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毕景涛

1979年正赶上改学制,我虽是高中毕业却实际只上了9年半学,直到走进高考考场,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都没有学完,成绩就可想而知了。还算不错,我最后收到一所新建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师范两年,自觉比较努力,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教师生涯的快速成长是在工作以后,而每一次突破自我又源于那些特殊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激发我不断思考教育中的问题,让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讲明白了,不一定是“真”明白

课堂教学热衷于讲清楚、讲明白,30年前我也曾经为自己讲得透彻、生动而沾沾自喜,然而一个学生,敲碎了我的讲授梦。

那是1982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就教两个高三班的物理课。在我讲解一道电学练习题后,大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名男生先后两次问我这道题怎么做。第一次问,我给他做了重复讲解,当他第二次问时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讲了两遍的题目学生仍然不会做?问题出在哪里?我和这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调查发现,这名学生主要是力图记住这道题的解法,并没有真正掌握题目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教师对题目的讲解,“告诉”的太多,对学生思考的引领不足。

因为对这名学生的一题三讲,让我不得不思考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教?从此,我的教学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把什么都咀嚼细细的再喂给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教材不再是“圣经”

在我刚刚工作的那个年代,教学大纲和教材可以说是每个教师顶礼膜拜的“圣经”。这种现象既和当时的教育体制有关,也受当时的教育环境影响,然而这一切在1984年让我变得迷茫了。那一年,我所教的高三毕业班的一名学生,在学习“第二宇宙速度”概念时提出了一个悖论性的问题。问题涉及到第二宇宙速度的定义,而那时我并不清楚概念定义的来龙去脉。当时我在想,教材还能有错吗?是不是学生的“问题”有问题?在进行初步分析思考后,我确认学生提出的矛盾是有道理的。后来我系统地学习了金岳霖的《形式逻辑》和其他几本关于形式逻辑的研究专著。通过形式逻辑的学习,不但让我纠正了第二宇宙速度的定义(现必修本教材中的定义已做了修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形式逻辑的学习完善了我的思维,提升了我的能力,让我能更加深刻而辩证地看问题,用于漪老师的话讲,就是对教育多了一些哲学思考。

学生的问题,不仅让我系统地学习了一门思维科学,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的教材观和教材使用观。让我从教教材,发展为用教材、研教材,并逐渐形成了研究和反思的习惯。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不同的教师,回答可能会不同。但这,却是一个关乎教师学生观、教育观的大事。《人民教育》就是让我正确认识学生的一个窗口。

那是在1988年的4月份。当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艰苦,给教师订的报刊不多,全校订的一份《人民教育》一般放到校长室,老师们不便阅读。一天,我在校长室排队等着印练习题,没事时便翻起了《人民教育》,翻着翻着一篇题为“学生的聪明与愚笨”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在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以后,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有疑问,有震撼,但更多的是思索。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找出该期杂志,重温了文章的精髓:“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表现在生活、生产、劳动、学习、创造、语言、文学、体育、音乐、美术、空间想象能力等多个方面。人类到底有多少种智力?有多少种才能?世界上没有人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一般说,人只能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显出优势,并同时也在其他方面显出劣势;有特长就有特短,有特短也会有特长。只用学习成绩的优劣给学生作出聪明或愚笨的结论,那不是培养人才,分明是扼杀人才。”

当你看到这样的观点,尤其品读作者列举自己经历的10个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优势学生的典型案例时,你怎能不对自己的学生观产生怀疑?正是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彻底改变了差生的概念,改变了自己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看法。我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学校的其他教师,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深深被文章的观点所影响和打动。一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开启心灵的一扇窗,一份优秀的报刊就是引领人前进的一扇门,是那些优秀的报刊,让我爱上了专业阅读,丰厚了我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帮凶”让我终生忏悔

1985年,我和夫人开始热恋了,而且在这一年我成为学校教导处的副主任。在一次夫人班级“丢钱”事件中,我帮夫人“审问”了可能拿钱的女孩。但,最终女孩也没有承认她偷了钱。事后我就有些后悔,而让我更为痛心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名女孩因为意外事故去世了。

这件事让我无数次地自责:我宁愿相信那件事不是她干的,让老师有向她道歉的一个机会。退一步想,即使那钱是她一时糊涂拿的,处理的方式可否改变一下,非得搞个水落石出吗?能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觉醒的改过机会呢?再退一步讲,放弃那点金钱利害,留出女孩的生存空间,得和失哪一个更值?很多时候,我们把其他一切都看得很重要,唯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件事情,成为我教育生涯的终生遗憾。

教育过程中的遗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遗憾、如何看待遗憾。我们不能任由遗憾空留心间,而是要从遗憾中吸取教训,从遗憾中感悟教育的本真。从得知女孩离去的那一刻起,我在心底里就告诫自己:对学生要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宽容和等待……我们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宽松的成长环境,因为人的成长高于一切!

(来源: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