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子兴
从邢台出发,走抗大路往西到下寺村灵岩寺右折下道,二三里许,便进入这个隐入大山深处橡树林中的寺沟村。由于信都区有两个“寺沟”,人们就把这里称作“南寺沟”。南寺沟村不大,但历史留存下来的遗迹不少。村子很美,依山建房,临河而居,民风淳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数棵两人合抱的大橡树,当地人叫它“老菜树”。冬季的老菜树,树叶已经掉光,只剩下粗壮的虬枝戳向天空。满身黑色疙瘩、皴裂树皮的老树今天已成了该村风景树。几只喜鹊在树上“喳喳”叫着,仿佛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遥望四周群山,山上密密麻麻都是橡子树。一道道山岭延伸到远方的山巅。以南寺沟为中心,向西、向北,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那山峰和山梁组成了扇面上极好的图案。从南至北依次是“小西寨”、“老娘纂”、“旗杆垴”、“阴凉崖”、“黑腰崖”、“虎头崖”、“盘龙寨”、“马头崖”。群山环抱的南寺沟村人,因大山而富足,因大山而朴实,因大山而豪放。“小西寨”等山峰背后就是浆水盆地。它是浆水盆地东部山峰。只是因为夷仪城西部、南部、北部的山比较高大,东部都是千米以下的小山,所以称夷仪城“三面环山”,人们习惯把正东这一系列小山当成了浆水盆地的东部豁口。而正东的“小西寨”、“老娘纂”、“旗杆垴”、“盘龙寨”等山,就像院子里大门口的旗杆。而旗杆垴背后就是夷仪城军士训练的“大校场”。我们沿山梁徒步到达小西寨山顶。一路走在厚厚的、软绵绵的橡树叶上,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背着挎篓搂叶子的情景。时过境迁,竟然历历在目。而此时,“呼呼”的北风吹动着树梢摇摇晃晃,发出“嗖嗖”的声音。气温不高,但我们已经汗流浃背。到达山顶,忽然看到山后背的浆水盆地。浆水镇区,高楼林立,车流涌动,一派繁华景象。想那古代邢国陪都夷仪城,曾经经历几多风雨,在这里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站在这小西寨上向西看,夷仪城内情况了如指掌;往东看,几十里山川地貌,沟沟壑壑,尽收眼底。这里不愧为夷仪城关键部位的哨所,是将军们布下的又一只“眼”。是几十里敌情的“消息树”。当地人把脚下的山峰叫“小西寨”。“小西寨”顶上是一大片平整的地面,有两处古代建筑遗迹。旁边一块大石头上,刻凿了两个石臼坑。这分明是山寨生活的痕迹。根据眼前位置分析,这里应该就是古代邢国夷仪城军事部署的一部分。“小西寨”紧连着“老娘纂”。“老娘纂”远看就活脱脱一位仪态庄重的老大娘头朝南,脑后头发挽起一个圆形的发髻。天然形成,无需雕饰。这位老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妇人,人们万年瞩目着她的风姿,她默默守护着山下一代代人。“老娘纂”山半腰有一口泉眼,可供几十口人饮用,这就解决了兵寨上将士们的饮水问题。“老娘纂”山顶有三五亩荒地,就近解决了粮食问题。紧挨“老娘纂”的是“旗杆垴”,这是一座小孤峰。“旗杆垴”山下有一条山路,人们把它叫做“梯子岩”。平时上山的道路就从这里走。道路沿山体向上打凿,历经两千年,仍能攀援而上。“旗杆垴”是插旗杆的地方。据说当年这里插着一面硕大的彩旗。这里没有遮挡,四外尽可看到。站在夷仪城看到彩旗飘飘,就说明平安无事。如遇敌情,旗杆第一时间要放倒,以传递军事信息。而山上将士日夜守护在这里,承担着保国安民的职责。其实,说浆水盆地三面环山,是忽略了东部这些略低的小山了,实际上是四面环山。太行山东麓本来是西高东低,这个小西寨、盘龙寨、老娘纂、旗杆垴,山虽不高,却依然挺拔俏丽,楚楚动人,是浆水盆地夷仪城永远的东大门。下得山来,同行的朋友在盘龙寨山顶上拍到了几张碉堡照片,使我很是激动。我决定下一次一定上去看看当年日本鬼子没有完成的那个碉堡,以了解当年在这里发生的沉重的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