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达(陕西省)
在老屋最后居住的三叔也随儿女进城居住之后,老屋便空了下来。前些天,老家的堂姐电话里告诉我,故乡的老屋已被拆除了,国家对原址上的土地进行了平整。一间间存储着无数乡愁的老屋,在一个个家族成员的恋恋不舍中,从此静静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的老屋建在四川北部的大山里,老屋依山而建,背靠东北,面朝西南,整个院落被一片片竹林和各种果树环抱着,一到春季,桃花、李花、杏花争相绽放,甚是诱人,一阵阵清香直往人鼻孔里钻。老屋最早是由祖辈建于清朝年间,采用夯土和木架结构,清一色的瓦房,形成正面和左右三面造形的“三合院”。后来,又在老屋的右前方,加建了一座两层木制阁楼。阁楼和川北大多民居一样,二层住人,一层内是由木板围成的猪圈。当地猪圈边都要空出一块,供人"方便"之用。虽然猪圈有木板相隔,但入厕的人时常被猪侵扰,常常猪用嘴隔着木板的空隙拱人"曝露"之处。所以经常可以听见入厕人驱赶猪时传出的"去…去…去…"的声音。只有外面回来的人,才能感受到这"方便"又"不方便"带给人们的尴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父母就是在老屋结的婚。婚后母亲离开农村定居煤矿,屈指算来父母已经风风雨雨相濡以沫走过了60年。那些年,不管走到哪里,父母每隔三四年总要回一次老家看望老人。不管挣钱多少,过年过节都要给老人寄些钱,这样一个习惯父母不管日子再难,一直坚持了近40年。我的祖籍湖北麻城孝感马桑垭,明末年间迁徙至四川巴中。故乡,因一棵古老柏树得名,老百姓都叫她"独柏树"。最后一次从老家回来之后,写了一首题为《故乡》的小诗。后来,我把这首诗收入个人诗集,为的是永远记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和在老屋生活过的亲人们。小时候,回老家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上世纪,七十年初,全家人冒雪一路风尘仆仆奔波了3天才回到故乡。远远地还没能看到树木竹林相拥的老屋,只有10岁的哥哥就捷足先登,绕过几条弯蜿蜒的小路,一路跑进了奶奶的灶房,小小的"不速之客",一眼就让奶奶认出这是当年她亲手带大,日夜牵挂的孙子,上前便及不可耐地抱在怀里亲个没够。奶奶高兴地说:"我说嘛,喜鹊叽叽喳喳叫了一早上,原来是我孙儿回来了"。父亲说:“你哥小时侯在老家住了多年,对奶奶的感情很深,对周围也很熟悉,一切都还没忘"。当年,吃的大多是自家地里种的一些时令蔬菜。在那些城乡物资依然匮乏的岁月,回到老屋,我们兄妹吃的是米饭和肉菜,而大人们碗里却是红薯。老人却说:"腊肉经常吃,都吃够了"。现在想起这些往事,心里总是酸酸的……冬夜睡竹席盖棉被让人很不习惯,夜里好不容易屈卷身子捂热一小块"窝",被大人又落一个地方,热热的身子再换另一处冰凉的竹席,那才叫个凉啊!后来,奶奶怕我们凉,先是暖热一块再让我们睡。我问母亲:咋不铺褥子?母亲说:老家人过去都这样,家里穷,没有褥子,有被子就不错了。事隔多年,那份冰凉连同那一份暖,一直镌刻在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之中。八十年代后期,在结束了4年的部队生活之后,我独自一人又回到了老屋。奶奶笑着说:"现在床上有褥子啦,晚上睡觉,我孙子再也凉不着喽!"二十岁出头的毛头小子,为了显示自己男子汉的阳刚,加上部队养成的作风,我主动为奶奶担水。水井就在堰塘的上方,路很窄,且不平,一路蹒跚走来,水桶早已水花四溅,让我这复员军人顿时颜面扫地,满脸通红。奶奶却站在院坝边,手在腰间的围裙里一边擦,一边又指着我的水桶,笑得直不起腰,我孙子的桶里有条"大魚"。一番笑过之后,我才明白,奶奶是说我担水时脚步不稳,左右摇晃,因而使木桶内的水荡起水花。奶奶的笑声多少年来,总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地挥之不去。听奶奶说,母亲小时候七八岁时,就站在板凳上学着做饭,后来,母亲一点一点学会了许多制作腊肉、淹莱、泡菜,红豆腐(北方叫豆腐乳)等多种手艺。母亲川菜做的很地道,这是来家吃过饭的客人们的一致评价。和爷爷奶奶告别是在阁楼上,黑暗的阁楼,仿佛比十多年前的煤油灯还要暗。瘦弱身材且婑小的爷爷侧卧木床之中,尽管盖着厚厚的棉被,依然显得木床空旷。告别了病中爷爷之后,奶奶把我送出老屋,临别时,我把准备好的钱塞到奶奶的手里,奶奶不要,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奶奶才松开了手。顺小路又送了一程,我能感到她在流泪,反复交待我向父母及全家问好,安心工作,家里啥都好,不用再寄钱了。此时,我越走心越沉重,也为艰苦的农村生活而深深叹息。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是我见爷爷奶奶的最后一面,我真恨自己不懂事,没能多陪陪老人。爷爷在我离开老屋的第二年便离开了人世,又过了几年之后奶奶也走了……九年前的初春,父亲带着兄嫂,我和妹妹再次回到故乡。在为爷爷奶奶烧完纸之后,又一次步入老屋的小院,一片凄凉让人心寒。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加上那年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导致几处房屋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坏,有几处墙壁倒塌,有的瓦片掉落,但昔日的阁楼也不再完整,几处的残垣断壁也无声地述说着往日的温馨和如今的凄凉。竹林里的翠竹依旧挺拔清翠,枝头的鸟儿叫声依然委婉动听。一口老井还是那么清澈一眼见底,那座老旧的礳盘上落满树叶,礳与盘之间长满了青青的苔藓,一切的一切述说着无尽沧桑。父亲带着这份伤感,给我们讲小院里发生过的许多往事。讲他有趣的童年,讲老屋的兴衰,讲的最多的就是他的爸爸妈妈一一我们的爷爷奶奶……寂静的时光觉得初春更加的寒冷,父亲眼角一直是湿润的。此刻,我似乎读懂了父亲,其实,父亲和老屋的一段段情缘我是读不懂的……这些年,故乡村子里许许多多人家的老屋结束了它往日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切被老屋以外约3公里的新农舍所替代。村里只有少数的人家依旧坚守着那份难得的那份宁静和质朴。我可以想像出新农舍的各式各样的好:屋有多么宽畅、灯有多么明亮、路有多么平坦、购物有多么方便,交通多么快捷。但老屋的一石一瓦,一柱一梁,一草一木早就以另一种方式完整地留在心头,还有在那里生活过的众多亲人们都在我的记忆里,伴我一生一世。写到这里,不觉间心里涌出几行拙句。更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国庆中秋小长假刚刚结束,我的这篇散文《我的老屋情缘》还没发表,颤颤巍巍的母亲就被病魔彻底地击倒了。在为母亲守灵的深夜,我一边流着泪为母亲焚烧纸钱,一边唠唠叨叨地和母亲说着老屋,说着儿女们心中对她的不舍,说着对她辛劳一生的默默怀念。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留下话,将来一定要把他们安息之所的方位朝向西南。
作者简介
王世达,笔名书童,四川巴中人,曾在武警咸阳市支队服役。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陕煤集团职工作协会员。有多篇诗歌散文在国家级、省级、集团获奖。作品在《中国煤炭报》《当代矿工》《陕西工人报》《中华头条》《北京头条》《中国诗歌网》《国际诗歌网》等媒体登载,著有诗集《太阳石之恋》。
——感谢阅读——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