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万名患者大转移,郑州各大医院的应急预案样板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撰文 | 田为 凌骏
摄影 | 凌骏
涉及多家医院,上万名患者,出动了直升机、救护车、大巴甚至网约车,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郑州各医院在短短一天内,就分别完成了这些患者的转运和安置。
这是一次极端灾害天气对人类应变能力的考验,郑州交出了几近满分的考卷。
通过回访这些医院,“医学界”希望能记录下这个超万名患者紧急大转运模板。
不停抢险不停放弃
情况不断超出预想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副院长高传玉坦言,面对积水,他曾多次抱有幻想。
据其回忆,20日傍晚6点左右,他刚准备吃晚饭,就接到门诊楼1楼天花板漏水的电话。随后,报警点的保安报告说院内积水太深,已灌向地下车库。
“当时是下班时间,但管后勤、管人事、管信息的,一共四、五位副院长还没走。我们就凑在一起紧急开了个小会,决定各自带人把地下车库等4个地下出入口堵住。”他说,“当时觉得,出入口能顺利封住的话,应该就没问题了。”
但水势之大完全推翻了预判。沙袋刚垒好,积水就冒了出来。过了一会,沙袋不够用了,他们立刻联系厂家,让其补充一批沙袋过来。对方答应了,但5分钟后打来电话致歉,说积水太深运不过来。
紧急之中,不知是谁提议,可以把黄色医用塑料袋、不用的床单等当作容器,装土进去,自制沙袋。“这个工作持续了4、5个小时,地下出入口终于都堵住了,但这时候已经堵不住了,水从各个缝隙里像喷泉一样往外喷。”高传玉说。
水堵不住了。但负一层放置了医院的配电系统、弱电系统、信息化协调系统,还有很多物资和设备。几位领导决定,接下来的首要任务是保设备。
晚上八、九点左右,还在医院的人几乎都被叫来帮忙,一边用沙袋(自制沙袋)堵住配电室的门,一边用水泵抽里面的积水,一边转移物资、设备。“我们努力了一个半小时,之后放弃了,没用的,水太大了。”高传玉说。
夜里11点左右,负责后勤的副院长建议主动拉下电闸,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同时减少配电站的损失,“而且当时的情况就算我们自己不断电,不久电也会自己断掉”。
负责临床的副院长坚决反对,“停电了需要机器的患者怎么办?”
据高传玉回忆,当时的场面一度很激烈,大家各自专业不同,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但说服不了对方。形势严峻,领导们商讨后决定,立刻带人进行排查,搞清楚医院当时有多少患者正在手术、即将手术,多少患者需要机械循环辅助支持或呼吸支持,有没有人工替代的可能。
接下来的1小时左右时间,正在进行的手术加速完成,还没上的手术统统取消。排查出的结果表明,医院有3台发电机可供给重症病房,还有一些UPS蓄电池可用。
有人在积水中发现了活鱼。“当时我就觉得坏了,说明医院旁边的贾鲁河水已经严重溢出,鱼都游到这里了,”阜外医院一名参与抢险的职工说,“我们赶紧把这个情况报告给院领导,现在形势可能已经不可控了。”
领导们达成了一致,决定主动断电。21日0点左右,医院所有员工接到了停电通知。凌晨3点左右,阜外医院停电了,也失去了信号。黑暗中,积水仍在上涨。
凌晨4点左右,高传玉去了趟实验室查看情况,此时院内的积水已经到达他的胸口处,“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蹚水时能感受到水在下面奔涌、翻腾,力量很大”。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马凌燕记得,她早上醒来时透过窗户看到,积水即将没过大门口那块刻着医院名称的碑顶。
但人们还是抱有幻想。高传玉说,他们还期待在21日的白天里,水能慢慢下去,医院能重新开电闸供电,一切恢复正常,“现在想想人的想法还是很容易理想化”。
21日中午12点左右,UPS蓄电池即将耗尽,发电机只剩1台在勉强支撑,但仅CCU里就有7个患者带着IABP,2个人在用ECMO,而一台IABP就需要400W功率。哪怕只供重症病房里的主要设备,情况也不容乐观。
危重患者需要尽快转移!
心脏重症、自闭症、新生儿
“特殊”患者如何转移?
据“医学界”不完全统计,此次郑州暴雨中,由于地势低、停电、积水过深等原因,至少有12683名患者经历了转运,涉及至少8家三甲医院。
转运的决定由院方下达,患者及其家属是被通知者。有内部人士告诉“医学界”,由于断电后没了信号,或者因病情发愁,并未注意水势,有些患者及家属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这导致场面一度十分混乱:有人想要尽快转去安全的地方,执着于谁先转谁后转的顺序;有人就是不愿意转,期望医院再过一会就能恢复正常,护士在一旁苦口婆心地劝;还有起哄的,一脸茫然的,“什么声音都有”。
为了尽量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安,“您放心,患者转到哪里我们都会跟着去”,是医护们最常用的一句话,他们也的确做到了——为了方便交接患者的情况,在转运途中,医院普遍设置了一车一医一护的陪同策略。
另一边,接收医院也派了相应人员在接应点等候,等转运患者及陪同医护一到,他们就带领对方去往相应的安置病区。由于具体情况不同,不同医院的转运方案也不同,但总体来说,危急重症先行是默认原则。
通过在顶楼四处探寻而捕捉到的微弱信号,阜外医院联系上了河南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请求对方为需要机械循环辅助的心脏重症患者提供提供航空紧急救援。21日下午2点左右,一架降落在阜外医院5楼停机坪上的直升飞机准备起飞,第一批针对5位危重患者的转运开始。
据马凌燕介绍,第一个转运的患者一直处于镇静状态,且病情危重,同时需要ECMO、IABP和呼吸机。运送患者时,一个人走在最前方指引方向,4个人抬着拆卸后的约90斤重的IABP紧跟其后,“怕省医的IABP短时间内调配不过来,所以把机器带上了”。
处在最中间的是一个队伍:患者躺在一人宽的担架上,两腿之间放着ECMO,由工作人员抬着,旁边跟着一个扛氧气瓶的人;在患者左侧小腿的位置,有医护不间断地进行IABP的人工替代;在患者右侧,还有医护不断捏动简易呼吸器为其供氧……约10人为一个人保驾护航。
停电后的楼梯间很黑,马凌燕走在最末,用手机手电筒为前面的人照路。CCU的郭素萍主任医师和她一起,通过转运监护仪一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防突发意外。下午6点左右,直升飞机最后一次飞走,这次转运共耗时约4小时。
转运患者最多的,是被称为“宇宙第一医院”的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该院河医院区的11350名患者,大多被转去本院的郑东院区、惠济院区,还有一些转到了河南省儿童医院、河南省中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市人民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接收了来自郑大一附院的81位新生儿。该院早产儿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李明超告诉“医学界”,21日凌晨3点多,他们接到通知,会有首批5名重症新生儿转来。
“当时情况特别紧急,这几个孩子都需要呼吸机,郑大一附院停电一夜了,医护靠人工气囊坚持了很久,我们实在来不及筹备转运暖箱,只能带着转运呼吸机,用厚一点的被子包着新生儿,由护士抱着,通过120急救车运过来。”他说。
在新生儿的转运过程中,有一个特殊且重要的细节,即确保标注了患儿基本信息的腕带不能遗失,“因为婴儿不容易从外貌上辨别,容易弄混、造成重大事故”。
“见不到家长,腕带是不能去的。”据李明超介绍,谨慎起见,新生儿到达河南省儿童医院后,该院还会再给其戴一个腕带。“直到联系上家长,家长确认之后,我们才会把郑大一附院的旧腕带去掉。”
郑州大学康复医院(以下简称康复医院)的情况也比较特殊。其为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五附院)的院中院,由小儿神经康复病区、儿童重症康复病区和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以下简称自闭症中心)组成。
前2个病区位于郑大五附院1号病房楼的13层至15层,自闭症中心则拥有单独的小院和2层小楼,位于郑大五附院的东南角,距离1号病房楼约500米处。
20日下午4、5点左右,小院的1楼完全被水堵死,110名患病儿童被困,其中80%患有自闭症,剩下的20%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雨势不见任何减缓趋势,天色肉眼可见地逐渐变暗,郑大五附院领导决定将小院里所有住院儿童及家属转移至郑大五附院1号病房楼。
自闭症中心主任、郑大五附院儿童康复医学部主任李恩耀告诉“医学界”,考虑到自闭症的特殊性,转运之前,医师、治疗师们对患儿进行了充分的心理辅导,孩子们才能较好地配合。
郑大五附院及康复医院的医护、后勤人员、党员,和院领导,组成了100多人的救援队伍,通过背、抱、搂、抬等各种方式,一对一转运患病儿童。遇到积水深的地方,救援人员手拉手站成一排形成“人墙”,供大家扶靠。
有几个孩子对陌生人的触碰反应激烈,他们就找了箱子,让孩子坐进去,由救援人员托着,在水里漂着移动。
床位和信息系统
是转运后管理的两大关键
事实上,转运患者绝非易事。它考验两个医院(院区)之间的相互配合,大至调配人员、腾出床位,小至一架紧急航空救援直升机需要备多少油,其中包含了诸多细节。
“医学界”观察到,此次患者大转运涉及的转出医院和接收医院之间,大多具有院中院、主院区和分院区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为转运提供了便利。
比如,以治疗心血管疾病为特色的阜外医院是家专科医院,其同时挂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但其核心科室由2017年省医心血管内、外科整体搬迁进驻而成,另外一些科室也是由省医外派。
这样的关系使省医在接收阜外医院的患者时,一部分体量小科室的患者可以直接“科对科”进行安置,如神经内科、肾内科。省医的另一个院中院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腾出了4层病房,供体量较大的心血管外科患者安置。
考虑到省医全科医学科的科主任是心内科主任医师,省医便通过加床的方式,把全科医学科的患者活动空间及楼上2层划给阜外医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由阜外医院的医生进行管理。
看似轻易简单的安置计划,花费了省医医务部相关工作人员5个小时。21日晚上11点接到接收阜外医院全部1183名患者的通知后,他们开始了紧急会议,商讨如何腾出相应数量的床位,不同科室的患者该怎样安排,直到22日凌晨4点。
“总体来说,相当于患者只是换了个地方,负责他的医护人员全是原班人马,”省医医务部副主任程剑告诉“医学界”,“而这些医护中,'老人’都是从我们这过去的,系统里还有他们以前的个人账号,重新开通即可,通过设置后,'新人’的个人账号也开通了。”
之后,阜外医院的医生即可在省医的信息系统里正常开药、下医嘱,甚至申请使用手术室。但由于阜外医院和省医的信息系统并不相通,患者此前的病历信息、用药情况等,只能依靠患者及负责医生的回忆。
信息系统不互通是医院之间普遍存在的现象。据其他媒体的报道,郑大一附院的情况稍好一点,但河医院区也只有抽血单和验尿单可同步至郑东院区和惠济院区,病理结果、CT结果等只能等到河医院区恢复就诊后前去提取。
郑大一附院的医生不会久留,加上两个医院信息系统不互通,转去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患儿相当于直接转院。据该院疾病诊疗中心学科主任康文清介绍,患儿入科后,就要安排对其进行床旁重症超声扫查,明确心肺功能、颅内情况,并进行血常规、血糖等常规检查。
同时,他们要和郑大一附院的管床医生进行信息核对和信息交接,了解患儿的病史、禁忌症,及是否还需要哪些补充检查等,尽可能完善转运患儿的资料。“费用上,领导层签字保证不耽误治疗,等后续家长到了之后再补交,但这时候钱的问题一律先不考虑。”
据了解,为了能让转运来的患者得到安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医院几乎都采取了在病房里加床、在走廊里加床、劝说原轻症患者出院等方法。
“医院原则上要求轻症患者先出院,症状较轻的患者为症状较重的患者挪出正规床位,因为病房里的正规床位才有吸氧装置等,”程剑说,“是否能够出院由医生评估,比如这个患者本来在内分泌科室住院调血糖,其理想数值在6-7,现在已经降到了7-8。这个血糖值在短期内肯定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医生就会建议他先出院,把床位腾出来。”
“好在的确是特殊情况,大家都能够相互理解。”他补充说。
为了尽快回归正常,各受灾医院职工均在加班加点进行抢险工作。自闭症中心的积水在21日逐渐退去,从那天起,每天晚上6点至10点和工作间隙时,医护和后勤人员纷纷回到小院,进行物品归置、整理,用铁锹、推土机清理淤泥,清洗地面。
110名患儿以病床插空、走廊加床的方式被安置在郑大五附院1号病房楼不同科室的病房里,“只要走廊能加床就加上,首要是让患儿及家属安置下来”。
同时,考虑到家长情绪需要安抚,及中断自闭症康复治疗会影响康复疗程的效果,治疗在13-15层的康复病区治疗室插空继续,但儿童康复医学部的负责人们还是有点忧心。
“自闭症孩子对外界的反应比较敏感,他们需要的是安静的住院环境,”儿童康复医学部副主任赵鹏举告诉“医学界”,“在走廊里加床是实在没办法了,五附院空不出那么多床位,所以我们想早点把小院打扫好,早点通过医院相关部门的评估,孩子们就能早点回到小院。”
二三十公里外的阜外医院公布了8月2日复工复医的消息。其官方微信视频号上发布的视频显示,职工们站成一排,以接力的方式往外清理负一层的垃圾。4个姑娘推着刮水拖把肩并肩小跑,整齐的步伐保证一趟能尽可能多地推走地上的污水。
视频的末尾处,该院护理部主任杨巧芳说:“大家都很努力,都想来上班,都想回来去看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