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铭抑郁症医学课学习笔记
抑郁症究竟是一种什么病?
抑郁症:
抑郁症当然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需要被严肃的对待、诊断和治疗。
抑郁症这种病确实和很多常见疾病不一样。它的特性让它很容易被污名化,被很多人理解成矫情、心灵脆弱、性格缺陷。
面对这种局面,医生们在持续努力,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和诊断这种疾病。DSM-5标准,就提供了一套能够帮助世界各国的医生们诊断抑郁症的规范方法。不过,这套方法虽然意义重大,也确实方便好用,但是主观色彩太强,准确度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出现持续的抑郁情绪,或者丧失兴趣和快感,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了2周;同时他/她还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消瘦、失眠、疲劳、注意力衰退、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企图自杀等症状,就可以在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症。
抑郁情绪对人类有什么用
虽然我们直觉上觉得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好,需要被克服,最好永远消失,但其实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守护者的作用。
负面情绪能协调脑部不同区域,快速应对危险,也能避免我们陷入务必要的争斗和冒险中,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
而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大脑中,都被事先安装了包括抑郁情绪在内的好多个负面情绪功能模块,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
正如《被忽视的孩子》列举了一些情绪的作用共我们参考。
为什么抑郁症会越来越多?
负面情绪也有它固有的问题,比如遗传变异可能会干扰他们的正常开关,或者现代社会中情绪工具难以处理需要理性分析的复杂信息,因此古老的情绪工具和现代生活发生错配,越来越多抑郁症出现。
因为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生存,首先就需要克服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做决定的情绪,还有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要求我们在不同的问题之间切换自如,这也违背我们情绪本能,导致容易出错
想要从根本上对抗抑郁症,可能有两个方案,一是用现代化的科技工具解决现代化带来的抑郁症问题,另一个是学会让理性和情绪共处
抑郁症的五种治疗思路及背后的理论支持:
心理学:心理治疗
神经生物学:基于血清素模型的一代药物,基于谷氨酸模型的二代药物,大脑刺激
进化生物学:正念冥想
心理学层次上治疗
在心理学的层次上,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以分别在两种框架下进行解释——
(1)第一种框架下,抑郁症可以看成是认知模式的改变。当遭受难以预测、难以逃避的打击时,就可能引发习得性无助,从而产生消极的认知模式,最终诱发抑郁症(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对事情失去了控制能力的时候,认知模式就可能会向抑郁症的方向转变。)
对应的是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话,帮助患者找到存在认知模式的问题,然后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并循序渐进地改变行为
(2)第二种框架下,抑郁症可以看成是社会关系的改变。当习惯的生活方式发生剧变,或者遭遇虐待、霸凌、陌生环境等挑战,就可能导致社会关系扭曲,诱发抑郁症。
对应的是人际关系疗法着重挖掘患者可能存在的关系障碍,鼓励患者改变这些关系,或者改变对这些关系的认知
两种解释不仅都能自圆其说,还发展出了行之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案。都可以改善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但同时也有适用的范围小和成本昂贵的问题,未来基于AI和VR技术的心理治疗,也许能真正让心理治疗标准化规模化,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神经生物学层次上
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抑郁症的大脑有什么变化。为了在神经科学框架内解释抑郁症,科学家们先后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策略,试图在大脑结构、神经信号、神经环路的层面理解抑郁症。
第一个策略,是检查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结构性改变。沿着这条思路,神经科学家发现了抑郁症患者大脑的一些结构性改变,并找到了刺激大脑这个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这样的分析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并没有太大用处,因为这样的分析实在是太粗糙了。
第二个策略,是从神经化学信号的层面理解抑郁症。大脑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器。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然后输出信息,这个研究策略,其实就是要搞清楚,在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里,负责传递信息的什么化学物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沿着这条思路,神经科学家意外收获了血清素模型(血清素这种化学物质如果太少,人就会得抑郁症,如果提高了也许就可以治疗抑郁症)和谷氨酸模型(NMDA受体的过度激活、谷氨酸信号活动的变化,可能就是抑郁症的原因),并催生了两大类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可是这些模型太粗糙。血清素和谷氨酸这样的化学物质,在人类大脑中分布的极其广泛,几乎和所有大脑区域都有联系。
血清素模型帮助我们开发了百忧解在内的大量抗抑郁药。但这类药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作用难以预测(挑人),药物起效非常缓慢(需要坚持吃上三个月才知道是否有效),可能是负反馈循环或者要新生神经细胞需要一段时间,或者是血清素模型有非常复杂的作用机制我们不知道。
谷氨酸模型来自“k粉”氯胺酮的研究,但氯胺酮在抗抑郁领域中大规模应用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障碍:
副作用方面,毕竟会严重影响人脑功能
监管法规上,从公共安全角度出发必须考虑被作为毒品滥用得可能
商业上无利可图
所有今后几年一定会有和氯胺酮结构不同但功能类似,同时副作用更小的抗抑郁药进入市场
第三个策略,把大脑结构和神经信号结合起来,从神经环路的视角彻底理解抑郁症。
方法一:从已知的大脑结构出发,去寻找对应的神经信号。科学家们从一个和抑郁症相关的大脑结构——比如外侧缰核——出发,再把特定的神经信号——也就是谷氨酸——对应上去,最终成功找到了一条影响抑郁状态的神经环路。
方法二:从已知的神经信号出发,去寻找对应的大脑结构。科学家们是从一个和抑郁症相关的神经信号——比如血清素——出发,然后再把特定的大脑结构信息——也就是中缝背核和海马区域——对应上去,最终成功找到了一条能够影响抗抑郁药作用的神经环路。
针对抑郁症的神经环路研究,其实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帮助人们,根据这些精细的环路信息,开发出更好的抑郁症治疗方案。
前面介绍的心理治疗,基于血清素模型的一代药物,基于谷氨酸模型的二代药物,基本能解决90%的患者,剩下10%可以使用刺激大脑。也就是直接用电流、磁场刺激大脑,强行改变大脑的工作模式(相当于重启电脑),大脑刺激,可以是是抗抑郁的最后防线。
进化生物学层次上
正念冥想:进化留给人的武器
抑郁症的产生可以看成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先后学会的两种生存能力(情绪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错配。用理性对抗情绪,除了前面介绍的四种方法,最后就是正念冥想。简单用ABC来概括:
A,aware,觉察,更好地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
B,being with,全然接受,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而不是它做简单粗暴的判断或者试图强行改变它
C,choice,选择,就是在这种心平气和的觉察和接受的状态下,动用机智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状态
正念冥想可能会通过身体和大脑两个截然不同的路径发挥作用:
通过身体——有意识地放松身体放慢呼吸,带来一系列身体反应,可能向大脑释放一些反馈信号,通过激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
通过大脑——有意识地调用内测前额叶皮层,让他作为观察者去审视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甚至是我们大脑其他部分的过程
展望
诊断不精确。未来有没有可能发明一种乐观,定量,准确的抑郁症诊断方法呢?希望在于真正的生物大数据分析
治疗成本太昂贵。能否开发出真正可以让每位患者受益的治疗方案呢?也许AI+VR等新技术结合能够取代传统心理治疗或者至少是辅助传统心理学治疗
情绪的终身管理不够。能否开发出系统的情绪认知和管理工具,送进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