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记五则

编者按:

这是作者的人生记忆,从一篇篇日记里,仿佛看到了你我的样子,更看到时代的背影和历史的天空。

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记五则

(一)

“四人帮”垮台了,“四·五”天安门事件平反了,蒙难的青年学生和血性志士纷纷走出高墙。我对他们的义举十分佩服,提笔写了一首诗,赞美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巨星失坠国攸关,

无尽哀思泪雨涟。

江山何忍东流去,

群起忠良斥国奸。

铁窗难磨革命志,

长镣更壮英雄胆。

抗淫敢冒杀头罪,

一片赤诚可对天。

写于1978年10月15日。

(二)我的师傅(小小说)

刘东海,是我的师傅。我俩朝夕相处八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中等个儿,紫脸膛,毛刷似的浓眉,络腮胡子,眼神里透着刚毅而智慧。

一次,冶炼厂会战,我们组承担了变电所外线安装任务,我和师傅们在现场坚守了三天三夜,大家睏得东倒西歪的。“嘟——嘟嘟——”哨子响起,我和大家从地板上弹起来,睡眼惺忪地问:有任务啊?班头。刘东海刚从现场指挥部开会回来,传达命令说:“明早六点务必拿下高压线路,确保十二点联动试车。”我看了看手表,已凌晨两点一刻了,外边还下着濛濛细雨,刚想张口,师傅拍一下我的肩头说:“有问题吗?”嘶哑的喉咙蹦出同一声音:“没有!”大家吼着。我一拍胸脯:“放心吧。”说着抓过一条安全带,师傅把安全带夺过去说:“今天任务非同小可,我亲自上。”说着,把自己紧绷绷地“武装”起来,那腿上、臂上和胸部突起肌肉曲线。我跑过去抓住安全带另一端,央求似的说:“师傅——你……”师傅浓眉拧成两个黑疙瘩,瞪着双眼说:“服从命令。”回头向三位老师傅一挥手:“上。”

我的师傅第一个搂住电线杆,双臂一合,两腿一蹬,窜出半米多高,三下两下攀到半空中,我仰着头,为他捏把冷汗。

在昨天,干吸罐吊装时,为了保护我和小李,刘师傅被脱轮的钢絲绳抽伤了右腿,现在还缠着绷带,他叫我保密,这事谁都不知道。

我看着悬在半空中的师傅右裤腿渗出一片殷红,我的眼睛一下子模糊了,泪水、雨水顺着脸颊流进脖梗里,双手拢住嘴巴大声喊着:“师傅,当心……”

东边天色泛白,悬在空中的师傅们娴熟地装横担、挂磁瓶、挂线紧线,足足忙了一个半小时,为变电所室内安装调试赢得宝贵时间。当师傅们回到地面时,腿都站不起来了。我扶着师傅坐在工具箱上,这时大家才发现血水染透了裤腿。“怎么,挂花了?”其他师傅问。我说出了昨天他被钢絲绳抽伤,缠着绷带又上线杆挂线的事。大伙都埋怨我:“你咋不早说呢?走,去诊所!”刘东海师傅平静地说:“没那么邪乎,擦破点皮包扎一下就没事了。大家去洗把脸,精神精神准备迎接联动试车。”嗓音还是那么洪亮,手势还是那么坚定有力。

写于1984年9月19日。

(三)

上课铃响了,日语老师和铃声一起飘进教室,迎接她的是惊讶和嘘声。就她!二十出头的毛妮子,能教日语?大家一脸的不信任。

她,细腰高个,一身淡雅旳套装,脚登高跟皮鞋,走上讲台显得更高了。她习惯地轻甩一下披肩发,谦和地向同学们还了礼,叽里呱啦地说起鸟语,同学们傻楞楞的,真以为碰到了“小鬼子”。

她白晢的瓜子脸上亮着一对明眸,薄薄的嘴角抿着一絲微笑,不知谁悄声说“小鹿纯子”,哇!真像。那动作,那声调,那肤色,有一种“异国”气质。课堂上,她不说一句中国话,为的是训练大家的口语和听力。抽查作业或课堂提问很注重方式方法,既体谅“回炉生”的苦衷,又不降低教学质量。她纤细的左手微屈在胸前,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右手拿着能伸缩的不绣钢教鞭,在黑板上从一个单词移到另一个单词,不厌其烦地领读着。谁若走神了,教鞭在你桌面上轻轻戳点,直到你红着脸把注意力回到课堂上为止。她的耳朵可灵了,五十几张嘴同时发音,她能指出谁的读音不准。她读短文,既流利又有丰富的语感,比日本人还日本。

她知道,在这些“朽木”里雕不出什么精品,但“小鹿”老师还是教得很投入,同学们也清楚自已几斤几两,但学的都挺卖力,我敢说没有一个是为出国当翻译的,只是为了尊重“小鹿”老师的辛勤劳动。

写于1984年9月29日。

(四)

下午,变天了,干冷干冷的寒风打着旋儿在校园里刮着,把同学们堵在教室里,我站在主楼3O4,隔着玻璃向外张望。风打着响笛儿尽情地玩耍,黄沙、草末、纸屑时而被扬上风尖,时而被摔向墙壁,早已惨不忍睹。落叶在疾风的裹胁下拼命地跑着,跑着,发出“沙沙沙”的凄鸣,偶尔找到一个避风的角落,瑟瑟地祈祷……

在狂风的弥漫处,我看到一棵棵一排排小万年青密密实实地筑起一道树墙,它们肩并肩、手挽手倔犟地挺直腰板,没有溃散,没有退却,始终站立在狂风的前沿……看着它们纤细的枝条和厚实翠绿的叶子,我懂得了团结的力量,真想冲出去加入到它们的行列。

写于1984年11月8日。

(五)

……走来了,从长白山下,从西子湖畔,从浩浩戈璧,从莽莽中原。

……走来了,从工地、学校、矿山,从边寨、北国、江南,从祖国四面八方,从有色行业的各条战线。带着实践中成熟和成熟后的再实践,合着飞旋的时代和时代飞旋的节拍……

我们来了,来晚了,晚了十年。

历史的车轮在我们额头上碾过细细的辙痕,生活的磨砺从我们两颊收去了青春的容颜。老了吗?不,我们的心,还是青年、少年、童年。我们背着家庭重负向知识进发,向年龄挑战。看!今天,我们,八四届101班学员,齐刷刷地站在新的起跑线,接受祖国的挑选!

夜灯疲倦了,而不知疲倦的双眼还亮在字里行间;时令己近深冬,而忠于职守的笔还耕耘在艺术田园。晨光里,夜幕下,课堂上,处处是拼搏的身影,处处有求知的渴望。

这里,听不到机器轰鸣声,却能听到现代化建设的呼唤;这里,看不到生产进度的报表,却能看到四化蓝图的恢宏壮观。

在这里,谁说单调的只是教室、饭堂、寝舍三角折线,我们要用生活真实,用青春活力,用知识引航,开拓我们自己的“毓秀园”。在这块土地上,播种绿色的希望,收获金色的纪念,铭记人生的新起点……

写于1984年12月20日。

作者:号子

◆号子:【简心诗苑】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二)——号子八十年代校园诗词九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