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成读《春秋左氏传》第1集
转载请说明出处
商业合作请扫描文后二维码
每周坚持两篇原创
致力于跨界读书
用不同的经度突破思想的维度
春秋第一幕就是狗血的家庭伦理剧情。
1/4
原文和译文
《左传》原文: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译文:
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孟子。孟子去世了,就用声子做了继室,声子生下了鲁隐公。(鲁隐公有个弟弟叫轨,轨是仲子生的,仲子是宋武公的女儿。)宋武公生仲子,仲子出生的时候,在手上有手纹,是“为鲁夫人”,所以(宋武公就把)仲子嫁给了我(鲁国国君,即鲁惠公)。(后来她)生了鲁桓公(名轨),然后惠公不久就死了,因此隐公即位(摄政),以尊奉桓公。
2/4
春秋时期的称谓
此“孟子”不是我们熟知的孟子,“仲子”也不是孔子的弟子仲由(子路)。春秋时代及之前,总的来说,是男性称名称氏,女性称姓,这是为了避免同性通婚,同时又可以通过名字快速了解一个人的职业、家族、生前做了什么事情等信息的方法。
男性的称呼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他活着的时候,称呼的格式是:身份标识(氏)+中介词+名、字+尊称;
一种是死后的称谓,格式是:身份标识+谥号+爵位。
女性的称呼只有一种,格式是:身份标识+个人标识+家族标识。
春秋时代的称呼跟现代社会完全不同,这是读秦代以前的史书时容易被绕晕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后就是排行,古代按照“孟仲季”排列的,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上过课的朋友就会想起我讲“孟月、仲月、季月”时讲过:
孟月是一个季节的第一个月,
仲月是一个季节的第二个月,
季月是一个季节的第三个月。
没想到易学和历史就这样不经意的碰撞在一起了。
所以,“孟子”就是姓“子”的家族里的大女儿;“仲子”就是姓“子”的家族里的二女儿。“子”姓是商王朝的国姓,商纣王就姓“子”,周灭商以后把商朝的后裔封在现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号为宋,仲子的爹就是宋国的国君宋武公。
所以,从这两人的名字就可以推出来,鲁惠公的正室是宋国国君的大女儿,不幸早死,于是鲁惠公就把“声子”纳为继室,但“声子”身份低贱,是当年随“孟子”陪嫁的“滕”,“滕”就是滕妾,地位比妾高,比正室低,是正室的备胎。地位低下的“声子”很快给鲁惠公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叫息。截止目前,我们嗅到了一丝家族权力斗争的气息。
3/4
父占子妻
按照礼法,继室生的儿子,即使是家里的长子,也只能是庶子,庶子是无法继承家业的,如果只有这一个儿子,则另当别论。转眼间,“息”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十几年里,他的父亲鲁惠公一直没有把生母“声子”转为正室,也一直没有找地位相当的诸侯嫡女做王妃,也许是囿于礼法所限,不能把“声子”直接升为王妃,只有等儿子“息”长大后做了鲁国君主,母凭子贵,再将“声子”升为太妃?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鲁国王妃之位确确实实空了十几年,鲁国也确确实实只有这么一个男性继承人,直到“息”娶亲那年,一切都变了。
鲁惠公给儿子“息”找的媳妇是宋武公的二女儿“仲子”,仲子也是庶出,但根据出身论,仲子的母亲是“右滕”,比声子的母亲地位“左滕”高了一点点,没想到这一点点差别,最后导致了二十年后鲁国弑君事件的发生。
仲子长相如何,史料未载,但《左传》记载:送亲的队伍一到鲁国,公公鲁惠公看到儿媳妇仲子之后就不淡定了,他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想斗争,就直接把儿媳占为己有。儿子“息”彻底凌乱了,君父不是给我娶媳妇吗?怎么一夜过去我要管老婆叫妈了呢?
这就是孔夫子说的“礼崩乐坏”,如果放在西周时代,鲁惠公这一举动是要被周天子谴责,然后天子会命令多国联军讨伐鲁国,罪名就是鲁国“不守礼法,父占儿妻”。但鲁惠公这一举动在国际上没有引起任何反应,甚至原来的亲家现在的岳父宋武公还帮着遮掩,两人共同炮制了一则流言,是什么呢?
4/4
为鲁夫人
宋武公先宣称:“我的女儿仲子生下来以后,手掌的掌纹就显示了四个字:为鲁夫人,所以我就把仲子送到鲁国了。”
然后鲁惠公马上宣称:“对,所以我娶了宋武公的女儿仲子,然后发现她手上的掌纹确实像'为鲁夫人’四个字。”
先为亲家后为翁婿的两国君主一唱一和,以为能瞒过天下人,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夫人”这个称呼,是只有诸侯国国君的正室才能有的,你宋武公既然从仲子生下来就知道女儿要做鲁国国君的正室,那为何要把女儿嫁给鲁国国君的庶子?你应该直接嫁给鲁国国君鲁惠公才是,何必要多此一举,曲线救国呢?
其次,读者可以伸出手掌试一下在手上写下简体字“为鲁夫人”几个字,看能不能写的下,春秋时代文字比现在要繁琐的多,如果真写的下,仲子的手纹得长成什么怪样子!或者说,手掌需要多大才能容纳四个汉字?
为什么鲁宋两国国君要编出这样蹩脚的理由呢?因为这一招其实相当巧妙,利用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因为:
第一,在礼法的约束下,为尊者贵,为尊者讳,没人会真的去掰开仲子的手验证,所以仲子的父亲说有,那就有;
第二,200年前距离宋国所在地河南商丘不远的徐州有个强大的徐国,国君叫做徐偃王,传说他跟哪吒一样从小肉球中诞生,生时右拳紧握,七岁时右手展开,手纹就像“偃”字,后成为淮泗一带三十余国之霸主,是周天子的头号大敌,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大家都很相信。
所以,以手纹预兆为基础,间接证明公公娶儿媳的合理性,既无法验证又顺理成章,鲁惠公就成了顺应天意的人,既然是上天的旨意,仲子从出生就注定要成为“鲁国夫人”,那大家就都闭嘴吧。
5/5
为鲁夫人
那么大家闭嘴了吗?确实都闭嘴了。这种在现代社会认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当时竟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甚至后来仲子去世的时候,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周天子还派了太宰“咺”去参加了葬礼,这下子不管是从权力还是礼法上都认可了仲子就是鲁国国君王妃的事情。
说明什么问题?两个:
1、当时的社会,上至贵族下到平民都普遍相信一些预兆、图谶和毫无根据但有鼻子有眼的所谓故事,社会整体智慧还处于蒙昧的水平,所以对这种近乎神话的故事没有最基本分辨能力;
2、春秋时代确实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正在慢慢崩溃,不守规矩的人多了,有钱有势又不守规矩的人不管做什么,只要拿一个看似能说得通的理由,就不会引起谴责,时代风气从重视“社会公理”到重视“权力和财力”,这种转变又进一步引发更多的人效仿;
严格来说,鲁惠公的行为属于骗婚,宋武公是受了侮辱的,但宋武公为什么要跟鲁惠公一起演戏?因为一方面正值妙龄的女儿被半老头子抢亲,一朵梨花压海棠,已经既成事实;另一方面出于维护自己贵族的脸面,强行遮掩;最重要的是,与鲁国相比,宋国国力相对弱小,不得不忍气吞声。
这确实是非常让人伤心的,公理不再是调和矛盾的标准,一旦有权有势者造成既成事实,作为公理代表的周天子也只能承认,贵族们“以力为先”,崇拜强权,平民百姓则浑浑噩噩,贵族精英们说什么就相信什么。
所幸这种疯狂且蒙昧的时代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炸就会出现,诸子齐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在酝酿,一个个伟大的身影即将站立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名字即将进入我们的耳中,他们会带领华夏文明从蒙昧走向科学,从轻信走向思辨,从重视外在走向拷问己身,从崇尚暴力强权走向重视自然人文,他们奠定了中国3000年的文化框架,他们夯实了华夏文明顽强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春秋诸子的思辨,没有春秋诸子对天道、人性的拷问,我们的文明也许会像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一样,慢慢失去光彩,最后被其他文明同化。华夏民族可能也会像其他曾拥有过灿烂文化的民族一样,空有一个民族的名字,仅剩下一个空虚的躯壳。
这一切,都在酝酿;
这一切,都从鲁隐公元年开始;
这一切,都从微言大义中体现出来,
这,正是孔子做《春秋》的深意!
-本文完-
我知道有物书斋的读者都是喜欢深度思考的。
培训资讯系列
2018年第九期壬遁班教学提纲(第一阶段)
与人生哲学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