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200个人的记忆库(118)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按: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战乱,林徽因和梁思成携子女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女儿梁再冰记录下了当时生活中的一幕幕。近日适逢林徽因诞辰,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我的妈妈是一个不大寻常的母亲。像所有的妈妈一样,她挚爱自己的儿女,但她给我的爱可能比一个普通的妈妈更多、更深;她是我的第一个老师,领着我从少不更事走到长大成人,但她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留给我的精神财宝,远比其他任何老师留给我的要丰富、持久;她也是我的朋友,是我最早和最特殊的朋友,同其他朋友相比,她是一个更能给我以支持、启发和鼓励的朋友。

妈妈只活了51岁,却经历了这个国家百年来最动荡、最困难、最艰苦的年代。在她的一生中,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战争一场接着一场,从来没有停止过。

她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却受到各种战争的深刻伤害,并且在抗战时期失去了自己的健康。

她受过与她同时代女性相比更好的教育,有独特的艺术禀赋和才华,却由于时代的、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尽管如此,她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默默地作着开拓性奉献。

——梁再冰 2004年4月于北京

我的妈妈林徽因

梁再冰

在李庄失去健康

“李庄!李庄!”

1940年12月13日上午,我们从宜宾坐小木船(下水船)前往李庄,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当时离宜宾约60华里的李庄。在木船摇到李庄时,我们孩子们高兴得同声大喊:“李庄!李庄!”

我们一家后来在李庄住了五年半,直到1946年夏天才离开这里。妈妈就是在这里失去了健康。

李庄镇在长江南岸。当时是一个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地方。镇南有与长江平行的起伏山脉,不太高的小山上是成片的橘林和茂密的竹林,江边有多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树和宽阔的草场。沙土地上生长着颇有名气的李庄花生。

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这里是一个物产比较丰富、得天时地利的好地方。因此,不仅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和社会所、中央博物院以及营造学社等学术单位迁来了,同济大学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从云南迁来。一时间这个小镇成了后方一个人才荟萃的文化中心。

但是,李庄也是一个气候比较阴冷潮湿的地方,对曾患肺病的人很不利。

我们到达李庄后,立即前往离李庄镇约两华里的上坝村月亮田,中国营造学社的“社址”就在这里。

妈妈带着我们一家老小住进这房子后大约一个多月,舟车劳顿的辛苦和阴冷的天气终于使她早已透支的健康达到了一个临界点。

我们到李庄后不久,就是1941年的元旦。我们焦急地等待着爹爹到李庄来,经常到江边的囤船上去等船。但爹爹迟迟未来。春节前,妈妈的肺结核症复发了。她的病势来得极为凶猛:连续几个星期高烧到40度不退,夜间盗汗不止。

当时爹爹正在重庆请求重庆政府教育部资助营造学社的经费。李庄没有医院,连体检的条件也没有。当时也没有抗生素类药物,更没有肺病特效药。妈妈身边也没有任何医生或护理人员,我(11岁)和弟弟(8岁)太小,外婆年纪又太大。

可怜的妈妈当时只能独自一人苦苦挣扎。我早上起床时时常看到她床边挂着许多被汗湿了的毛巾。看到她一天比一天病得厉害。我那时真怕会失去妈妈,但又不能给她以任何实际的帮助。

在李庄病中的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

爹爹到1941年4月间才回到李庄,他又带来了三舅(空军飞行员林恒)在成都上空迎击日机时阵亡的噩耗(爹爹从重庆赶往成都为三舅办了后事),使妈妈在精神上又遭受到一次沉重打击。

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使妈妈和爹爹十分伤心的事:存在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室的资料——营造学社战前古建测绘考察所得资料———被大水淹了,也就是说,他们多年的心血和劳动泡了汤。他们为此不禁哭起来了。

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

在病情稍微稳定以后,妈妈开始读书。妈妈开始很认真地阅读《史记》和《汉书》并作笔记,想为营造学社研究汉代或更早期的建筑作文献资料方面的准备。
经过多年考察证明,汉代建筑物已无法找到地表以上的遗构(少量汉阙除外),但是1939年秋季以后,爹爹等营造学社成员到四川进行古建考察时,发现了东汉时期建造的古墓。
这些汉墓以及同时发现的汉阙,为研究那个时代的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汉墓尤为重要,因为其中的石柱和柱础,特别是石头斗拱和石刻装饰都反映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爹爹妈妈以及学社其他成员当时对唐代以后的中国建筑比较了解,因为他们已经在北方各地做过脚踏实地的考察和测绘工作。此时,他们便想以汉墓中的石构为实证,进一步上溯到了解汉代的建筑。除了实物以外,他们也需要文献资料,这就是妈妈当时在重病中仍然认真研究汉史的原因。

作为建筑师的妈妈一向重视“人”和建筑物的关系。她的建筑设计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总是认真细致地考虑各种建筑物中人的方便和审美需求。所以,她对住在各种房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里的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注意。

妈妈常常不自觉地用一个作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因此,她对“人”的理解比一般人更深入精神层面。这样,她在读史的同时,就从建筑师和作家两个方面同时切入了古人的生活。爹爹曾开玩笑地说,妈妈那时简直成了一个汉代人的生活习俗细节的专家。

当时,妈妈的病情时有反复,稍微劳累就会发烧。妈妈当时也读了一些英文书籍,如英国著名传记学家斯特拉齐写作的《维多利亚女王传》等书。我记得那时妈妈对斯特拉齐的英文颇为欣赏,曾经让我读其中的若干篇章以帮助我提高学英文的兴趣(我那时已经上中学)。

李庄古镇

斯特拉齐是一个传记学者和作家,他写的传记注重人物的个性,能够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利用史料,在叙述某些历史事件时,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勾勒出来。他的这种写作方法可能为既是建筑史学家,又是文学爱好者的妈妈带来了某种灵感。

在病床上的阅读

妈妈在李庄的病床上也读了不少俄罗斯文学作品,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高尔基的《我的大学》等。那时我在同济大学附属高中上学,同学中常常传看这些作品,妈妈也很爱看。

她此前比较熟悉英美作家的作品,这时开始接触相当数量的俄罗斯文学作品。《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当时我看的是中文版,她看的是英文版。我们常常就这些书交换看法。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开阔了妈妈的文学视野。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谈到,她觉得1805至1812年的沙俄时代同她自己经历过的(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记得她曾同我讨论过《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安德烈和皮埃尔等人物的性格等。

妈妈对于各种中文和英文作品中精彩的文字表达方法反应敏锐,琢磨得非常细致。她非常喜爱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中译本)中关于美丽的俄罗斯自然景色的描写,我至今还能记得她阅读和谈论这些作品时的喜悦之情和炯炯目光。

妈妈酷爱大自然之美,因此,她对一切关于自然景色精彩描写的感受就特别真切。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与亲友在李庄

在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妈妈那时特别喜欢读杜甫的诗,尤其是杜甫在战乱年代写的诗。她曾为我比较详细地讲解过《北征》。

其中“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这一段由于她的讲解,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这些充满对家人真挚感情的诗句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和难忘了。

本文节选自

《梁思成林徽因影像与手稿珍集》

【家史计划】工作室

汇集一批资深史学者、记者、编辑、

作家、教师、导演等专业人才,

竭诚期待与您一起回忆人生故事,

用心凝练成文,量身定制版面,

拍摄独家视频,留住珍贵家史,

最终为您奉上精美的家史传记。

(0)

相关推荐

  • 民国 | 蒋少龙:历史永远铭记你,李庄电报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蒋少龙,1950年代初出生于成都,"老三届"+"新三届"学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杂志社编审.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

  • 宜人宜宾之04:尽是人间四月天

    经义小地理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位于李庄镇西的上坝.中国营造学社由朱启钤先生1930年在北京创办,是一个专门从事研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建筑技法和规范的民间学术团体,设法式.文献两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 ...

  • 吴孟超:人生中的第一块巧克力,竟是在李庄时林徽因给的

    作者:山佳   吴孟超,2021年5月22日,走完了他人生99年的历程.在他75年的从业生涯中,救治了1.6万名患者,将他们从深深的绝望中解脱出来,妙手回春.   吃过了一个鸡蛋,感觉很美妙,于是很想 ...

  • 林徽因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只因梁思成一生中3个错误的选择?

    梁思成.林徽因,一对中国建筑学伉俪.多年来,人们传说着他们的才华,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青年时代可谓意气风发,两人都是名门之后,结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成归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又走遍中国调研古 ...

  • 勿忘历史!找寻消失的滇缅公路

    我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旅游也喜欢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仿佛这样我才感觉自己没有在浪费光阴虚度人生.其实很早就想走一走这条路了,最早计划的是自行车骑行这条路,但是由于朋友的关系,我们决定带上家属,一起自驾. ...

  • 【山佳原创】林徽因:气质源于内在,优雅打动人心

    女性魅力源于自尊.自爱.自信.自制.自勉和善良. 气质美,是一种内在的美,一种精神的美,也是一个人的文化.知识.修养和道德的综合体现,更是际遇的一种呈现.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 ...

  • 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我的妈妈林徽因 梁再冰 四川气候潮湿,冬季常阴雨绵绵,夏季酷热,对父亲和母亲的身体都很不利.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了.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又 ...

  • 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 | 纪念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按: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战乱,林徽因和梁思成携子女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女儿梁再冰记录下了当时生 ...

  • 梁再冰:即便全世界都误会她,她依然是我伟大的妈妈林徽因

    我们对梁再冰的了解或许知之甚少,但是若提及她母亲林徽因的名字,那可谓是如雷贯耳了.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青史案上留下来很多传奇人物的事迹.多情才子徐志摩.温和儒雅胡适之.年少成名张爱玲,以及才思纵横林徽因 ...

  •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掌掴继母林洙,梁思成的反应出人意料

    1955年4月1日,年仅51岁的林徽因病逝,梁思成悲痛不已,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一度抑郁.7年后,梁思成决定再娶小他27岁的林洙,这一年,他61岁. 当梁思成宣布他的决定之后,亲朋好友纷纷站出来反对 ...

  • 林徽因梁思成故居被拆,女儿梁再冰态度漠然,只说了一句话她究竟说了什么呢?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很多人都知道,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生没有一处房产,他们都是到处租房住的.在北平是这样,在外地考察亦是这样,后来战乱逃难至昆明,有盖过一小栋房子, ...

  • 与梁思成、林徽因再走一次寻唐之路

    在上个世纪2.30年代 西方对中国建筑的认知肤浅 认为中国建筑 是发源较早但没有发展的建筑流派 ▲ 1896年起出版的<弗莱彻建筑史>建筑之树 此图为西方学者阐述世界建筑发展演变 现版本已 ...

  • 比梁思成、林徽因早20年,一位德国建筑师拍下了这些中国宝塔

    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一位德国建筑师来到中国,跨越北京.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两湖.两广.福建等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建筑 ...

  • 营造视野:梁思成和林徽因眼中的晋祠

    2021年4月20日, 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 提起梁思成先生, 他在近现代学术史上的成就, 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等, 无不被人称道. 梁思成与林徽因 曾携手共度了战火纷飞的时代, 携手攻读建筑 ...

  • 追随梁思成和林徽因,破译古建密码

    ▼ 本文据王南在一席(ID:yixiclub)的演讲内容整理. 一 梁思成的古建寻访之旅 1925年梁思成24岁,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他的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巨著,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