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有国保单位合并:(石窟寺及石刻)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石窟寺及石刻
四、石窟寺及石刻(7处)
*******************************************
19.吴官屯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
20.鲁班窑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
21.象庄村石象
东汉 河南省孟津县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
22.花山岩画增补点
战国至东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宁明县、龙州县、扶绥县并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山岩画
23.妙高山摩崖造像
南宋 重庆市大足区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
24.舒成岩摩崖造像
南宋 重庆市大足区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
25.西狭古栈道遗址及题刻
东汉 甘肃省成县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狭颂摩崖石刻,更名为西狭古栈道及摩崖石刻
*****************************************
吴官屯石窟位于北魏时以佛教圣地而著称的云岗沟内,在云岗石窟西北面8公里处。吴官屯石窟的开凿,同云岗石窟是分不开的。在北魏时,武周山与山前的武周川,被尊为佛教的圣地,所以就在此山沟内大兴土木,到处开山凿窟,雕像建寺,绵延三十里。据唐代《广弘明集》中记载,“谷深三十里……石窟中七里极高峻,佛龛相连。余处时有断续,佛像数量孰测其计。“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出,这三十里断续绵延的佛寺窟龛,包括了云岗石窟、吴官屯石窟。
吴官屯石窟开凿于滨河的悬崖峭壁上,其下为武周川(今名十里河),河水自西北向东南。北处有十五个石窟,但规模很小。吴官屯石窟大小有15个,大的有3平米,小的仅可以容身一人。
过去石窟显的高大陡峭,由于109国道几次的大修垫土,现在石窟基本和路齐了。石窟应该是在1。5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现在的武周川已经没有多少水了,河床被大片的楼房取代。当地的善男信女为了保护石窟,在石窟外加了一堵围墙,给起名为地涌石窟。
1938—1944年间,日军占领晋北,以日本人水野清一、长广敏雄为首的京都大学调查队,每年春秋期间工作3—6个月,在侵略战争的烟幕下,非法调查7次之多。1951—1956年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陆续刊行《云冈石窟——公元五世纪中国北部佛教石窟寺院的考古学调查报告》(凡16卷)。作为日本研究我国石窟半世纪的总结,该书对于后世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作为战争侵略期间的非法文物调查,其本身也难免感染文化侵略的属性。
2019年10月7日,吴官屯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
********************************************
20.鲁班窑石窟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西约700米的十里河南岸,是云冈石窟的组成部分。具体开凿年代不详,据造像风格判断,约开凿于北魏云冈中期(公元466~494年),辽代曾有修建。洞窟坐西朝东,南北长约60米,高约4米,分布面积约240平方米,现存洞窟3座。
鲁班窑石窟是云冈石窟的组成部分。据《水经注》记载:“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鲁班窑石窟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地理位置与《水经注》所述极为吻合,因此,被推断为尼寺,是云冈石窟的组成部分,并非独立寺院。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僧尼数量剧增,太和初(477年),仅平城(今大同)僧尼数量就达二千人,寺院一百所。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比丘尼惠定的造像题记、景明四年(503年)比丘尼昙媚造像碑的出现,以及唐代武周川沿岸“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记载,进一步说明鲁班窑石窟为尼寺之说可能性较大。相传在云冈石窟开凿初期,工匠因受鲁班传授雕凿技法,在其西侧开窟造像,四时祭祀,该窟因名鲁班窑。
鲁班窑石窟是继云冈石窟后在云冈峪开凿的又一处北魏石窟寺,其洞窟形制与云冈早期相仿,但规模较小,是云冈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没有云冈石窟那般恢弘壮丽,但洞窟形制及造像特征仍是研究北魏石窟重要的实物资料之一,对研究大同佛教史、石窟史以及北魏云冈地区寺院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7日,鲁班窑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
***********************************************
21.象庄村石象
象庄村石象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是东汉时期的古建筑。在象庄村南头路东,有一片“空地”被围墙圈起,这就是石象所在地。有村民说,这里以前是个水坑,石象就立在坑边,四脚和底座都陷进了泥水中,风吹雨淋,让人心疼不已。后来,为了有效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村里就出资改善了这里的环境,修建了围墙和顶棚,将石象“圈养”起来。
进院细看,一尊巨大的石象头朝东南,站立在一个长方形的深坑里,长3.4米、宽1.05米、高3.2米,用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重30余吨。从远处看,石象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据专家考证,这尊石象应是东汉时期雕刻的,有190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国极为珍贵的石雕艺术瑰宝。
2019年10月,象庄村石象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
*********************************************
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凭祥等县市的沿江地区都分布有崖壁画,共79处,这些崖壁画多集中在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壁上,陆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花山崖壁画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全幅画长135米,高44米,分布在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的花山崖壁上,画有朱红色人物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规模宏大,内容十分丰富。所画人物有双脚“八字”蹲、两手上举和双脚下弯、两臂前撑等姿态。每组画中,常见一高大的人位于人群中央,腰佩刀剑,旁边有铜鼓、狗和马等形象,似是作战会师、庆祝大会或集体娱乐等场面。据专家考证,这些崖壁画绘制于战国早期至东汉之间,是壮族先民通过图腾崇拜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其线条粗扩,造型古朴,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见,不仅在广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2019年10月,花山岩画增补点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被并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山岩画。
******************************************
23.妙高山摩崖造像
妙高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南宋时期的石刻。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石窟开凿于南宋绍兴(1131-1161年)年间,是大足石刻分期断代的标志性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现和丰富了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晚期宗教造像史上(尤其是三教融合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里风景秀美,岩壑拔峭,竹树翠绿,障屏皆娇。
季家镇曙光村。山上有妙高寺,寺内存祖关通禅师石塔一座和已毁冯揖《忠诚堂诗碑》一通。寺外石岩下,有石窟造像2处,一日佛洞,一曰猫猫岩,共有造像12窟。佛洞第二号“三教”窟,释迦佛坐莲台,下雕蟠龙,两旁有迦叶、阿难二夹待,为佛像。左壁坐像,博衣阔袖,足着靴,高合髭须,执奋,二伺者为道像。右壁坐像,圆顶,大袖,戴冕垂流,执济,左右各一侍者,为儒像。这种典型的三教窟,在大足少见,在全国更珍贵。
妙高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前期,是大足石刻中较为典型的"三教合一"造像区.造像题材为大足石刻宋代的典型题材,不仅体现了宋代佛教信仰的精神特质,也反映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2019年10月,妙高山摩崖造像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
*******************************************
24.舒成岩摩崖造像
舒成岩摩崖造像,是大足地区珍存道教石刻。以第三号窟紫微大帝窟为例,凿造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有紫微大帝,面西端坐双头龙靠椅上,坐身高1.30米,肩宽0.40米。在主像的左右二侧,各立一-神将,身高1.45米,均头戴束发金冠,冠侧有绳系于颈,身着铠甲,横目怒目。
大足舒成岩在中敖镇场东,共5龛,刻于一大石包上,是安岳大足地区一处比较纯粹的道教石刻造像,没有参合佛教和儒家题材。据说原来沿石包搭建过半个檐保护石窟,又名半边庙。在川渝,半边庙往往指一面石包和一扇屋檐的组合,常伴有摩崖造像。
此为玉皇龛,中间坐玉皇大帝,身着双袖大袍,手持笏于胸前,头戴冕官,左右有两宫女举芭蕉扇,扇面上分别写日月二字。
左侧有碑文云:“玉皇兴崇,大帝将以,祈恩乞福,保寿终年,族聚荣昌,早胜善果。今已周备,龛洞俨然,刻石铭碑,以贻后世。云尔时以海元癸亥绍兴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具工,至二十六日了毕。次以天元启运初春上元,正值王谅丁卯本命之日,就龛修醮表庆。王举修撰,朱业奉命书,伏忠靖镌龛。”可知此龛由安岳伏氏所镌凿,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完工(1143年)。
1996年,舒成岩摩崖造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
**********************************************
25.西狭古栈道遗址及题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
《西狭颂》是在东汉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隶书成熟时期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金石铭刻和墨迹两大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汉代隶书刻石风格多样,有碑碣,有墓志,有摩崖,有石经,或端庄,或秀丽,或奇肆,或古拙,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狭颂》是“三颂”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损。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隶之间”。但是它用笔本身的撇、点、捺和横画蚕头燕尾等特色,仍然是隶书笔法。它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西峡颂摩崖石刻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西狭古栈道遗址及题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狭颂摩崖石刻,更名为西狭古栈道及摩崖石刻。
*************************************
-
(2021-02-10 20:54:00)
-
(2021-02-10 19:18:36)
-
(2021-02-09 12:01:55)
-
(2021-02-08 17:09:51)
-
(2021-02-07 20:23:32)
-
(2021-02-06 14:32:07)
-
(2021-02-05 19:49:09)
-
(2021-02-04 19:34:01)
-
(2021-02-03 18:22:03)
-
(2021-02-01 23: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