿荫荫的一大片,有翠绿色,墨绿色,黑绿色,茶绿色,绿的山,绿的水,不得不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焕之四望云物,光明而清鲜,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
春天鸟语花香,春天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天空晴朗。太阳出来了,它的万道金光愉快地温暖着万物,温暖着我们的面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就像是妈妈爱抚儿女一样温柔敦厚!春天是个魔术师,谁比她更神奇,谁比她更美丽,她用魔杖拍拍天空的脸庞,天空顿时露出了笑颜,明媚的阳光给云朵镶上金边,她用魔杖碰碰大山的肩膀,群山马上睁开惺松的睡眼,脱去灰色的冬装,换上鲜艳的衣裳。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溪,溪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山野泛着青,柳条抽出了新芽。一声春雷响过,那贵如油的春雨也淅沥沥的落下来。漫山遍野笼罩在轻纱样的雨雾里,清新,湿润,如画一样的美丽。 这个春天注定我会和一场杏花的花事相遇。车过山谷,转过山的那一边,一片灼灼盛开的杏花倏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远看洁白一片,近视花瓣间有隐隐约约的淡粉色,清雅素洁像淡妆的西子。这美让我猝不急防,惊艳了我的双目。好像老天故意把这样洁净的美,恩赐给这宁静的山谷。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杏花烟雨江南,我没见过,可以想象那柔美妩媚让多少人情动心欣。北国春天的杏花更多是热烈和奔放的,也许是北国的春风总是带有点点寒意,才让这杏花开得如此热烈。不管这个春天如何冷,这杏花还是一如既往地来到人间。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这首《游园不值》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了。写庭园里的杏花都能让人那么深切地感受到杏花的盎然生机,试想山中一片花海中的杏花会让人生出多少热烈的情怀和无端的欣悦。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实宋祁玉《玉楼春》里描写杏花的诗句,一样让人顿生出春天的柔美之情和生机勃勃之感。不管杏花曾让多少诗人吟咏和赞美,都没有大峪这万亩花海带给我的美是那样的别致,这里的杏花是白里带着一点点淡粉色,这里的杏花也许单朵的看很平常,可是一树一树的花朵展现在你面前那就是另一番景致。也许是因为这大峪杏花白色成份多,点缀着一点点粉色,看上去不媚不艳不娇,让你的心只能感受到清纯和明净。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公元前数百年问世的《管子》中就有记载,因此,至少在我国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 盛开时的杏花,艳态娇姿,繁花丽色,胭脂万点,占尽春风。居家庭院中如成列种植,春日里红云朵朵了,非常壮观动人。也适于单植赏玩,如和垂柳混栽,在柳叶吐绿时,相互辉映,更具鲜明的色彩。十多年以上的老杏树,姿态苍劲,冠大枝垂,若孤植于水池边,在水中形成古色古香的倒影,趣味无穷。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 王安石在《北坡杏花》诗中,也把杏花飘落比作纷飞的白雪,他欣赏了水边的杏花,感慨的咏道:“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清水绕杏树,岸上花朵,水中花影,各显芳姿,水旁杏花是多么的美丽!
相传,我国古时的杏花还有多色的,比如:粉红色、梅红色、红色等等。《西京杂记》中记叙道:“东海都尉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述异记》一书中也谈到,天台山有五色的杏花;六瓣,叫仙人杏,核内双仁。在国内,曾多次请教园艺界前辈,都说听说过五色杏花,但都未见过。从植物学角度看,杏属蔷薇科,应是五瓣花。古书中的六瓣杏花恐怕是误传。杏花在我国传统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足显地位之高!
唐诗人王涯的《春游曲》专写杏花,“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在江边大片的杏林里,一夜春风催开了杏花,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清碧的春水之中,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互相映衬,春意倍加浓郁。江边的杏花,水中的杏花,我无缘结识。我想这大峪山中的杏花也自有其别样的生动和绚丽,在北国硬朗的春风中,杏花这份执着和坚忍一如北方女子的豪爽和大方。山风轻拂花枝颤,彩蝶在花间飞舞,山野的安静越发彰显杏花的热烈和生机勃勃。
我们还亲眼目睹了这里的一棵杏树之王的真容。这株古杏树为清朝末年所栽。此树枝干粗壮,树冠圆形,虽然年久,但仍生长茂盛,年年开花结果,多时结果50公斤以上。每年3月底到4月初,杏花盛开,春色盎然。果实6月成熟,直径3厘米,皮黄色,略带红。这棵杏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有一枯死的树枝,今年也回光返照,不仅发了新枝,还开了花,堪称一大奇景。
在大峪的万亩野杏林漫步,我心深陷,情飞扬。不经意的一瞥,多少美丽的情感在杏花枝头绽放,紫陌红尘情思远,倾刻间,在杏花的眸子里,那清香,在山间,在枝头,飘落成一首首婉约的宋词。尘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意外的相遇更让我惊艳呢?
碧霄有路得相逢,春风无意杏林芳。千树万树花枝盈,且伴青山醉春风。在这个春天,让我沉醉在大峪镇这片花海里,不问今夕是何夕,不问红尘紫陌事,且听风吟,且伴杏花,心无尘埃,身在世外,溶于自然,让心纯净如这杏花的淡然和安恬。
当我们依依惜别大峪的万亩杏林时,我完全沉醉在了浓如醇酒的意境之中。
听朋友说,焦古山是个风景迷人的地方,于是,在映山红盛开的时节,我约好友一同前往登游。
我们从汝州古城出发,越过汝河,跨过虎狼爬,来到蟒川镇,请文化站侯复兴站长当向导,驱车西行约六公里,便来到了风光旖旎的焦古山下。
我们一边登山,一边听号称“蟒川通”的侯站长讲起了蒋姑奶奶搬家的故事来:据说焦古山过去叫蒋姑山,山半腰里有座庙,住着蒋姑爷爷和蒋姑奶奶两位神仙。有一天,夫妻俩斗了嘴,蒋姑爷撇下老婆走了。日子长了,蒋姑奶奶嫌深山里孤单,就有心把庙院搬到人烟稠密的地方去,可她还担负着镇山的差使。咋办呢?她就选中了山前怀毛河西岸的一块平地,那儿离庄近,又挨着山,还有水,风景如画,真是一块宝地。就在农历正月十六这天夜里,她给山下何庄村的一个牛把儿托了个梦说:“走,给蒋姑奶奶搬家去!”牛把儿在梦里听说搬家,睁眼一看,不见人影儿。翻翻身就又睡了,刚合上眼,又有人喊。一连三次,牛把儿再也睡不着了,就解开两头大犍子,套上新做的牛车,趁着月亮地儿,“吱吱吜吜”上了路。走了三里多地,来到蒋姑山下。牛把儿抬头望了望山顶想:梦中的事儿不可信吧。正要回头,山半腰飘下一个老婆儿,笑咪咪地对他说:“我等你多时了!把眼闭上,跟我来!”牛把儿刚刚闭上眼,连人带车竞飞了起来,不一会儿就到了半山腰。
蒋姑奶奶叫他拢住牛车,她自己来装。只见她喷出一股白气,那白气一会儿就盖住了整个庙院,然后又把白气收拢罩住牛车。她一下子蹦上云头,用手掂住庙顶,吆喝一声:“起!”牛车就“吱吱呀呀”下来了。到了怀毛河西岸那片平地上,蒋姑奶奶从云彩眼里落地的时候,车轴“咔嚓”一声断了。牛把儿来不及喊叫,只见蒋姑奶奶满头大汗对他说:“到了,多谢你!”
牛把儿一觉醒来,觉得浑身酸疼,睁开眼见枕头边上放着两个元宝,恍惚间记起夜里做的梦,赶紧跑去看牛,只见两头牛浑身大汗淋淋,喘着粗气。再看车轴,真的断了。他又跑到怀毛河西岸,见岸上忽然冒出一座虎虎势势的庙院,“蒋姑庙”三个字格外醒目。
从这以后,蒋姑奶奶除了镇山,还不断为人们消灾添福。她为了答谢凡间牲口给她搬家,就上书给张天师,又经主管畜牧的神仙批复,每年正月十六这天,所有牲口都停止干活,叫人们喂些馍饭给它们吃。至今俺这儿还有“老驴老马歇十六儿”的习惯。后人为了纪念蒋姑奶奶,每年正月十六聚集在庙前头烧香磕头,放鞭放炮,像赶庙会一样,热闹得很哪!
“那后来蒋姑山怎么又叫作焦古山了呢?”我忍不住问侯站长。
侯站长两眼一眨说:“那是听说宋朝末年,金兵入侵,把山上浓密的原始森林也全部放火烧焦了,再加上蒋姑奶奶也搬了家,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焦古山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攀上了山顶。顿觉气温骤降,凉气袭人。放眼望去,只见山外有山,峰上有峰。老侯指着山半腰的一片洼地说:“传说这片山洼就是蒋姑庙的旧址。”
我们又翻过一座山峰,眼前忽然一亮: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密林,这是焦古山人用勤劳的汗水新造的,山腰几间护林房,不时有人影晃动。潮湿的微风,吹着轻烟一般的白雾。天边泛着美丽的胭脂色,从清新的空气里透出一股诱人的甜味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亮起了清脆的歌喉,唱着婉转动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也嘹亮地鸣响着。在一棵花儿开得正娇正艳的桃树下,几位眉清目秀的山乡少女,正在描花绣朵。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我们来到中峰,只见瓦砾成堆,乱石一片,据向导老侯介绍,这里就是“玉女祠”的遗址。传说焦古山中峰也叫玉女峰。在很久以前,老汝州有个姓刘的知州,爱民如子,官清似水。他有个女儿,名叫玉女,生一副花容月貌。在一个长空如洗,明月皎皎的夜里,玉女一边赏月,一边吹奏起了她那优美动听的曲子来,夜静声寂,这悠扬的曲声,清音细细,如柳如丝,飘出墙外,回荡在夜空,如人间仙乐。忽然一阵袅袅的曲音,和着她的笙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声声清越,从空而来。一连几夜,都是如此,于是玉女就特意吹奏了一曲《凤求凰》,然后缓步回楼,似睡非睡地进入了梦乡。忽见一英俊少年,羽冠鹤氅,身跨彩凤,飘飘然从空而降。只见他手持紫玉萧,风韵动人,徐徐品奏,其声似春风习习,细柳丝丝,白云悠悠,小溪潺潺。玉女听得心神飘荡,如同身在云雾之中。曲子吹奏完毕,她问道:“此何曲也?”少年答:“仙山吟第一弄!”并说:“我叫箫歌,居住在焦古山仙人洞,因有夙缘,才应曲而来。”从此,箫歌和玉女深居凤楼,互传技艺。后来,他们又乘龙跨凤,双双飞到了焦古山中峰,夜夜吹起笙箫,常常引来凤凰落在石上合鸣。后人就把中峰叫“玉女峰”,并修建了玉女祠,还在品箫台上修建了“引凤亭”。可惜这些祠和亭早已毁于战乱。
我们沿曲径登上了海拔七百八十米的主峰。极目远眺,汝州古城,隐约可见:汝州市汝瓷一厂那高耸入云的烟塔,正在喷云吐雾;库容达一千三百六十万立方米、可灌溉三万亩良田的滕口水库,就在山下,那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高山平湖,半湖墨绿,半湖翠蓝,杂以闪闪烁烁的阳光,似倾人一湖五光十色的颜料。我们脚下的山坡上,到处开满了鲜花,那红的、紫的、黄的、白的、粉红的,满山遍野,放眼望去,犹如一片彩霞。那些桃花、梨花、野海棠、野蔷薇、金针菜、夜娇娇……组成了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尤其是那成片成片的映山红,一簇簇,一层层,含苞的色淡素雅;开放的,嫣红嫣红,像喷吐的火焰,像燃烧的云霞,像飘舞的红绸。
望着眼前的映山红,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传说宋朝末年,宋王朝偏安临安(即今杭州),汝州的汝窑工匠也被迫南移,红极一时的汝窑烟冷窑空了。有一个叫赵铁的老工匠不忍离开故乡,就躲藏在焦古山的深山密林之中。金朝统治者为了得到稀世珍品汝瓷,便四处打探汝窑工匠的下落,并放火烧光了焦古山的原始森林,把赵铁抓了起来。金兵头领限令他在半个月内烧造出汝瓷贡品,否则就将全村的老百姓斩尽杀绝。为了保护乡亲们,赵铁只好忍气吞声地答应了。转眼到了出窑的日子,赵铁不忍心看着珍贵汝瓷被金人抢走,面对持刀的金兵头领,就一头撞死在了窑炉门口,鲜血流了一地,也溅在了烧红的汝瓷上,形成了美丽的紫红色小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变成了如云似霞、五光十色的图案。金兵头领慌忙来抢,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窑炉坍塌了,汝瓷碎片落在了四周的山岗上,霎时山岗上长出了一丛丛、一团团如火似霞的映山红。
难怪焦古山的映山红开得这样红、这样艳,原来是汝窑工匠的鲜血染红了她!
太阳迫近西山的时候,焦古山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正在下山的牛群和放牛的少女都成了镶上金边剪影。此时此刻,千般风物,万种诗情,都奔来眼底,涌上心头,凝成了高亢激越的最强音:美哉,焦古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汝州市临汝镇南二里许的崆峒山,却是小有名气的。大概这里也是神来仙往的地方吧?
盛夏时节,我们相约来到这里,在朋友的陪同下,登临了崆峒山。崆峒山不高,仅有海拔三百二十米。只见山上浓荫蔽日,郁郁葱葱,别具风韵。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汝州八景之一--崆峒烟雨的遗址。据《正德汝州志》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每于将旦之际,云气叆叇,如烟雨之相杂也。”
崆峒山上,现有丹霞院遗址,传说丹霞院是广成子修道的地方。广成子是轩辕时人,起初隐居在崆峒山上的石屋里,积德行善,后升天成仙。崆峒山下有洞,洞中白犬往往在天快亮时外游,白犬一出洞口,总要停下长出一口气,顿时,远山近水,烟雾笼罩,树林危崖,时隐时现。人们举目眺望,但见崆峒山上下左右,云腾雾涌,虚无缥缈,就像一幅浓墨泼洒的美妙图画,历代墨客骚人,欣欣然慕景而来,依依然流连忘返,纷纷在此撰文赋诗,留碑传名。明代河南副使江孟纶题诗云:广成仙子久飞升,名寄空山几废兴。
丹霞余香今已尽,欲追遗迹恨无征。
《直隶汝州志》中,古人题的《崆峒烟雨图》曰:
一片空蒙晓欲流,许多岚翠涌峰头。
尚留王气瞻銮驾,无数伧城幻石楼,
缥缈浑疑蓬岛境,萧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谁系苍生望,愿作甘霖遍九州。
读着这优美动人的诗句,这一带的历史陈迹,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据临汝镇文化站主办的《乡音》报介绍:临汝镇背山面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在上古时候即为人类聚集之所,当时名叫“广成聚”。相传在南边不远的崆峒山的广成苑里,住了个仙人广成子。咱们的老祖宗黄帝曾从禹州、襄城迤逦西来,在温泉洗浴后,就登上崆峒山拜见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对他说:“不要浪费你的精力,不要过分劳累你的身体,也不要考虑更多的事,昏昏默默,自然就能长生。”说罢又给黄帝传授了《阴阳经》。黄帝十分高兴,就命乐队为他奏了《钧天》之乐。据说黄帝住过的小山就是现在的銮驾山,温泉镇北的均田村就是当年奏《钧天》之乐的地方。黄帝是否来过这里,以及广成子的“养生”之道能否使人长生不老,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奴隶社会以前这里已有人类定居,并且已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临汝镇可真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
朋友告诉我们:公元一九一年二月,董卓派东郡太守胡轸来袭击驻扎在阳人聚的袁术和孙坚联军,当晚住在广成关,也就是今临汝镇的虎掌洼。胡轸和他的骑兵都督吕布不和。吕布捏造谎言说:“听说阳人贼兵已退,要赶紧占领这座空城”。胡轸下令不吃晚饭不睡觉连夜赶到阳人聚,阳人聚就是今汝州市杨楼乡的杨古城一带。胡轸兵到阳人聚,见城上灯火辉煌,就命令稍事休息。但吕布又喊:“贼兵出来了,快跑!”士兵们丢盔卸甲逃窜了十几里,见没人来追才又回到阳人聚,这时天已拂晓。孙坚以逸待劳迅速出击,果然杀退了敌兵并亲自斩了骑兵都督华雄,然后经崆峒山下的临汝镇长驱直人,首先占领洛阳城。当然,《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关羽在汜水关前斩华雄,尽管那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但毕竟只是“演义”而已。
朋友博学多识,讲起临汝镇的历史滔滔不绝。他说东汉时的临汝镇仍叫广成聚,属梁县管辖。上面提到的广成关是公元一八四年,汉灵帝为防御农民起义的黄巾军进攻洛阳而设的八个关隘之一。崆峒山下有一片洼地,《水经注》上称之为“广成泽”。《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山上有广成庙,下有广成城,汉广成苑盖亦因山以名也。”广成泽周围百里,水草丛生,林木茂密,鸟兽成群,是东汉皇帝的三个游猎地之一。东汉马融的《广成颂》记载:这里的树有椿、梧、柳、枫、杨;鸟有鸥、鹭、鸳等,鱼有鲂、鲤、魦;兽有虎、熊、豹、狼等等。它们遨游于秀山丽水之际,栖息于珍林嘉树之间,鹤鸣虎啸,熊嘶狼嚎,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生机盎然的天然画卷。《广成赞》里还有“神泉侧出”之句,这是有关汝州温泉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唐玄宗在他夺取帝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把临汝镇改为临汝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临汝县”这个名词。但当时临汝县的范围很小,直到唐德宗贞元七年,也就是公元七九一年,陆长源在汝州当刺史时,才把梁县西界的三个乡让给临汝县,于是才由下县升为上县。唐朝诗人李白的《离彭婆值雨投临汝》一诗中所说的临汝,指的就是现在的临汝镇。
我们不知不觉已登上了崆峒山顶,朋友指着一片瓦砾说:“北边过去有祖师殿,中间有菩萨殿,南端有广成子殿。殿前这块石头,相传就是广成子修道成仙的升天石。”我仔细辨认,发现石头上还有足印呢!
朋友指着对面的五龙山说:“据传每隔数十年,在云气高潮时,崆峒山与五龙山的汝阳桥上空,就会呈现一座大桥,桥眼栏杆,来往行人,推车的,挑担的,骑驴的,赶羊的,依稀可见。此种幻景,颇似‘海市蜃楼’,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还说亲眼看到过呢!”
他接着说:“崆峒山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是兵家必争之地。蒋介石和冯玉祥作战时,两军互争此地,曾在山脚下击毁坦克一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在崆峒山周围挖有战壕,现遗址尚存。解放战争时期,在著名的唐沟战役中,我解放军首先抢战了此山制高点,踞高临下,向敌军开炮,夜晚包围了唐沟村,消灭了国民党的一个师,获得了全胜。”
往事如烟,沧海桑田,崆峒山依然屹立在汝西平原。如今的崆峒山啊,你变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瞧!艳阳下,崆峒山四周那一丛丛枝叶繁茂的树林,那一片片翠绿茁壮的禾苗,那割倒的一铺铺麦子,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幸运的“知了”,躲在树荫里,得意洋洋地高唱着“知了之歌”。爽朗的笑声,清脆的歌声,还有那广成泽水库的欢唱,汇成了一支优美的乐曲。抬头望去,远山青青,虚虚渺渺,那层层迭迭的山峦,渐次延续到天边的绰约淡远的山影,迤逦而去,纵横千里。严峻、雄伟,拓人胸意;俯首望山腰,但见果园里梨儿吊挂,闪闪烁烁,苹果溜圆,像是冲我们笑,那盛开的石榴花,一朵朵,一簇簇,火焰般的鲜红,仿佛一把烛天的火炬。那各种各样的山花,竞相怒放,有的婷婷玉立,神貌泰然;有的婀娜多姿,生机勃勃;那白的素装淡裹,晶莹皎洁,那红的艳而不俗,丽而不媚,蓝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肺,黄的溢彩流金,喷芳吐香。那成双成对的彩蝶,飞来舞去,给这幅奇特的画廊,平添几分趣味。山下的柏油马路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使这幅画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变化无穷,令人留连忘返……
啊!崆峒山,你以天然风姿吸引着游人!啊,崆峒山,你变了,变得年轻、俊美、富有!令人情不自禁地放声高呼:美哉,崆峒山!
在全国名山大川中,尚没有九峰山的名字。但她却是一个原始生态保护良好,植被茂密、清泉汩流、洞穴深邃,玉皇庙、楚长城、神仙洞、溶洞、钟乳石、擂鼓台、马刨泉、九女峰、梳妆台等景点纷呈的绝佳旅游胜地。我们涉溪水,攀峭壁,捉螃蟹,采野果,虽未登临极顶,但已置身于富丽的森林家族之中。那一堆堆、一簇簇的山菊花,有的洁白无瑕,有的金光灿灿,点缀秋山的俊秀,散发着幽幽的馨香。那冠似灯笼,结着珍珠般鲜艳果子的“山萸肉”,那一嘟噜一串串的山葡萄、五味子、猕猴桃……奇花异果令,人目不暇接。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九峰山又名水寨山,山顶有一水井,直通地下暗河,山下有一洞口,清泉喷涌,当地人曾把纸船绑上红绒线从山顶的井里投入,然后一溜小跑下山,还能在山下的洞口处逮住纸船。这里还有一个“马刨泉”,据说东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来到九峰山下,刘秀的坐骑渴得七窍生烟,不能前行。刘秀说:“宝马啊,你就不会刨出一股泉水吗?”话音刚落,马便奋起前蹄刨了下去,一股清凉的泉水从马蹄夹内喷涌而出。刘秀的宝马饮足了水,啸声震天,很快把王莽的追兵甩到了大后边……
我问陪同我们前来的由李店、赵沟、平王宋、坡根4个行政村组成的李店党总支书记曹春方说:“九峰山风景区前景如何?”
曹春方信心满怀地说:“我们镇党委、镇政府极为重视九峰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工作,去冬今春,镇党委书记杜占广、镇长邢虎堆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吃住在工地,共投资40多万元,打开了通向景区的大门,还邀请电视台制作专题片,印制了九峰山风景区宣传画册,广泛宣传,大力推介,诚邀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开发。我们李店党总支还带领群众,大力整顿林业生产秩序,开展万亩火炬工程,成效显著。2007年12月,我们九峰山已被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我们这次又请来了这么多省里著名的画家,下一步还要将他们的画作办展览,出画集,提高九峰山的知名度。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把九峰山打造成全国闻名的风景旅游区,也希望你们这些秀才好好给我们宣传宣传啊!”
我问:“这里为什么叫九峰山?有什么传说没有?”曹春方说:“关于九峰山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是这周围有九座山峰,故名九峰山。还有一个传说是当地有个英雄,为民除害,将天上十个太阳射落了九个,其中有一个就跌落在这一带的一座大山上。从此这里热气逼人,方圆几十里地泉眼干涸,寸草不生。
“一日,天上的九个仙女,受不了广寒宫的寂寞,就结伴下凡,来到这一带游玩。突然,她们发现乱石中躺着一个小伙子,满身燎泡,昏迷不醒。最小的九仙女赶紧取出一粒仙丹,放到口里溶化以后,伏下身子,嘴对嘴地灌入小伙子的喉咙。待小伙子苏醒过来,九个仙女便七嘴八舌地问起他来。“原来小伙子是个游方郎中,因父母在世时对他说过,天火烧过的山上有一种特别的石子,辗碎成沫是一味很好的药引子。他便冒着生命危险爬到山顶采了一包石子,返回途中不慎滑入谷底,幸亏仙女们救了他。
“小伙子向仙女们道谢后,想继续赶路,谁知浑身不能动弹。这时九仙女附在姐姐们的耳边嘀咕了几句,回头又对小伙子说:‘你再忍耐一会儿,我过一阵子就会来。’说完,和八个姐姐一道腾云驾雾地飞走了。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九仙女果真回到了小伙子身边。原来她跑到瑶池里,偷偷地装了一罐子仙水来给小伙子擦洗伤口,还带来几个仙果供他解渴,小伙子心里一热,眼泪珠子滴滴嗒嗒地落了下来。
第一天,小伙子的伤口就不疼了;
第二天,他的伤口就结痂脱皮了;
第三天,他们诚心诚意地相爱了。这天夜里,九仙女对小伙子说:“哥呀,浮萍无根难落脚,我们就在附近成个家吧!”小伙回答说:“好是好,可是这里滴水不见,怎么安家呢?”九仙女笑了笑说:“我自有办法。”几天后,聪明的九仙女把王母娘娘头上的金簪偷来,悄悄地在天河上划了一道小小的口子,引来了一支清泉。即现在的九峰山溪。
那泉水啊,又清又甜。没过多久,草儿发芽了,枯树变绿了,这一带又开始有人烟了。小伙子和九仙女在泉边开了一家小药棧。小伙子把脉,仙女捡药。再凶再险的病症也难不住这对小夫妻,经他俩从鬼门关里拉回来的人,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天上的仙水特别养人。在这一带,姑娘们一个个如花似玉;小伙子一个个身强力壮;老人们一个个鹤发童颜,渐渐地,人们都争着来这里安家了。
事情终于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她一怒之下,写了一封天书,送给了张天师,把九仙女交给他发落。张天师作起法术,喷出一个五爪雷将九仙女击死,并且把她压在了大山底下。久而久之,这里鼓起了九座山峰,人称九峰山,都说是屈死的九仙女变的。”
听着这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着眼前的古长城遗址,2000多年前的战争风云倏忽飘来;当年楚国用石头块就着山势垒砌的长城已被风吹雨淋雷劈电击和人毁变得伤痕累累,那盘踞在悬崖绝壁上时断时续的城垛,在夕阳里仿佛正在诉说着它千年的沧桑。当我们与在九峰山森林公园写生的画家们依依惜别的时候,只见火红的夕阳正悬挂在万里云海上,开始向天空投射出无比绚烂的光辉。青色、红色、金色、紫色的万丈光芒,像一面巨大无比的轻纱薄幔,在整个西部天空舒展开来,把半个天穹都铺满了。无边无际的云海,在这美丽天光的辉映下,全部染上了层层深浅不同的玫瑰色,光彩夺目,九峰山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大小山峰全部成了镶上金边的剪影。人们站在那金碧辉煌的天幕下,向着夕阳的光辉不停地赞叹和惊呼,有的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仪态和动作。”入暮晴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这就是著名的“九峰晚照”。此时此刻,就连我们这些慕名远道而来的鹰城人也一下子醉倒在了九峰山的长卷画廊之中。
一进入汝州地界,远远就看到了巍巍塔山之巅屹然耸立的闻名遐迩的石基七层宝塔。这宝塔是远方游子的指路明灯!每次回乡,只要看到宝塔,我就心潮激荡,真想振臂高呼:“故乡!母亲!我回来了!”我们的车子出小屯镇高速路口,经史庄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左盘右旋,终于到达了半山腰的慈清宫,又名神州奶奶庙。
踏过水泥台阶,到了第一座宫殿,上书“小屯镇三山坡安阳宫”,是汝州市已故著名书法家张进增先生的手笔,看到老同事、老领导的遗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宫门两侧书有“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的对联,横披是“迎鸾接驾”。四大天王殿的对联是“弘扬道教醮法事,龙腾虎跃贺开光。”在一座巍峨高大,栩栩如生的神州奶奶塑像后悬挂着“庆贺中州奶奶开光大典吉星道场法会”的横幅。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史孟月和副书记桂明玉热情接待了我。
64岁的老桂一提起慈清宫,顿时眉飞色舞,话语滔滔,如数家珍。他佩戴着“汝州市塔山慈清宫管理员”的胸牌,领我参观了放马场、扳倒井、凉水泉等等。
驻足古刹南望百余步,地势凸起之处有一汪近两千年的扳倒井。相传公元23年,王莽和刘秀争天下,王莽把刘秀撵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刘秀人马夜宿奶奶庙,人马饥渴难耐,虽有一汪井水,但苦于无汲水工具,刘秀仰天长叹曰:“如若此井倒下能解人马之渴,定将重建庙宇,再塑金身”。说话间水井倒下,泉水汩汩,将士们欢呼雀跃。后公元25年刘秀得天下,扳倒井传为佳话。
古刹西行一百二十步,渐闻水声潺潺,便有一泓清泉名曰“难老泉”,无论干旱洪涝,泉水大小如一,难老泉因此而得名。相传神州奶奶以泉水沐浴长命百岁。如今泉水清冽,依旧凉爽可口。据说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饮下此水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治百病,延年益寿。山下史庄村一老太太有病不吃药,靠喝此泉水,活到107岁。
古刹东南望,穿过茂林修竹,拾阶登上千古文明的三山寨,俯瞰汝、宝、郏风景尽收眼底。祖神爷端坐殿宇镇守这块风水宝地。三山寨地势险要,悬崖陡壁。清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白朗以此为根据地打富济贫,横扫大半个中国。如今石寨依旧,游者如云,往来不绝。至于“黄龙泉”、“黑龙泉”、“扁担山”、“九姑庙”更是不可多得的游览景点。
相传慈清宫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其间香火鼎盛经久不衰。后几经战乱将此庙宇夷为平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人民生活富足,国泰民安,方圆几百里的百姓为拯救古刹自发捐资、捐物、献力气。在此遗址上耗资三百七十万元重建起这座古刹,如今百余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庙堂,鳞次栉比,前来拜谒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庙宇内香火袅袅,千姿百态的雕塑栩栩如生,让游人叹为观止。据说,这庙里供奉的神州奶奶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求必应,能呼唤风雨雷电,除恶扬善,为百姓降福消灾,被称为“天仙圣母,”人们都很爱戴她。
上午11点多钟,开光仪式正式开始,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震得山摇地动,热闹非凡。各级领导讲话、致辞完毕后,我随着开光法师登上了二楼大殿,只见一尊卧姿神州奶奶塑像躺在殿正中,那庄严俊美的形体,清秀圆润的面容,生动明亮的眼神,舒适流畅的衣纹,慈祥和蔼的神情,雕工精细,实感明显,塑像口目传神,似在凝神静听,似乎胸肌随着呼吸在起伏,血管随着血液在微凸。刻画得心理变化,举止神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真乃绝中之绝!仪式结束后,史庄村党支部书记史孟月领我登上了山顶,来到了宝塔下。他介绍说,此塔位于汝州城南10公里,紧邻207国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南侧。相传宝塔于公元二十八年汝州城南虎头村马姓所建,居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宝塔造型别致,建筑艺术令人惊叹,高达33.7米的宝塔因年久失修,加之自然残损和人为破坏,这座历史悠久的宝塔已岌岌可危,亟待修复,我们恳请上级有关部门抢救这座古迹,使后人能一睹古人之杰作。史书记对我畅谈了他们开发三山寨景区的新思路。他说,我们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奶奶庙、三山寨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道路狭窄崎岖、陡峭,常有车毁人亡事故发生,许多游客怨声载道。遏止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抢救性开发诸多价值不菲的旅游风景和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古迹,急需拓开通往旅游景区的古代洛南古道,但苦于经济匮乏,单就百姓捐资已是杯水车薪,恳请上级予以资助。
清《道光汝州志·古迹》载:天仙圣母慈清宫,在二里三山之中峰。相传名嘉靖年里人唐佑李蛟祈嗣而建,有碑记。太清宫,在慈清宫东三里;系三山之东峰。神清宫,在慈清宫西三里,系三山之西峰。
清《道光汝州志·山川》载:“三山,状类三台,也呼三台山,山分东西中三峰,东峰独峻,上各有宫。东曰太清,西曰神清,中曰慈清,州东南三十八里。”三山寨是神灵之地,民间传说很多。“三里寨上挂苲草(水生植物)”,就是普遍而古老的传说,指上古能将汝海底之沙石摧翻到虎狼爬岭上的那次大洪水,水已漫到三山寨顶。水落后,山顶岩石都挂着从海里冲来的水草。
站在山巅,遥望四周,远山叠翠,沟壑纵横,奇峰耸立,鬼斧神工,听翠谷鸟语,嗅千葩飘香,看鱼翔浅底,观银泉飞瀑,幽谷清溪,若断若续,流泉飞瀑,如雷如鼓。烟云中的三山寨,意境超然,神秘莫测,险峻中蕴含着柔和恬淡之情,古野处透露着清秀质朴之美。
三山寨的山水,毕竟是美的。早晨起来,打开窗子,便有一片灰得发蓝的山色扑进住室里来,照得房间里的墙壁、书桌,连同桌上的稿纸都仿佛有一层透明的光在浮动。而窗前的树,花池的花也因为这山岚的照耀,绿的更深,红得更艳了。站在山巅,抚摸依偎入怀的云片,眼望在薄雾里间歇出现的山花,远有青峰错落,近有慈清宫高耸,也只有生花妙笔可以尽情描绘她了。不久,山上又扯起了雾纱,使人心驰神往,思绪如潮。至此,我才悟到:有了云雾,慈清宫才有了水汪汪的灵眼、镇魂摄魄的神韵。是云雾,兴起雄滔伟浪,浩浩天海,活了怪石,育起松柏,润了翠峰,染了花丛,是她以精气血脉融贯了偌大的慈清宫,使之疏密有致,幽谷梦峰,奇景幻变。这里的一木一石,一亭一台,甚至每一片绿叶,每一泓清泉,都在向游客宣泄着大自然的神奇和历史的奥秘,因而不无恋念地离开那里时,觉得自己精神上的收获,已经远远超过夙愿的得偿了。
朋友,慈清宫的奇绝风物何止这些?不论翠峰、深谷,不论楼阁、殿宇,不论溪流、清泉,处处都有丰饶的物品,处处都有奇丽的美景。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