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加强睡眠诸要素管理,确保中小学生“睡得足”“睡得好”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教育局 吕建 235025
4月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当前,多地出台了地方版睡眠令,学校也纷纷出招:有的推迟到校时间,有的试点“午休课”,有的在作业上做文章……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旁骛”时间也在增加,随着年级的提升,他们的平均睡眠时长越来越短。这不仅成为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也成为破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难题的一件大事。
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通知》剑指中小学儿童睡眠质量不高“老大难”问题,不啻为“小切口”的硬招、实招。
较高的睡眠质量是若干睡眠要素优化的结果。中小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家庭里的孩子,还是社会的小公民。因此,家校协同,社会配合,综合施治,优化睡眠要素管理,才能确保中小学生“睡得足”“睡得好”。
一是培养良好睡眠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睡眠习惯,是中小学生健康人生的基础。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睡眠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配合,家长尤其要做好示范、监督、教育和引导。家长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电子产品依赖,引导他们回归同伴,积极锻炼,适度休闲,活跃身心,陶冶情操;应加强睡眠前管理,指导和监督孩子对“吃”“玩”“动”等睡前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减少不当饮食、玩耍、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同时,家长要强化作息自律,把早睡早起、不熬夜、夜间不玩电脑手机、深夜不看电视等良好的作息习惯,言传身教“复制”给孩子,使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睡眠习惯,中小学校念好“育”字诀。要在课程、师训、家校协同工作中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中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
二是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保证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睡眠时间分别达到10、9、8小时,必须减轻中小学生不合理课业负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唯升学”教育评价指挥棒下,粗放教育生产方式、“抢跑心态”、社会教育焦虑以及以教谋利者故意贩卖教育焦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并非牺牲教育质量,机械地做减法。地方各级政府要摆脱中高考升学率“影子”指挥棒裹挟,建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评价指挥棒,为区域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导航。要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向懒管懒教、鼓吹抢跑、贩卖焦虑的行为说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硬”化教育第一资源,为中小学生减负提供德、才支撑;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细化教育教学管理,提高育人质量;要加强教学研究,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提质减负”。同时,学校、家长还要加强学生自律教育,防止过度娱乐及“无功利”行为挤占其睡眠时间。
三是保证较好睡眠条件。睡有“安榻”,是高质量睡眠的基本条件。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加强宿舍建设,改善宿舍条件,保证床位供给,杜绝“大通铺”,防止“脏”“乱”“挤”;要加强宿舍管理,教育引导学生按时作息,文明就寝,减少相互干扰。仅提供午餐午休的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建设好午休场所,确保学生午休身心安全;坚决杜绝课桌既当餐桌又当睡床,让学生趴在课桌上将就着午休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应该为完全在家睡眠的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条件,保证孩子睡有“安榻”,尽量减少噪声、强光等对孩子睡眠的影响。
另外,家长、教师还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孩子做好心情管理,对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的烦心事、堵心事及兴奋事等实行睡前“清零”, 让他们充分释放负担,“无心事”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