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老书店关门!白发奶奶孤守77年:没有爱情,但我却拥有了全世界!

大多数家长们都想让孩子按照社会所认为的“好”来成长,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

其实,我想说,最大的资源是我们的内心。

让孩子找到内心所爱,那便越能活成一个能悦纳自己、应对变化的人。

这样来自内心的活法,才是有力量的,经得起考验的。

——凯叔

作者 | 陈六月

“我拒绝了约会,拒绝了爱情,我收留了父亲的旧书店,收留了全世界。”
你能想象吗?
一个女人在一个旧书店里独自一个人过了88年。
如果你没有读过她的故事,你可能是心疼和好奇。
你会困惑,她为什么要与世隔绝呢。
如果你读了她的故事之后,你或许就会明白:
一个人能追寻到自己的梦想已然不易。
而一生都在梦中,则更为珍贵。
因为热爱,她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旧书店。
一个人选择不顾外界纷扰,点燃一盏明灯。

这个靠书籍建立起来的世界,是一份极度珍贵的温柔。
 
白发奶奶孤守77年
只因她是守书人
 
这是一间诞生于1840年的老字号书店。
位于柏林155公里以东,
一个叫做萨尔茲维德尔的古镇上。
小镇并不繁华,
人口不到两万。
这位98岁的老太太叫做海尔嘉·薇赫,是这家书店的第三代传人。
1871年,薇赫.海尔嘉的爷爷花光所有积蓄买下这家书店。
楼下是书店,楼上是家。
薇赫家族,从此成为了书店的守护者。
书店几乎全年无休。
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书店也照常经营。
屋内寂静而祥和,屋外是漫天的硝烟。
海尔嘉就在这样的一个特别的环境里出生了。
她从小与书为伴,守护着书籍,当然也热爱文学。
她去维也纳读文学,也在柯尼斯堡习历史。
阅读的魅力,让她沉醉。
在她大学期间,二战爆发,战火烧到了家乡。
没多久,父亲重病。
临到去世之前,他对海尔嘉嘱咐:
无论如何,也要这家书店经营下去,要把这些旧书保留好。
于是,海尔嘉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小镇。
这是在1944年,正值战乱和变迁中。
不能放弃,她要继续践行着对于书店的守护。
1949年,苏联占领东德。
1969年,柏林墙拔地而起。
局势动荡,人心惶惶,只要还有“书”,就有希望。
“沉浸书海,暂忘尘世。
某种程度上,书是一座避难所。”
海尔嘉坚信。
海尔嘉的书店,成了这动乱时代的一盏明灯:
落难的流民到这儿来避难。
求知者提供格杀勿论的“禁书”。
染上白发的难民,为曾被收留而感激。
她把赚到的钱都用在了书店的投资上:
如何让空调的温度更正常。
如何做好空间的隔音。
如何筛选到最有价值的书籍。
“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气温适宜,四野无声。
我能给客人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好书,而是时间。”
对于阅读和知识,她有着强烈的信仰。
书是众多落难人的避风港,
也成了那个时代孤独者们的栖息地。
保持热爱的人
可以活得有多纯粹?
海尔嘉没有爱情,从不约会。
直到离世前,她也没有结婚。
在守候书店的日子里,她独自坐在收银台前。
浩瀚的书海陪伴着她,书里的世界充实着她。
有人问她:
为什么不结婚?
她回复:
“我一生未拥有过爱情,但书店让我经历过无数种人生。”
她这话的确不假。
即便没有老伴,也没有子女。
但她几乎读遍了整个书店的书。
看书是她全部的浪漫。
她从不因为一本书销量最好而选择进货。
她只选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书籍。
她也从不把同一本好书囤得太多。
曾经有一对男女客人看中了同一本书,因为只剩下最后一本。
她说:
能在这么多书中看到同一本书,是绝妙的缘分。
最后,那对男女结为了夫妻。
吉井忍 《东京本屋》中说过:
每一本书都拥有自己的世界,书店则是所有这些世界的入口。
随着年龄增长,它会给你展开不同世界的入口,体现出世界拥有的神秘感。

不用怀疑,一本好书给人的空间的确是巨大的。
因为,书里边藏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生。
海嘉尔对于阅读的热爱,成了她此生的避难所。
当她越是专注地投入热爱之中,她与真我的链接就越紧密。
她对外界的需要也越来越少。
当一个人找到热爱之物,究竟可以多么丰富又多么纯粹呢?
北大的90后数学系助教韦东奕爆火,被全网封神。
一个采访视频里,他手提三个馒头,一瓶矿泉水。
蓬松的头发,简朴的穿着。
寥寥几句话,不加修饰。
如果不说他的身份,这是一个所有人都不会在意的“路人”。
在他身上,你看不到关于物质的焦虑:
生活在北京,1个月的生活费没有超过300元。
家里住着毛坯房,因为环保。
不讲究吃穿,矿泉水和馒头是常态,即使他并不缺钱。
没有微信,不看微博,不爱接电话,不爱社交。
看起来,他很普通对吧。
但是他是让哈佛大学抢着要的顶级数学奇才。
15岁拿下国际上最高的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
在中国,是应试数学教育中响当当的人物。
拿奖金拿到手软,奖杯拿回来也只是随便一放。
海嘉尔、韦东奕都是一类人。
他们拥有理想和热爱。
这不仅是精神和情感的充实,还包括一种饱满的生命力。
它让人坚定、肃静,让人心有静气。
让人不再东张西望。
只要手握理想,也此生足够。
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里
都能找到这样的空间
 
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曾自述:
自己小时候成绩非常不好,不被同学老师喜欢,也时常怀疑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最糟糕的时候,绘画成了他唯一的情感出口。
所有的不快都被画了出来。
通过画画,他重新感受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热爱的作用,恰恰在人生的低谷期才更为动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林光华老师在书中曾这么写道:

一个内在有热爱的人,

面对人生必经的各种坎坷,

没有跟着人群跑的惊慌,

而是拿出自己的心灵资源去应对。

为什么会出现“人生赢家”觉得此生无恋的悲剧?

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

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被安排的。

觉得考级有利于求学,于是家长让孩子学钢琴。

觉得学舞蹈有利于孩子的气质培养,于是就开始报班。

而在这其中,忽略的恰好是我们本该有的天性和兴趣,以及独得其乐的体验。

《圆桌派》里,窦文涛和嘉宾们曾指出年轻一代的现状:
1、缺乏主体性,焦虑迷茫
2、佛系、随缘,没有观点
3、缺乏感受细微快乐的能力
总而言之,那便是没有了生命的热情。
那生命的热情可以是什么?
可以是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别样的世界。
在一朵花里,看到大自然的奥秘。
在爱着一个人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在静观一片云时,发自内心的惬意。
这些“避难所”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们让出了一个“空间”。
能让人在这里安心踏实地拥抱真实的自己。
这一切的快乐,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性: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没有一模一样的答案。
只有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私人的答案。
这是孩子的心中生长出来的答案,而不是我们教给她的答案。
就在今年年初,98岁的海尔嘉·薇赫的寿终正寝。
这家老书店也暂时关门了。
真实版的《岛上书店》,感人落泪。
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可它却守住了一生的安宁。
没有繁华喧嚣的红尘世界,可早已是人间天堂。
因为心有热爱,无论在什么境地,生命力都能奔流不息。

我们终将老去,可在这之前我们可否先去追逐我们的梦想。
也愿我们的孩子们在工作和生活里,都能找到这样的空间。
让孩子去寻找热爱
努力长成一颗“好种子”,
是对生命最好的敬意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欢迎点个【在看】

分享给更多的父母!

—— End ——

作者:陈六月。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直到把自己变成路。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