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窟记】安岳·毗卢洞之一

话说看过“经目塔”,从坡上回到车上,司机师傅即刻风驰电掣,奔毗卢洞而去。此地如今已闻名遐迩,但凡到安岳游览者,无论多么挑剔任性,无论多么见多识广的游客,都几乎必来此地一游。但凡游览过此地者,必是大加赞誉、众口一辞,没有什么分歧。

然而,十八年前,还并非全然如此。毗卢洞虽然已然在一定范围内(主要是文博圈内部)声名远播,可真正到此一游的外地人并不多,那时也没有智能手机、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之类,能把这圈内美誉推至“圈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司机师傅因为经常有包车出游的差事,早已是“圈内”达人。从他一路介绍与夸赞毗卢洞时的得意表情来看,此处的摩崖造像遗存应当和画册上的差不多,定然是精美得无与伦比的。只不过,当时的我,对史迹遗址的破败苍凉之感,似乎更感兴趣;对某处历史遗存是否完整、工艺是否精美,好象并不特别注重。所以,尽管有足够的理由预设,毗卢洞之行,必然是不虚此行,可我还是事先就“清空”了所有热望,并无激动之情状。

当然,如今忆及当时的心态,还是可以用“矫情”来形容。因为后来持续数年的考察与研究历程表明,某处历史遗存保存的完整度,必然是越完整越好,这样才可从中发掘与发觉到更多的历史信息。再者,“后出转精”在某些场域里可谓历史铁律,一般而言,工艺越是精美的物件与遗存,往往年代越是靠后。但“精美”一词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动态形容词,不能说观感上感到“粗朴”的东西,年代就一定越早。事实上,粗朴、粗犷、粗略、粗豪、粗率、粗糙、粗俗的形容词性,虽字面上只一字之差,其间的品位落差却是相当巨大的,各自所处的美学层级也是相当微妙的;而且,这些位势与层级上的差异,还并非天堑鸿沟,不可逾越,在某些特定场域或历史背景之下,也是可以沟通与流转的。而且,将这些形容词在落实到具体的古物史迹之审美特性上时,与观者本身的文史修养及个性心态,也都有莫大关系,并不能一概而论。

换言之,你觉得“粗犷”雄强的东西,可能我觉得不过是件“粗糙”随意的东西;进而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你觉得不错的东西,可能我觉得普通,甚至觉得毫无美感与价值可言。另一方面,即便咱们意见统一,都觉得这件东西异常精美,但对它的价值认知与认证却不一定一致。

譬如说,你就只是反覆的讲“哇,太精美了,实在是太精美了”,仿佛“精美”本身就是最高价值;我也觉得这东西确实精美,内心同感,并无异议,但我一定要知道这“精美”究竟“精”在何处,“美”在何处?这里的“精”,是与国内同时期、同地域、同谱系的史迹古物相比较得来的,还是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有所比较而论(事实上,古代印度、巴比伦、埃及、玛雅、希腊等上古文明体系中的很多史迹古物,都比同时期的目前已知的中国史迹古物要“精美”得多),或者只是因自己阅历有限,少见多怪而空发赞叹?这里的“美”,究竟美在何处,是神性、人性、半神半人性的美感,还是材料、环境、景观所赋予的美感,这些美感的依据何在?一旦追究起来,这一系列问题会相当艰深严苛,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解答的。

这样一来的话,你就会意识到“精美”一词,虽然使用时可以非常随意,甚至随意到泛滥成灾的地步,可说出这个词汇背后要做的功课,多了去了;背后要下的工夫,深了去了。于是乎,我就更愿意用降一格的形容词,诸如好看、漂亮、有意思之类。当然,这样的做派,可能是有点“精神洁癖”了,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不是“矫枉过正”,就是太过“矫情”了。所以,这样的想法与做派,我都是藏在心里,从来不摆在面儿上的(毕竟太得罪人,毕竟不愿做“杠精”一类)。

概而言之,仅就史迹研究而言,“精美”无罪,“粗朴”未必高古;完整最佳,破败只堪慨叹。只是个人以为,泛泛而谈时使用“精美”一词(及其类似词汇与概念),自然是包打天下,老少咸宜,通俗平易,无可厚非;但若仅仅止步且满足于此,那就谈不上什么考察研究了,大家都做嘻嘻哈哈的旅游者就好了,至多还可以做一惊一乍的摄影记者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从开始“寻窟”之旅以来,我就并非“食古不化”之徒,并非唯“高古”是瞻。本来对什么秦砖汉瓦就无兴趣,一心神往的只是唐风宋韵,在巴蜀域内游走,也没有奢望过偶遇唐代之前的史迹,更多的还是与宋人神交。只是一直对“精美”这个形容词持有偏见,所以每每听到介绍,或每每读到文章,但凡出现“精美”二字,心里总是有些不满与不屑。无论是一般游客还是专业学者,似乎除了这个词之外,再没有更生动、更有趣的词来形容古物史迹了。这么说吧,确实是审美疲劳了,总想着清新脱俗,不愿意人云亦云了。

也可以这么说,可能正是出于厌倦“精美”一词(及此种类型形容词)的执拗心态,使我的“寻窟”之旅,从一开始就试图摆脱纯粹的美学欣赏与评判,一直保持着一份对所谓“艺术”与“艺术史”的警惕。当然,这样的试图摆脱与保持警惕是极其困难的,因为你想要摆脱与保持距离的东西,恰恰是最容易触及、获得乃至深陷其中的场域所在——在这一场域里,你很容易获得认同与赞赏,很容易发表与表现自己的所谓“见解”。这是“入乡随俗”的惯性,这是“不能免俗”的常态,后来我陆续发表的诸多游记、观瞻记、发现记之类的文稿,都这一惯性与常态之下的草率作品。

兴之所致的写作,轻而易举的发表,根本不是我的初衷,也不可能是“寻窟”之旅的终极目的。将行旅中所见所感,结合恰如其分的文史研究,并将这一历程纳入到某种开创性的哲思境遇与智识场域之中,最终完成文本结构意义上的“时空重组”,形成足以代表个人独创性的文本作品,才是“寻窟”最为源始的动因与预期中的终极目的。这样的源始动因及预期,自“寻窟”始,一直存续了约十年左右。在此期间,预期终于达成,自珍自重的《园·林》书稿,费尽心力与工夫,于2006年前后基本完成。可却因根本无人能看懂,或者说根本无人会欣赏的缘故,一直束之高阁,始终未能发表与出版。

时至2018年,《园·林》原稿分拆增订为《观·禅》与《镜·象》两部书稿,终获出版。个人以为,这两部书稿之所以终获出版,并非《园·林》原稿本身终获认可,而是因《观·禅》《镜·象》这两部分拆改装之后的书稿,可能与2013年出版的,比较受读者喜爱的拙著《听园》一书的语言风格及图文配置,形成了某种形似且还有几分神似的比附与关联。简言之,是沾了《听园》的光,方才获得了此次改装出版的机会。

据上述一番忆述,这样的情形已然证明,“寻窟”之旅的源始动因,太过理想化,太过个性化,也太自以为是了。意识到这些之后,我又弃绝初衷,重归石窟史迹本身的文史研究路径之中,不过,对于所谓“美学”与“艺术”在这一场域中的运用与经验仍保持距离,只是从中吸取图像学意义上的“样式”与“类型”经验,并在这一经验基础之上,逐渐让自己返归“宗教”(教义图像化与教派流衍研究)与“史料”(类型评判与时空重组)的探研本身。

抵达毗卢洞门前,守门人还没开门。司机师傅敲开值班室,嘀咕了两句什么,守门人笑容可掬的开锁启门,并示意可以入内参观了。径直步入其中,一束天光凝照于“柳本尊十炼图”石龛中央——那比贴上金箔的反光还更为耀眼,更兼多一层明媚的天光映照之下,令石龛中央的“宝冠佛”(即毗卢佛)造像神采飞扬,仿佛正以眼波余光,打量(普照)着我。那一瞬间,心中为之一震,似乎只能用到“壮丽”一词,来形容这初遇之感了。

虽然司机师傅一直在旁边提醒我,说是再往前走几十米,就能看到安岳石刻的代表作“紫竹观音”,国内国外很多游客来此都是为了观瞻这尊造像,可我仍然为眼前天光映照之下的“柳本尊十炼图”迷醉不已,久久凝视及至身心持驻,根本挪不开步,对任何龛外之音,都充耳不闻了。

一阵猛拍细观之后,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笼罩着我。面对这“十炼图”,深感自己宗教史基础的薄弱,地方史了解的匮乏,佛教宗派中竟然有这样一条独一无二的脉络,自以为读过不少禅宗净宗华严宗文献,面对这样的石刻图像,竟一眼茫然,完全无从解读。

柳本尊十炼图,左侧视全图

当然,也正因为自己的无知无畏,后来又曾五次来到这里,每一次都带着探秘揭秘的心态,总觉着离解读这样的造像题材又进了一步。安岳毗卢洞,无疑是我个人“寻窟”之旅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究竟有多重要,很难三言两语说得十分清楚。但既然行文至此,还是尽可能简明扼要说一下罢。

首先,对安岳毗卢洞的初访,令我从“漫游者”的角色中醒悟,将漫无目的的随缘任运式之游观,收束统摄为对石窟(龛)造像的图像学及宗教史思索,并开始相关领域的研读与驯练。其次,对安岳毗卢洞的后续考察,令我对巴蜀石窟的考察与探研重点之一逐渐明晰起来,那就是必须尽可能搞清楚“川密”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之上,方可进一步探研安岳与大足两地何以出现大量题材一致、图式相仿、类型近似的两宋时期石窟(龛)造像。再者,对安岳毗卢洞的持续考穿察,开启、促成并确立了我对巴蜀石窟(龛)造像的三大探研重点,即:

一,万佛寺“南朝样式”解析及其对巴蜀地区唐宋石窟(龛)造像之影响;

二,由“南方丝路”而来的域外样式对巴蜀地区石窟(龛)造像之影响

三,以安岳毗卢洞为中心的(延及大足地区)“川密”宗派历史及其造像特征;

截止目前,仅就这三大探研重点而言,最先造访的安岳毗卢洞所予我的启示最为持续,也最为充分,所以上述最末之探研重点,基本已经完结。第二个探研重点,因亦有安岳毗卢洞因素参与其中,进展也较为迅速,目前也已撰成三篇重要专题论文,核心内容已然奠定。唯首个探研重点,还需更为充分、精致的梳理与举证,目前尚未形成完整论文。

其实,将这三大探研重点交织互动,应当还可以开启一个更为庞巨繁复的探研重点,那就是:

将“南朝”+“南丝”+“川密”视作主要影响因素(开创性的个性因素),将“北朝”+“中原”+“龙门”+“长安”样式归于次要影响因素(普适性的背景因素)之下的,巴蜀石窟(龛)造像样式及类型(姑且称之为“巴蜀型式”),是如何逐渐确立、流衍的,又是如何与主流样式并行共存且又历久弥新,持存至宋代仍方兴未艾的?

无论笔者是否能最终完结上述三大探研重点,更无论能否有机缘完成在此基础之上的“巴蜀型式”确立之论证,安岳毗卢洞在我的石窟(龛)造像探研之路上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此处不但是历史上神秘莫测的“川密”的祖庭所在,也是个人开启石窟(龛)研究之路的第一祖庭。

附录:

《四川密宗“毗卢院”沿革史蠡测》论文提要

肇始于唐武宗灭佛运动”时期的毗卢院位于现四川省安岳县境内,可能经历了晚唐毗卢院时期——五代柳本尊主持时期——北宋敕号圣寿本尊院”时期——南宋毗卢庵时期——明代“毗卢院(庵)”古刹遗迹培修时期——清代至中期可能分化为“观音庵(观音堂+千佛楼)”新兴寺院体系与“毗卢院(庵):水井殿(幽居洞)+十炼图”古刹遗迹体系——晚清至今衍化为“毗卢洞时期(包十炼图幽居洞观音、千佛、玉皇等)。在这续千年的寺院沿革史中,毗卢院从最初一所正统佛教寺院衍变为四川地方宗教领袖柳本尊创建的“川密”寺院,在两宋交迭之际衍化为一所由众多女性供养人临时筹办的“毗卢庵”。南宋时期,邻近安岳县的大足县人赵智凤自称柳本尊嫡传弟子,自号“川密”二代传人,视“毗卢庵”为本派祖庭与圣地,将此庵及“十炼图”造像整体翻刻重建于大足宝顶山,彰显出独特隐秘的宗教象征意义。本文以毗卢院沿革史为中心,从毗卢洞现存空间结构、碑记内容、造像细节着手,梳理与推演毗卢洞现存遗迹遗址的时空格局,着力考证与解释安岳毗卢洞与大足宝顶山之间的宗门传承关系。

2021-6-15

(0)

相关推荐

  • 四川安岳200座石窟,这座石刻让我惊喜,北宋造像很精美,堪称国宝

    或许早前你对于四川资阳的安岳没有过多的了解,然而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那一座座藏在县城.藏在村落里的石窟一定会让你惊喜满满. 据资料记载安岳全县境内的近70个乡镇中均有石窟的存在,有人统计过如果将这里佛 ...

  • 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仪态万千的东方美神

    安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川中腹地,安岳石刻具有年代久远.内容丰富.造像精美等特征.安岳紫竹观音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细优美,尤其是刻画的人物线条生动形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十分重视内在精神的表达,使得造像达 ...

  • “一綦走”安岳,看“表妹”去

    作者:搬螃蟹 阅读导览: 一.1000多岁的表妹--紫竹观音 二.售票表妹--@美好的回忆 三.清洁工表妹--客串导游的周东菊 四.表哥的遗憾与幸运 四川人竹根亲,老表的老表同样心连心.綦走团的在籍成 ...

  • 精品欣赏|十年闭关 圣美再现—油画大师霍季民绘十二圆觉菩萨像

    是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与佛像艺术结缘! 三十三年前,霍季民先生第一次走进了四川安岳华严洞,他不禁被北宋时期这些神奇圣美的石窟造像深深震撼:它们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罗马.埃及的石窟相媲美!!!感叹如此圣美 ...

  • 看完就想出发系列之巴蜀石窟:原来你是这样的“宝藏女孩”

    之前写"宝藏男孩"山西,今天说说四川和重庆,因其位于南方,更愿称之为"女孩":另因这里是南方难得的地上文物丰存之地,故称之为"宝藏女孩". ...

  • 【寻窟记】安岳·经目塔

    从孔雀洞出来,又去了隔坡一处规模很小的寺庙,说是叫报国寺.原本是来"寻窟"的,并不是"寻庙"的,所以当师傅提议去时,还有点不乐意.不过,师傅说,来都来了去看看吧 ...

  • 肖伊绯:寻窟记(一)

    肖伊绯:寻窟记(一)安岳·千佛寨 2003年深秋,某日偶然听闻,四川东部的一座小县城--安岳,竟深藏着数十万尊古代佛(道)教造像.这些造像几乎全部是摩崖造像,分散于县城所辖的各个乡镇的山野密林之中,隐 ...

  • 肖伊绯:寻窟记(二)

    寻窟记(二)安岳·孔雀洞 肖伊绯 从千佛寨归来,已是黄昏时分.当天原拟要去的圆觉洞,竟然没能成行.这令我意识到,安岳石窟与摩崖造像之多,并不是游游逛逛,全凭一己之力,就能即刻悉数访察的. 在宾馆前台, ...

  • 安岳寻古-毗卢洞

    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五代.北宋,上承敦煌.云冈,下启大足."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成就了安岳"中国民间艺术(石刻)之乡"的美誉.安岳石刻综合运 ...

  • 「四川」安岳石刻巡礼——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和《紫竹观音》

    四川省资阳市的安岳县有"中国石刻之乡"之称,该县目前已发现历代石窟造像200处,拥有各类石窟造像保护单位70处,开凿年代从唐.五代.两宋,延至明.清,其中国家级石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3)朱门金钉

    接上文书,咱到了神武门,话说这神武门相对午门而言是紫禁城的北大门,在明朝那会儿,它不叫这个名字,因为所处的位置在北方,四灵中玄武镇守北方,因此叫玄武门,您可别搞混了,和唐太宗李世民那个"玄武 ...

  • 多肉大白寻友记:我不要一个人孤单地养肉!

    前言  正文开始:   感谢作者[胖子胖]的原创独家授权分享 投稿日期:2021年3月24日 编辑整理:[多肉植物百科]百科君 坐标:湖北 武汉 开始发言啦. 我以前没养过植物,认识多肉是源于朋友婚礼 ...

  • 平庸世相中的温柔—评票房低迷的《寻汉记》和久违的平民喜剧

    来源:文汇报2021-05-10 09:21 X 作者:柳青 <寻汉记>上映一周,票房不到300万元,成绩惨淡,几乎沦为五一档期的炮灰. 制图:李洁 没有流量主演,没有俊男靓女,不撒糖,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