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董氏奇穴治疗处方(内部资料)
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
一、头部疾病
(一)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书)
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
(二)偏头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
(三)前头痛:
1、针火菊立止头痛。(己验证)
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己验证)
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
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
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
(六)眉棱骨痛:
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
(七)感冒头痛:
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
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
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
配灵骨 大白
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书)
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
(一)视力模糊:
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
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
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加针上白,效果更佳。
(四)目干涩:
针明黄有效。配复溜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
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
1、睑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白内障:
1、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效。
2、针肾关、光明。
(八)迎风流泪:
1、针木穴特效。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点刺三重穴。
4、花骨一穴之四穴(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叉口下每隔5分一穴)
5、眼发干、流泪:木穴 (食指掌侧第一节D线,四分法取三穴)
(九)角膜炎,眼痛、眉棱骨酸痛:三叉一穴
(十)偷针眼:灵骨(交刺)
(十一)眼跳: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二)青光眼:
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十三)眼睛诸疾:分白、上白(食指、中指掌骨间上5分、1寸5分各一穴)
(十四)飞蚊症:
肾关(天皇下1.5寸) 光明(内踝尖后1寸,直上2寸)(书指即复溜穴)
三、鼻部疾病
(一) 鼻膜炎:
1、 骡马、通天、通关
2、驷马三穴(膝膑骨外上缘直上分别7.5、9.5、11.5寸)同时取6穴
3、指驷马 (食指背侧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三穴) 火腑海(前臂背侧肘下三寸,火山后二寸)迎香(鼻翼旁)
(二)酒糟鼻:
1、三棱针或七星针点刺正本穴,三四次即愈。(书)(己验证)
2、灵骨穴:(穴位见上)深刺一寸五分。
3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有卓效。(书)
(三)鼻出血:
针肩中立止。
(四)感冒多涕: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线,四分法取三穴)配重子
四、耳部疾病
(一)中耳炎:
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
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鸣:
1、泻驷马补肾关即可停止。
2、泻曲陵补明黄,亦可停止。
3、正宗(足底后跟正中,距足底5.5寸是穴)
(四)耳鸣、耳聋、重听:
腕顺二穴(手掌小指侧,距腕横纹1.5-2.5寸)配火串穴(手背两筋间,距腕横纹2.5寸)
五、口舌齿疾病
(一)下颌骨痛:
1、针火硬,配解溪穴效更佳。
2、点刺耳背。
(二)口眼歪斜:
1、四花外点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 三重点刺,再针驷马、通肾。
3、 三重穴(足外踝尖直上向前外开1寸,三穴分别为距外踝尖3寸、5寸、7寸)
(三)中风失语:
1、针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牙痛:
1、针灵骨,交刺侧三里、侧下三里。
2、灵骨(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左病针右,右痛针左,下针立止。)大白
若痛不止加心灵一穴,(前臂腕横纹上1.5寸。)[巳经验证,疗效确实]
(五)拨牙麻醉:重魁(大白穴下2.5分)
(六)口唇痛、口腔炎:上唇 下唇(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
六、颜面疾病
(一)颜面神经痉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有效。
2、针腕顺一、二穴。
(二)面麻:
1、三重放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风市、侧三里。
(三)三叉神经痛: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外膝眼。
(四)面神经麻痺:(口眼歪邪)
1、 足三重穴(足外踝尖直上向前外开1寸,三穴分别为距外踝尖3寸、5寸、7寸)
2、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2.5寸)
七、咽喉疾病
(一)鱼骨刺喉:
1、针足千金有特效。
2、喉痛、鱼骨刺喉:足千金(侧下三里穴直下2寸,往后5分)
足五金(足千金穴直下2 寸)
(二)喉痛:
1、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放血。
3、足千金放血。
八、颈项疾病
(一)项强(颈痛)
针正筋、正宗立效。
(二)痄腮:
耳背放血。
(三)肩颈痛:
针肾关上、髀关。
(四)落枕:
1、针重子、重仙。
2、针正筋、正宗。
3、针重子、承浆。
4、针后溪、束骨。
5、失枕穴:(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分上二分处{尺侧})
6、重子穴配承浆穴(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与灵骨相对)
落枕时颈项强硬涌左右转动者取后溪,不能前后俯仰则取束骨,或刺正筋、正宗亦有殊效。[巳经验证,疗效确实]
(五)颈椎病:
1、 正筋(脚后跟筋上,距脚底3.5寸)正宗(正筋上2寸)配人中或承浆
(赤脚郞中经验方)
2、水源三穴(小指掌面第一节尺侧D线,四分法取三穴)中白(手背无名指、小指的指掌关节下5分)手麻加肺灵(外关下0.5寸)(山村一夫验方)
九、上肢疾病
(一)手指麻:
针肾关、复溜特效。
(二)食指痛:
1、针四花中穴特效。
2、针五虎一特效。
(三)手酸: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指关节痛:
针五虎一特效。
(五)腕关节痛:
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特效。
2、手腕扭伤:侧三里 侧下三里
(六)腱鞘炎:
1、针五虎一特效。
2、手指痛、腱鞘炎:五虎一(拇指手掌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两指纹间六分法取五穴)
(七)肩关节扭伤、手臂不举:
1、针肾关特效。(对侧)
2、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
(八)手痛不能握物:
1、针对侧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重子、重仙。
3、针肾关。
手抽筋: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配火陵(火串上2寸)火山(火串上4寸)
(九)上臂痛、手臂麻痺:
1、针对侧侧三里、六完有效。
2、神肩穴(肩峰与云白连线的中点)
(十)肩凝症、肩臂不举、肩痛:
1、针肩中有效。
2、补肾关、泻尺泽。
3、火膝穴(小指甲外侧角后二分即小泽下一分)指驷马(食指背侧第二节外侧,四分法三穴)
4、重子 重仙(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与灵骨相对)
5、足千金 足五金配肾关
6、三肩穴(手背大拇指掌骨正中央下三穴)
7、肾关(对侧)(即天皇副穴,阴陵泉下1.5寸)指三重(健侧)(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个)外关 阳溪 后溪(健侧)
8、八关穴(四指指掌关节下2.5分处,共8穴)
(十一)肩肿痛:
1、肾关、九里、侧下三里,
2、 通肾、通胃、通背。
3、针肩中(上臂肱骨之外侧,肩骨缝下二寸五分。
(十二)肘关节痛:
1、灵骨特效。
2、针四花中亦特效。
(十三)手抽筋:针对侧火山。
手脚扭伤:外陵(承山外侧1.5寸)内陵(承山内侧1.5寸)
(十四)两手拘挛:
针肾关、泻曲陵。
十、下肢疾病
(一)坐骨神经痛:
1、针灵骨、大白特效。
2、委中青筋点刺放血特效。
3、骨关(手掌面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外侧{拇指侧}五分处) 木关(手掌面腕横纹中央下五分偏内侧{小指侧}五分处)配灵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即拇指、食指叉骨间之终端)下白(中白下1寸处)
4、火府 火梁 火昌 木府 木梁 木昌 金府 金梁 金昌 (府、梁、昌在大腿后侧分三行成三排,火居中,木居内侧;金居外侧,两侧距中线各2寸。从上至下距承扶3、7、10寸)。
5、三叉三穴(握拳取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三个叉骨间)
6、正筋(足后跟正中央、距足底3.5寸)正宗(正筋上2寸)正士(正宗上2寸)
(二)大腿痛:
1、针叉三特效。
2、金林点刺亦特效。
3、腿痛无力:八关穴(四指指掌关节下2.5分处,共8穴)
4、大腿内侧痛:针神肩
5、小腿胀痛:木华二穴(中指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五分各一穴)任选一穴立解。(视频)
6、胀痛抽筋:木华二穴倒马,左右交叉取穴(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两侧A线和E线)
(三)脚抽筋:
针正筋、次白。
(四)足跟痛:
1、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3、足踝、足背酸痛:五虎四(拇指手掌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两指纹间六分法取五穴)
4、足跟酸痛:五虎五(用上四穴治疗均以五虎二作倒马针)
(五)腿软无力:
1、针肩中、通天特效。
2、针木枝亦佳。
(六)脚麻:
针外驷马、对侧肩中。
(七)趾麻:
1、针下三皇。
2、足趾酸痛:五虎三(拇指手掌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两指纹间六分法取五穴)(视频)
(八)腿冷痛:
1、双凤点刺出血,再针通天通胃。
2、腿弯痛: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2.5寸)
(九)膝盖冷痛:
1、针单侧通天、通山。
2、针肩中。
3、三金点刺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4、胆穴(中指第一节两侧正中)
5、肩中(上臂肱骨之外侧,肩骨缝下二寸五分。
6、火膝(小指甲外侧角下2分)膝灵(中指甲内外角下2分)
7、心膝(中指背面第二节两侧处各1穴)配膻中
8、膝关节炎:肩中(两臂自然下垂,在肩骨正中肩峰穴直下2寸) 建中(两臂自然下垂,在肩骨正中肩中穴直下2寸)火府 火梁 火昌
9、风湿性关节炎:膝灵(中指甲内、外角下各二分是穴)火膝(小指甲下2分)
10、痛 风:骨关木关
(十)足踝扭伤:
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1、 针小节穴尤其特效。
3、小节(大拇指指掌关节黑白肉际上)云白(肩中穴内2寸)
(十一)脚痛不履地:
1、 针对侧九里,下针即愈。
(十二)小腿酸胀痛:
1、 针次白特效。
2、 针肩中亦佳。
3、 精枝放血尤佳。
(十三)两腿酸:
1、水通、水金。
2、 针对侧七里、九里。
(十四)脚掌(背)痛:
1、 针五虎三、四。
(十五)足趾痛:
1、 针五虎三。
9、风湿性关节炎:膝灵(中指甲内、外角下各二分是穴)火膝(小指甲下2分)
10、痛 风:骨关木关
(十)足踝扭伤:
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1、 针小节穴尤其特效。
3、小节(大拇指指掌关节黑白肉际上)云白(肩中穴内2寸)
(十一)脚痛不履地:
1、 针对侧九里,下针即愈。
(十二)小腿酸胀痛:
1、 针次白特效。
2、 针肩中亦佳。
3、 精枝放血尤佳。
(十三)两腿酸:
1、水通、水金。
2、针对侧七里、九里。
(十四)脚掌(背)痛:
1、 针五虎三、四。
(十五)足趾痛:
1、 针五虎三。
十一、胸腹疾病
(一) 胸腹侧痛(压痛):针驷马。(倒马针法)
(二) 小腹侧痛:针驷马、通天、通胃。
(三) 胸闷:
1、火山、火陵同时下针(禁用双手)
2、花中点刺甚佳。
(四) 小腹痛:
1、 针门金特效。。
(五)肚脐周围痛及腰痛:
1、针腕顺一、二穴。
(六)腹胀:
1、针曲陵、门金。
2、针灵骨、大白。
(七)胸部跌打伤:
1、针驷马穴。
2、四花中、外点刺亦佳。
(八)胸连背痛:
针驷马、承山、肾关、上白。
(九)肺炎咳嗽:
重子(掌面大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虎口下约一寸)
(十)气 喘:
1、定喘穴(掌面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外侧{B线}四分法取三穴)配木炎穴(掌面无名指第二节正中央偏内侧{D线}四分法取三穴)
2、水通 水金(口角下)
(十一)慢性支气管炎:
1、后椎(上臂肱骨外侧,距肘横纹上2.5寸,即三焦经的清冷渊上0.5寸)
2、首英(后椎上2寸) 育英(后椎上4寸)
(十二)胸胁痛:
二角明(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两节间取2穴,向小指方向横刺)
(十三)胁肋痛、乳房胀痛: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配火陵(火串上2寸)
火山(火串上4寸)
(十五)呃 逆:1、火星上下穴倒马:(打隔特效)中指一、二节正中。
2、水通 水金
(十六)肝胆疾病:木灵(掌面无名指一、二节横纹中央外侧二分半处{中指侧})配木海 木神 三黄 木黄特效
(十七)急慢性胃肠炎:
1、四花中穴(四花上穴直下4.5寸)
2、大间 小间 侧间 中间 下间
3、指五金 (手背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
4、门金(当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直前凹陷中,陷谷穴下4分内庭倒马
5、土兴二穴(掌面中指中央三分法取两穴)配灵骨
(十八)胃溃疡:水通(口角下5分)水金(水通内下5分)
(十九)十二指肠溃疡:
1、四花上穴(足三里前1寸)配门金(当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连接部之凹陷中,陷谷穴下4分)
2、上溪穴(胃经之解溪穴前1寸)配诸溪穴
(二十)陈年胃病
1、灵骨 中白
2、通心 通灵 通关 通山 通天 任取2穴(大腿前面正中,膝横纹上分别为1、3、5、7、9寸)配通肾(膝内侧缘) 通胃(膝内侧缘通肾上2寸)
(二十一)顽固性便秘:奇门 奇正 奇角
(二十二)疝气:大间、小间、中间、外间。针刺:内踝及周围。艾灸:大敦穴
(左右交叉)。
(二十三)小腹气胀:1、其门 其正 其角
2、水通 水金
3、门金
(二十四)便 秘:火串穴(支沟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
十二、腰背疾病
(一) 背痛:
1、单背痛针重子、重仙立止痛。
2、双背痛针正士、搏球。
3、针驷马穴亦特效。
指肾穴(手背无名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四份法取三穴)重子(掌面与合谷穴相对)
重仙(掌面重子穴下一寸)
(二)背连下腿痛:
针马快水有卓效。
(三)肩背痛:
1、针重子、重仙特效。
2、针通肾、通胃、通背亦特效。
(四)脊椎骨质增生、压痛:
1、针明黄、点刺委中。
2、针九时、腕顺一穴特效。
3、针四花中、副穴。(削骨针)
(五)腰痛:
1、委中点刺放血。
2、针灵骨、大白极有效。
2、 骨关(手掌面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外侧{拇指侧}五分处)木关(手掌面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内侧{小指侧}五分处)配灵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即拇指、食指叉骨间之终端)大白(手掌背面,当第二掌指关节桡侧凹陷处,即手阳明之三间穴)
中白(无名指、小指掌骨间后5分)下白(中白下1寸处)
4、火府 火梁 火昌 木府 木梁 木昌 金府 金梁 金昌 (府、梁、昌在大腿后侧分三行成三排,火居中,木居内侧;金居外侧,两侧距中线各2寸。从上至下距承扶3、7、10寸)。
5、三叉三穴(握拳取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三个叉骨间)
(六)肾虚腰痛:
1、针中白配腕顺一穴。
2、中白(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掌骨连接处五分是穴) 下白
(中白穴下一寸)中白、下白倒马,治少阳经坐骨神经痛颇效
(七)闪腰岔气:
1、委中三棱针点刺出血。
2、二角明(掌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两节间三分法取两穴,向小指方向横刺)
火串穴(手背腕横纹上2.5寸两筋间)
3、 大白 中白 下白 腕顺二穴(漂逸经验方)
(八)脊椎正中线痛:
1、 委中点刺出血,再针双昆仑。
2、 心膝(中指背面第二节两侧处各1穴)配膻中
3、肺心穴(中指背第二节中央线上指节间距离四分法取三穴)
4、心膝(中指背面第二节两侧处各1穴)配膻中
十三、心脏疾病
(一) 心跳过速:
1、针心门有特效。
(二)心率不齐:心灵三穴(掌面,腕横纹上两筋间,3穴分别为距腕横纹1.5寸、2.5寸、3.5寸
(三)心脏病:1、心灵三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分别为1.5、2.5、3.5寸)配人宗、地宗、天宗(上臂正中,肘横纹上分别3、6、9寸)
2、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
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十四、肝胆疾病
(一) 胆囊炎:
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左右足针。
(二) 胆石痛:
针木枝穴特效。
十五、肺部疾病
(一) 肺部胀闷:
四花中、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舒。
(二)肺炎:
针重子、重仙、大白。
(三)支气管炎咳嗽:
针水金、水通特效。
(三)、咳嗽、喉炎:喉中 分金(肘横纹上1.5寸,{肺经、尺泽上1.5寸})
合金(肘横纹上0.5寸内金(肘横纹上2寸)(五)咳嗽立止:正脑(足后跟大筋上正中,正筋上1寸)
(六)慢性支气管炎:后椎 首英 育英(当后臂肱骨之外侧,三穴分别于胕横纹上2.5寸、4.5寸、6.5寸)
(七)气喘:
1、针水金、水通特效。
2、大白、重子、重仙亦有效。
3、针土水穴特效。
十六、脾胃疾病
(一) 胃病:
四花中、外点刺出血,再针通关、通山特效。
(二) 呕吐:
1、 总枢穴点刺特效。
2、 四花中点刺亦有效。
3、 针水金、水通有效。
(三) 胃酸过多:
1、 针天皇、肾关。
2、 针通天、通胃。
(四) 急性胃痛:
1、四花中点刺特效。
2、针土水穴。
(五)翻胃:
1、针天皇、肾关。
2、总枢穴点刺出血。
(六)胃炎:
针门金。
(七)食欲不振:
针灵骨。
(八)十二指肠溃疡:
四花中、外点刺特效。
十七、肾、膀胱疾病
(一)肾炎:
1、针通肾、通背、通胃甚效。
2、水俞三棱针刺出黄水。
(二)肾结石:
针马金水穴。
(三)水肿:
1、针通天(治腿肿)
2、针通肾、通胃、通背。(治睑肿全身肿)
(四)膀胱结石:
1、 针马快水。
2、肾、膀胱结石:马金水 马快水 六快 七快
十八、大小肠疾病
(一) 急性肠炎:
1、 四花中、外点刺特效。
2、 针门金亦特效。
(二) 小腹胀:
针腕顺一、二穴。
(三) 痔疮:
1、 委中刺血特效。
2、 其门、其正、其角。
(四) 疝气:
1、 内踝至三阴交一带点刺出血。
2、 针五间穴。(任选三至四穴)
(五) 盲肠炎:
四花中、外穴点刺有奇效。
十九、前后阴疾病
(一)睾丸炎:
内踝至三阴交一带点刺出血。
(二)尿意频数:
1、针海豹、木妇特效。
2、针马快水亦效。
3、针肾关尤具特效。
(三)淋浊:
1、针通肾、通胃、通背。
2、针马快水。
(三)遗精、小便出血:
针下三皇。
(四)阳萎早泄:
针下三皇。(配水金、水通更佳)
二十、妇科疾病
(一) 子宫痛:
针妇科配还巢特效。
(二) 输卵管闭塞:
针妇科穴配还巢、木妇特效。
(三) 子宫瘤:
1、 针妇科、还巢、姐妹三穴。
2、 重子至重仙直线上点刺,再针还巢。
3、外三关(外踝尖与膝盖后高骨连线上四分法取三穴)
(四) 赤白带:
针妇科、还巢、姐妹三、木妇。
(五) 阴道炎:
针妇科穴、云白、海豹。
(六) 痛经:
2、妇科、门金。
2、妇科穴(大拇指第一节外侧黑白肉间处,两节间三分法取两穴,一说为六分法取五穴)
3、内庭(足阳明胃经)
4、门金(足背二、三趾赤白肉际处 直上2寸是穴位)(第二三跖骨凹陷中)
5、还巢穴(掌面无名指外侧正中央)妇科穴(大拇指第一节外侧黑白肉间处,两节间三分法取两穴,一说为六分法取五穴) 两穴左右交配使用。
(七)回乳:指驷马(食指第二节外侧指节间距离四分法取三穴)
(八)乳腺炎:肩峰穴(肩骨接缝凹陷下5分)
(九) 妇科百病:
1、妇灵二穴(足底第二趾,掌趾横纹内外侧)配妇科穴
2、妇科穴(手背大拇指第一节外侧黑白肉际处,距上下指节间三分法取二穴)配还巢穴(掌面无名指第二节小指侧{E线}正中央)
3、妇科穴配凤巢穴(无名指掌侧第一节外侧{B线}四分法取三穴)
4、妇科穴配下三黄(天皇副穴在阴陵泉下1.5寸)地皇穴在内踝上6寸即脾经的漏谷穴)(人皇穴在内踝上3寸即脾经的三阴交穴)木妇(足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外开三分)门金(陷谷下4分)
二十一、小儿科疾病
(一)小儿麻痺症:上曲穴(上臂外侧,肩中穴向外2寸)肩中 云白 下曲(建中穴向外旁开2寸)神肩(肩峰与云白边线中点)
(二)小儿夜啼:胆穴(中指第一节两侧正中)重仙(掌面重子下1寸与灵骨相对)
(三)小儿流涎:止涎穴(手背大拇指第一节中央偏内侧5分,六分法取5穴)
(四)小儿发热、咳嗽、气喘:大白(即大肠经的三间穴)重子
(五)小儿感冒咳嗽气喘:重子(掌面大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虎口下约一寸)
二十二、中风各症
(一) 半身不遂
1、 针灵骨、大白特效。
2、 九里倒马亦特效。
3、 对侧肾关、重子、重仙效亦佳。
4、木火四穴(食、中、无名、小指第二至三节横纹正中,由上往下斜刺1至2分,留针不超过5分钟)
5、 八关(手背掌指关节下2.5分两侧,每指取两穴,向上针)配正会 神肩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2.5寸)
6、正会 前会 后会 州圆 州昆 州仑 配 灵骨 大白
(二) 昏迷不语:
针正会、前会、后会、灵骨。
(三) 舌强不语:
商丘、正会。
(四) 四肢发抖:(帕金森症)
1、 肾关、复溜、明黄。
2、 明黄、其黄、肾关。
3、 正会、前会、木枝。
(五) 手拘挛
针对侧重子、重仙有效。
二十三、皮肤疾病
(一)手足皱裂: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线,四分法取三穴)刺: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二)皮肤过敏: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线,四分法取三穴)
(三)慢性荨麻疹:
1、神阙拨火罐,每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急性者一疗程,
慢性者三疗程。(天涯经验穴)
2、针刺内关,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天涯经验穴)
(五)牛皮癣、皮肤病:驷马三穴(膝膑骨外上缘直上分别7.5、9.5、11.5寸)
(同时取6穴)
二十四、其他疾病
(一) 高血压:
1、 五岭穴之(第四至七椎旁开1.5寸,即膀胱经)火云至土泄点刺放血。
2、 委中青筋点刺放血。
3、 四花中、外点刺放血。
4、中白(无名指、小指掌骨间后5分)三圣一穴(涌泉穴后1寸)三圣二穴(涌泉后2寸)三星三穴(涌泉穴后3寸)
5、降压穴:耳朵屏间切迹内缘
(二) 糖尿病:
针涌泉、下三皇(针向内斜刺)口渴加通肾。
(三) 风疹:
1、天皇至人皇线上及门金点刺放血,再针驷马、九里。
2、 耳背点刺放血特效,再针驷马、九里。
(四) 失眠:
下三皇配镇静效果极佳。
(五) 发高热:
1、 针大白退热效果极佳。
2、 背部五岭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六) 酒醉:
刺耳环出血。配针素髎效更佳。
(七) 解晕针:
手解穴透下白,一针即解。
(八)感冒:
1、 五岭穴点刺放血热度即退
2、 鼻塞取侧三里一针即通。
(九) 睡中磨牙:
针四花下有特效。
(十) 精神疲劳:
1、 针叉三可消除疲劳。
2、提神醒脑:七华穴(手背食、中、无名、小四指的第一、二节横纹的两尽头{其中小指内侧横纹头的名少白穴})
(十一)青春痘:
针四马、耳背放血特效。
(十二)冻 疮:制污穴:(大拇指背侧第一节中线上四分法取穴)
(十三)痔 疮:1、其门、其角、其正:(前臂桡侧上二寸、四寸、六寸处,手阳明大肠经)
2、火灵 (委中直下3寸)火府穴:(承扶下3寸)火梁(承扶下7寸)火昌(承扶下10寸,委中上4寸)
3、腰灵三穴:(掌面。腕横纹直上4.5寸并排三穴)
(十四)骨 刺: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2.5寸)
(十五)重失眠:心灵三穴(掌面,腕横纹上两筋间,分别为1.5、2.5、3.5寸)
配正会穴(即百会穴) 镇静穴(即印堂穴) 五花穴 神肩
(十六)头晕、失眠、神经衰弱:正会 前会 后会 镇静
(十七)骨 刺:1、正筋(足后跟正中距足底3.5寸是穴)
正宗(足后跟正中距正筋上2寸是穴)
正士(足后跟正中筋距正筋上4寸是穴)
2、腕顺三穴
(十八)青春痘、粉刺:
1、外三关(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四分法取三穴)
驷马三穴(膝膑骨外上缘直上分别7.5、9.5、11.5寸)同时取6穴
(十九)失音一:(膝盖内侧之中央)失音二(失音一穴下2寸)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治療坐骨神經常用董氏奇穴
1、腕順穴、三叉三穴、中白穴、外白穴、三河穴等區域
2、明黃穴、其黃穴、天黃穴道(上三黃穴)
3、靈骨穴、大白穴
4、大腿後側(委中上下左右區段,整條後側)青筋點刺放血
5、耳針,由臀穴扎向坐骨神經穴
6、八關三穴、八關四穴
7、上曲穴、下曲穴、肩中穴
8、正筋穴、正宗穴、正士穴
9、針玉火穴、中白穴,配合腕順穴
10、三河穴
11、木魁穴、木科穴
12、骨關穴、木關穴
13、人士穴
谈谈三种特效的实用针法
作者/杨维杰
针刺手法,补泻为极重要部份,此为大多数医师所公认,但是也有一些医师在治病时不用补泻手法,而用一些独特的针法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值得探讨及研究的课题。
在此,笔者拟就个人最常应用的几种特殊针法,提出来与各位同道谈谈,期能抛砖引玉,对针灸之学术及临床能有所帮助。
这是我已应用四十年的针法,临床数十万人次,曾写于1975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其内容有董老师常用之「动气」、「倒马」及我个人创用的「牵引针法」。
o 动气针法
关于动气针法,笔者早年曾拜晤过不少针灸医师,不曾见他人使用。此一针法甚为当时针灸名医董景昌博士常用及善用,董师之董氏奇穴施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等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
由于不拘泥于补泻,董师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刊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1988年《北方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师则更久矣。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吕景山著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
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著效。
例如个人用束骨治后头痛,用公孙治前头痛,用陷骨治太阳穴偏头痛,用中渚治腰痛,支沟治腿痛,取穴均只一穴,立即止痛,动气针法的功用是居最大原因的。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决定针刺穴道。
(2)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起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积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
(4)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即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
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值得推广应用。
究其作用原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穴皆可治疗十数种病或更多,《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若针后不活动患处,则作用可能向各处放散而不能集中。
古人很强调治神,在活动患处时,个人神志专注集中于患处,所谓「动引其气」,穴位之治疗作用向患处集中,当然效果甚佳。
o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下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此种针法尤其适合久病久痛。
此种针刺方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的。
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一条经脉上连用数穴,即相连腧穴的排刺,一则可较正确掌握穴位,所谓「宁失其穴,莫失其经」;二则使局部治疗范围扩大,而且接连的刺激反应较强,而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效果自然不错。
倒马针两针或三针并列,实亦寓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针并列,则也还有上针治上、中针治中、下针治下的意义。二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师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
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脾肾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论,中间一针为中焦,则其上针为上焦,下针为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变时,三针不可缺一。
董师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列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呼应的结果。
全身有很多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内庭、陷骨合用对肠胃病有很大效用;针内关、间使治心脏病有特效;支沟、外关治胁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手三里、曲池治头晕、鼻炎、肩臂痛、腰膝痛;其它如合谷、三间倒马针,复溜、太溪倒马,申脉、金门之倒马……等不胜枚举,可以推广使用。
o 牵引针法
在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牵引针法」。这种针法对于痛痒麻症,疗效尤佳。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作用,取对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与同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仍然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于「通则不痛」,立即可以抑止疼痛而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健侧远程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4)令病人痛点稍微活动或按摩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病人,当在两端穴位施针时,未用手法即已止痛,这就是两穴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穴位也有牵引的作用)
(5)收效后按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时,中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以催气。
这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良好。
例如左肘痛,可在右侧风市刺一针,再在左侧合谷刺一针,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丰隆取穴,再针右侧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盖痛,可取右侧内关,再取左侧太冲,可立止膝痛。
一般而言,牵引之疏导穴,以取患侧该经之荥俞穴为主,所谓「荥俞治外经」。尤其是痛症,则多以「俞」穴为主,所谓「俞主体重节痛」。
例如肩痛除在对侧远处施针治疗外,如属阳明部位,则以同侧三间取穴牵引;如属侧肩痛(少阳部位),则在中渚牵引;如后肩痛(太阳部位),则在后溪牵引。其它各种疼痛,均可以此类推。
总之,以患者肢端俞穴为牵引穴,健侧远程为治疗穴,以上都是很好的实例,也正符合了内径「上有病而下取之(远取以疏导),左有病而右取之(对取以平衡)」的理论。
如果双侧同病,例如双膝痛,可针双内关,再针双太冲,捻左侧内关穴针,活动右膝,捻右侧内关针,活动左膝,其作用仍然是对侧交互影响的。
有时牵引针也不必绝对针在肢端远处,例如脸面部的病都可用迎香作牵引,因迎香为大肠经之终点,胃经之起点,大肠经及胃经循行整个脸面,脸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为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极为有效。这种例子不多,可以说是牵引针法的一种变化。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实寓有「交济」之意,善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远程,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牵引针法,也可以与倒马针法合用,效果亦佳,例如左侧坐骨神经痛,可针右侧奇穴大白、灵骨,再针左侧申脉一针。灵骨、大白相互构成倒马,但它们与申脉却形成牵引。
o 小结
特殊针法类别很多,绝不仅有本文所述的三种,但这几种针法是个人经验所常用的有效的几种特殊针法。
这些针法不但收效快,更大的优点是可以用于一些虚实难断,或虚实夹杂的病症,尤其对于一些不知补泻的针灸医生,更是方便,所以特此介绍出来,以供大家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