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筼筜谷”,古代曾是风景区,苏轼还来过!
2021-06-10 10:45
华人号:中国文化
由洋县县城往北走,约十里路的地方,有一座顶部平坦的小山丘,形状很像一个倒放的砚台,因此人们管它叫“砚台山”。
附近有个村庄,大部分人家姓文,地势又比较高,所以叫“文家坪”。砚台山与文家坪之间,有个地势平缓的山谷,谷底里至今还有一眼泉水汨汨流淌,这就是自从北宋以来就远近闻名的“筼筜(音允当)谷”。关于它,还有一段流传颇广的历史佳话呢。
北宋熙宁年间,洋州有一任知州,名叫文同,是四川梓州人。他不仅是个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画家。
他的墨竹画的特别好,“胸有成竹”的典故就出自于他。文同和著名文学家苏轼、苏辙是表兄弟,关系十分亲密。苏轼画墨竹就是直接向文同学的。
文同多才多艺,他不仅工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他虽然宦海浮沉数十年,但和那些追名逐利的俗吏迥然不同。他的生活情趣很高雅,喜静而不好动。在封建官场中他傲岸不介,但对民生却十分关心。
那时间的筼筜谷,情形与现在大不相同。周围人烟稀少,谷底竹林蔽天,泉溪清冽,环境十分幽静。文同来到洋州,一眼就看中这个地方。他派人修整了竹林,培植一些花木,修了一所茅舍,挖掘了一方坡塘,把这儿开辟成风景区。每当假日,他就带上妻子儿女来这里消遣。他弹琴绘画,吟咏赋诗,扶杖野游,烧笋做餐,其乐无穷,真有一种超世绝俗的感觉。这里有他写的《筼筜谷》一诗为证:
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萌萌。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熙宁二年初,苏轼、苏辙弟兄在老家给父亲守孝期满,要回汴京复职,顺路来洋州探望文同。久别重逢,表兄弟们亲热极了。二苏弟兄在洋州盘恒了些日子,文同陪他们遍游了洋州所有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他们一边游览,一边吟诗酬唱,玩得非常痛快。后来,文同还特意邀请二位表弟到筼筜谷山庄,设宴款待。这儿盛产竹笋,文同又特别爱吃,所以烧竹笋成了宴席上最受欢迎的佳肴。
后来,二苏兄弟回到汴京,还时时忆起筼筜谷竹笋宴的动人情景。苏轼给文同写来一首《筼筜谷》的诗道: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收到这首诗的当天,文同正好和妻子在筼筜谷茅舍度假,正吃着晚饭,下饭菜恰好又是烧竹笋。文同打开诗一看,可把他笑坏了,连嘴里含着的米饭都喷了出来,洒得满桌都是米粒。文同为什么会发笑呢?原来,诗里的意思是这样的:洋州的竹子真多,多的简直像蓬草一样不值钱。可是,那个天然生就一副好胃口的人,几时轻饶过它们?我可以料定:那位又寒酸又嘴馋的知州大人,早已把成千亩的竹子吃进肚子去了!
从苏轼这首开玩笑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们表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多么亲密无间。也正由于大文学家苏轼的题咏,才使筼筜谷名扬四海,流传后世,成了文学史上的一段风流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