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别被骗了」:《学会提问》

发布时间:2021-01-11
文: 心心台
来源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面对互联网庞杂的信息和不断反转的热点事件,你是否感到迷茫,不知道到底该相信哪些,不该相信哪些?

在需要自主决断的时刻,你是否感到力不从心,反复在别人提供的信息中拉扯?

面对景区小商贩的花言巧语,你是否很容易就被说动了心,购买他们口中“错过这村没有这店”的商品?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为这些问题困扰,急切想要练就客观评价各种信息的本领,不轻易被别人带节奏,那你绝对需要这一件秘密武器,一件应对混沌世界的秘密武器——

它就是批判性思维

人人都在倡导批判性思维,你大概也听过上百次的批判性思维的好处。但是,你真的清楚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吗?

批判性思维是“淘金术”

从字面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对观点进行认真辨别的能力,是一种淘金式思维:新的观点得经过筛选才能被认定为“金子”,原来持有的观念如果不再被认定为“金子”也会被筛出去。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是在淘金,那么淘金的筛子是什么呢?

那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

批判性思维强的人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对输入的观点进行检验与筛选,最终留下那些令人满意的观点。

提出的问题就像是淘金的筛子,问题越好越细,筛出的金子越纯,留下的观点越能够站得住脚。

所以想要训练批判性思维,首先得学会提问,对那些想要驯服你的观点进行提问。

我应该怎样提问呢?

面对一场讲座、一篇文章或者朋友的劝说时,先不要着急接受或否定,停下来,提几个问题,再决定是否接受。

他在说什么?

如果一个人想要说服你,那他必然有想让你接受的观点,即结论

先问一问自己“他在说什么?”或者“他想让我相信什么?”,找到对方的结论,才能对它进行批判性思考。

很多人不带着这个问题去听讲座或读书,讲座结束、书读完了,只留下“听了很多也看了很多但什么也没记住”的困惑,更别说针对观点进行思考了。

他为什么这样说?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理性,其主要标志就是看他的各种信念是否都有适当的理由来支持。

问一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找到理由。

如果你要求对方说出原因、拿出证据时,对方表现出愤怒,或者用提高的音量向你表明“就是这样的!你得相信我!”,那么你就要在心里给结论画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他这样说有道理吗?

只有你在找到支撑结论的各种理由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接下来你要问的问题是“他这样说有道理吗?”,即“根据所提供的理由,这个结论可不可以接受?”,以此来帮你探查论证的有效性。

判断论述是否有效的几个问题

在他人说服你之前,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可以有效帮助你识别出那些无效的论述:

论证中有没有出现谬误?

谬误是论证中的小花招,它们绕过逻辑、裹上欺骗的外衣迷惑你。

论证中的谬误不计其数,其中很多谬误因为极其常见而有了正式名称,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谬误及对应的例子:

人身攻击型谬误: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桑迪:“我认为参加女生联谊会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朱莉:“你当然那样说了,反正什么联谊会也不收你。”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因为某个方案有遗留问题未能解决,就认为不该采用这种解决方案。

“广电总局不应该禁止在电视上播放酒类广告,因为这个办法无法完全消除人们的酒类消费。如果人们想喝酒,总会找到办法来满足自己。”

诉诸公众谬误: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试图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大部分人喜欢的事就是可取的。

“我认为没有必要上学,因为我的大部分同学都这样认为。”

循环论证谬误:理由成立的前提是结论成立,或者把自己的结论换一种表述方式作为理由。

“阅读教科书比阅读电子文本在学习效果上要好得多,因为以教材呈现这种形式有利于学习。”

你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关于谬误的长长的清单,了解最常见的一些谬误可以让你更加敏感;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在自己的演讲或文章中使用这些小花招。

证据的效力如何?

作者如果想让我们相信诸如“练习瑜伽降低了罹患癌症的风险”,“打游戏促进了手眼协调能力”一类的事实断言,需要拿出证据,它们可能是直觉、个人经历、专家意见,也可能是调查数据、科学研究。

这时,我们要提问的是“这些证据的效力如何?”,也就是“证据有多可信?”。

直觉的最大问题在于它的私密性,别人难以判断它是不是可靠;个人经历则很可能以偏概全,一个人的经历不足以代表一群人,两者都不是很可靠的证据。

专家意见有时可以帮我们节省探索一个棘手问题的时间,但是鉴于太多人在互联网上充当专家,不妨再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专家是否在这个领域有大量的经验和成果?”,“该专家是否拥有第一手资料?”,“该专家是否有可能受到某项经费的资助而存在偏见?”。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的比较理想,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来源,但是我们也应当谨慎对待科学研究的结果。科学研究的质量也有高有低,其结果可能被后面的研究推翻,其结果解读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无误。

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小男孩想知道太阳为什么每天都会下山,他发现自己家的保姆会在太阳下山前离开,所以他推测是保姆离开带走了太阳。

小男孩为太阳的下山寻找到了一个起因,但很明显,我们心中有另一个对“太阳为什么会下山”的解释。

日常生活中某个论证的替代性原因很少会像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表现的那样明显,因此需要你停下来耐心找一找。

“我能不能找到其他方法来解读这个证据?”

“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能会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有没有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

想要劝说你相信某一观点的人往往会有意向你隐藏一些信息,或者他自己也根本没注意到一些关键信息。

如果只关注对方提供的诱人的理由,那很容易就会被说服;但想要全面评价一个观点,你需要补全这些被省略的信息。

“反对的人会提供什么理由?”

“不同的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处理这一论题的不同方法?”

“这个行动潜在的长期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谁来解答我的问题?

现在,你已经对观点及其论述提出了一长串的问题了,谁来帮你解答这些问题呢?

首先是你自己。一些问题可以在论述中找到答案,比如结论和理由是什么,它们帮你明晰演讲或书本的主题和观点。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开动脑筋思考,比如作者忽略了什么信息,有没有替代性的原因,解答清楚这些问题可能帮助你判断论证质量的高低。

但有时,你会发现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解答问题,比如“证据的来源是什么?”“数据收集的具体程序是什么?”,你需要这些信息来判断证据的质量,但是对方并没有提供。

在演讲情境下,你可以和演讲者互动,要求对方提供这些信息;但更多时候,你无法获取这些信息,这时需要谨慎地给结论画一个问号

勤于练习很重要

要训练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勤于练习很重要。你可以尝试一下互动式练习:

阅读时,在书的边缘写下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尝试为问题寻找答案;

听演讲时,学着在头脑中快速提问并解答,找不到答案时勇于举手向演讲者提问

在你自己进行观点输出(如写作)时,也多问问自己是否说清楚了理由与结论,是否需拿出了足够有力的证据,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听听别人的反馈。

提问其实是帮助你慢下来,避免过快思考容易陷入的认知陷阱;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次判断一个观点时都要对着一长串问题清单进行发问,提问只是在提醒你有些地方需要注意了。

当经过足够多的练习后,你便可以将这些问题内化于心,快速找出论证中的谬误或模糊信息。

结语

在文章的最后,你可能摩拳擦掌要想运用一下新学会的提问方法:“为什么我要相信你说的这一切呢?”

欢迎你来阅读这本 —— 《学会提问》。

——END——

参考文献
Browne, M. N., & Keeley, S. M. (2007).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Pearson Education.
作者简介:心心台,来自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编辑:小鲸鱼 去冰多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