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泉流韵】首席作家王长伟最新原创《三月节日考》

今天是寒食节,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天地悠悠,日月如梭。抚今追昔,不觉感慨系之。

人间三月节日多,

寒食上巳清明火。

首先纪念介子推,

再奠先祖思如河。

三月三是情人节,

少数民族唱大歌。

继承传统莫忘本,

百花烂漫柳婆娑。

寒食节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的名称来由得名于节气,与此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

清明节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1、荡秋千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3、蹴鞠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5、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6、扫墓祭祀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7、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8、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合二为一了。

   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上巳节——三月三

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没有关系。

  农历三月三,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中,是古老而有故事的上巳节。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最初上巳节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澡、冠沐,希望洗掉往年不好的晦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兆头,称为“修禊”。比如《论语》中就有描写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了汉代和三国时期,上巳节被定为节日。

  传说三月三那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祭礼活动,参加和观看祓禊,成为古人约会的好机会。《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也就是说,这一天,父母和官府都不会阻拦未婚男女相会,互结情好。因此,青年男女都喜欢在这天春游踏青,谈情说爱。杜甫的《丽人行》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初三,桃之夭夭,比起七夕来,上巳节更像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的风俗才渐渐衰微。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三月三上巳节,还衍生出了很多众所周知的精彩故事呢。

  比如,传说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辰,这天也是她开蟠桃会的日子。在《西游记》中,就是因为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于是,后果很严重……孙悟空一怒之下大闹蟠桃会,把天宫扰得鸡犬不宁。

三月节日多,岁月如长河。记住这些传统节日,别在咱们这一代断了挡。为什么这些节日能越两千多年而传承下来,说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并不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既然能存在的传统,就证明这种传统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古人能传承,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希望我们能做得更好。记住这个与远去的亲人对话的机会,记住清明,守住传统是我们的任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