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金华的记忆|金华这家百年老店,它的味道多少人还记得?
清和园前身“朱恒升酒菜馆”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在杭州开办。老板是绍兴富商,生有四子。民国期间,朱家四兄弟在杭城的东、南、西、北区域,分别开设一家分店。
北区分店老板,兄弟中排行老四,叫朱明斋。本人不会厨艺,却是美食行家,又精通书画。由此,在他掌管的店中,经常有文人雅士光顾,引来食客盈门,生意越做越红火。
抗日战争爆发,为避战乱,朱家返回家乡绍兴,朱恒升酒菜馆关闭歇业。
正当此时,伙计蒋宪平提议,将酒菜馆迁至金华经营,得到了朱明斋老板的赞许,且将“朱恒升酒菜馆”金字招牌赐予蒋宪平,还将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蒋当妻子,蒋宪平成了朱家的乘龙快婿。
蒋宪平出身绍兴一家破落的官僚家庭,读了 6 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困,14岁时就背井离乡去杭城谋生,在朱恒升酒菜馆当学徒。他勤奋好学,人又聪慧,练就了一身精湛的厨艺。受老板朱明斋的影响,耳濡目染对书画也有喜好和研究,并将书画之美感,运用到美食烹饪中,掌握了杭帮菜的独门厨艺。成人时还具备了餐饮的管理能力,深得老板的宠爱。
朱恒升酒菜馆南迁,对于朱老板来说,嫁了女儿,又守住了家业,可谓两全其美。
1937年,朱恒升酒菜馆在金华默相坊街口开张,上下两层10间,生意鼎盛可见一斑。全盛时期员工达50多人,都来自杭州朱恒升酒菜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朱恒升酒菜馆改名为“清和园”。店名“清和”取自三国魏曹丕《槐赋》其意:天气清明和暖,安和安定和平。以“清和”取名,祈盼国家清和,人民安宁。据说,另一种意思:“清”字有三点水,包含了菜馆的内厨、外堂、账房三处要和谐相处,团结如一,清清楚楚各司其职。“和”表示内部和睦,外部对客人和气。还有一种含义:清而不薄,饮之太和民生乐园。
朱恒升酒菜馆改名“清和园”后,实为老店新开,面貌焕然一新。特别在烹饪菜肴上下足了功夫,推出风味绝佳的杭帮菜的同时,还将本地的金华菜融入其中,开创了杭帮婺菜的先河。行成独特风味的菜肴来吸引食客。
特色菜品有:笋干老鸭煲、酸辣海参羹、婺江春、金腿蜜莲等。还推出:糖醋排骨、佛手鱼片、爆腰花及清炒虾仁等色香味俱佳的招牌菜。
蒋宪平深信,菜馆要永续经营,经久不衰的本质就是要好吃。菜馆最骄傲的就是客人一吃成主顾,因而要经营好,必须是顾客至上,烧好菜。
如何烹饪出美味佳肴,蒋宪平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饮食中“和”才美,过度则伤身,阴阳需平衡,美味天成。例如,水饺的皮要薄而韧,馅要厚而浓,汤要清而淡。这叫阴阳平衡,主次搭配,以求饮食文化中的清和。
于是,菜馆在烹饪中,始终贯穿平和天成的理念,蒋宪平在内厨亲自把关掌勺,还聘请技艺高超的厨师掌厨,精心制作精品菜肴。
如,清和园厨师将“三杯鸡”改为“浓香鸡”。烹饪时,将鸡肉氽水,放在砂锅竹帘上,锅底放生姜片及葱结,放入绍酒、酱油、慢火炖上 3 小时,开锅时,其浓香叫人倾倒。口味浓香不咸,成为金华的一道名菜。
又如,金华火腿较咸,在烹饪时将火腿作为辅料、调味使用。将火腿切成如同纸一样的薄片,以减少咸度,一盘薄片火腿又成了金华的名菜。当然,要考验厨师的刀功了。另将火腿的汤汁,经过煨、蒸、烧等可烹制如火扣蹄筋、火扣鲜鲍、火丝鱼球等系列清鲜爽口的火腿菜肴,使传统火腿名菜味道更鲜美,受到广大食客的青睐。
食客总是追随名厨而去菜馆品尝菜肴的,清和园有如同蒋宪平等名厨掌勺,生意自然不错,顾客络绎不绝,经常应接不暇,好在蒋宪平还有一抓准的厨艺,配料时,手一抓食材,分量不差毫分。加快了上菜的速度,顾客十分满意。另外,在选料上,一定是新鲜地道的食材。
公私合营及转为国营后,清和园扩大了经营范围,如增添了金华汤包、四喜饺等名点的供应。菜肴品种也大幅度的增加,营业场所几度辗转迁徙。1983年迁回原址解放路口时,营业面积达600余平方米。菜馆内环境优雅、硬件设施齐全,有雅座、包厢、中央空调,同时能容纳 300 位宾客就餐。百年老店,弥漫着现代气息。又请来知名书法家姜冬舒,书写“清和园”招牌字并制成金字匾额,悬挂在正门门楣上,以重振昔日的风采。
在原址开张后,推出了新菜品如肚脏土鸡、石林烹虾、鸳鸯椒鱼头、清和红烧肉、内排香辣蟹、香辣五件,龙缘鱼头等。这些新品种的推出,深受顾客的欢迎,其餐馆的经营仍然在金华的餐饮行业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引领婺菜的完善、完美,在金华的餐饮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曾在金华街头风生水起的清和园,已难觅踪影,百年老店的清和文化已逐渐淡去,书法家所书的“清和园”匾额已经卸下隐身,这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不知能否重见天日?清和园百年历史能否延续?谁来续写?
来源| 《老金华的记忆·老店铺》
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