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WYH?
通常的情况下,都是回答别人的问题。
但你是否也曾想过让别人来回答问题。
或许,你还会对那些问题很多的人表示厌烦,由此心生厌恶,甚至拉进你的黑名单中。
没有问题是好事,但却容易让大脑陷入僵化。
我保证没吓你。
网络媒体的兴起,让“天涯若比邻”得以成为现实。如厕,散步,和家人在一起聊天等,不少人都是拿着手机的。不信,你观察一下。
有人强烈抨击古代的科举制度,看不起那些整天“知乎者也”的腐朽书生。特别是孔乙己、范进等这样的人被提了一次又一次。
但是,放在那个时代,你不去拼命的记诵,一次次地参加科考,你就永无出头之日。即使你有一腔报国热血,即使你满腹经纶,抱歉,都没用。
你看醉卧青楼的柳永(也称柳三变),你看大言“归去来兮”的陶潜(也叫陶渊明),你看他们没有才华吗?不是的。他们也满腹经纶,但给人们的印象就只有那么一点儿。
要我来说,这两人都是极不负责的人。
这两人都有妻儿子女,但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快意潇洒。柳永在词作上很成功,但作为丈夫、父亲呢?他们吃什么?用什么?
陶潜呢?即使不做官也有人请喝酒,但妻儿怎么办呢?难道也有人请喝酒吗?即使有,他们会去吗?能喝吗?
作为一个男人,这是一份怎样的责任,同时这又是一份怎样的信任,才敢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于你。敢问一句:“你做到了吗?”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提这两人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想说明一件事,任何事件,永远不止一面。别只看一个人的潇洒,你更应该问问:
看不见的是什么?
就如现在网络上的热点,如微博、知乎、百度等等,你观察一下前十条,几乎都是“八卦”文。
有什么营养吗?没有!
能启发人的思考吗?不会!
这些不用动脑子的东西,看着简直不要太爽。
但是,然后呢?
歌手张敬轩的《吻得太逼真》歌词里有这样一句,“你说这花花世界不必当真,多么伤人”。不,有些事情可以暧昧,可以含糊其词。但是,有些事情,玩笑不得。
比如思辨能力。
没有人敢蒙着眼过马路,
但许多人闭着眼过一生。
例如,你每天花在看资讯的时间上有多少呢?哪个明星又离婚了,哪部电影有透剧了,哪个又“黑暗生活大揭秘了”,谁谁谁又上富豪排行榜了……
那么请问:看完之后,有什么收获呢?
出轨不出轨,那是人家的私事;
赚多少钱,那是人家用实力赚来的。
关你什么事呢?
你过好自己的日子了吗?
你有钱了吗?
你为啥要仇富呢?
话是粗了点儿,但我想还是有人明白的。
因为不管是哪朝那代,永远都是实力说话。
如果你是看过社会学相关书籍,你会知道里面有个特别有名的词叫——“群体偏见”。
如果你看过相关经济学书籍,你会发现里面有个让人终身受益的词叫——“幸存者效应”。
记住这两点,很多自媒体文章你都能找到其中的论证漏洞,甚至可以说很多是漏洞百出。
最重要的是,你的大脑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常问三个问题:
What,是什么?如何定义的?
Why,为什么?如何发生的?
How,怎么做?对策是什么?
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学会提问》(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这本书,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讲得很透彻,同时也比较全面。
最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思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