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中医治疗
肾囊肿并非肿瘤,它是长在肾脏里的一种囊状良性包块,一般是一个或多个孤立的球形;有时只长在一侧肾脏,也可能双肾都有。肾囊肿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可能是由肾小管憩室(肾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小腔)发展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管憩室会逐渐增加,肾囊肿亦随之增加。据统计,30~40岁人群肾囊肿发病率约2%,50~70岁约10%,而20%~30%70岁以上老人都会存在肾囊肿。单纯性肾囊肿一般较小,直径约0.5~2厘米,囊壁薄而透明,囊内一般包裹着草黄色清亮的液体,是滤出的血浆成分。囊肿的生长往往比较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被发现。小的囊肿不会对肾功能造成太大影响,较大的可能会引发腹痛、腰痛等症状。
对于直径小于4cm的肾囊肿,可以采取保守观察,定期复查B超;
对于囊肿直径大于5cm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1)B超或者CT定位下行囊肿穿刺引流硬化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或合并其它基础疾病,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2)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现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囊肿的复发率低。该项术式逐渐成为肾囊肿治疗的“金标准”。
(3)开放的囊肿去顶减压术。多用于解除囊肿引起的压迫梗阻症状或切除可疑癌变病灶。
肾囊肿属中医腰痛、尿血、积聚、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为素体禀赋不足,加之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等因素。病机为素体肾虚,气机不畅则脾失健运使水湿停滞、痰浊内生;气滞是血行不畅,滞而成瘀,痰浊瘀血互结。气滞痰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导致 块日渐增大;气血不畅,瘀血及痰浊湿热搏结于肾,胶着不散,不通则痛;痰瘀日久,郁而化热、损伤络脉,则为尿血。
采用消囊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川牛膝、益智仁、桂枝、白术各15g,茯苓30g,桃仁、虎杖各12g,红花、王不留行、郁金、枳实、陈皮、莪术各10g。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12g,吴茱萸6g;肾虚腰酸明显者,加续断、杜仲各15g;血尿者,加大、小蓟各15g,白茅根30g;湿热下注者,加瞿麦30g,车前子(包煎)15g,滑石15g;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阴虚盗汗者,加阿胶、炙龟板、山茱萸各10g;阴虚内热明显者,加知母、黄芩各10g;苔黄口苦者,加黄连6g;舌苔厚腻者,加白蔻仁(后下)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注意休息。治疗1个后统计疗效。
消囊方中,川牛膝补肾祛瘀利水,引诸药下行;益智仁温补肾阳,固精健脾;桂枝通阳化气,温经散寒,温化水湿,解痉止痛;茯苓健脾通络;王不留行活血通经,通利血脉;虎杖清热利湿,通络驱水;郁金解郁除痞,理气活血;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莪术破气活血,枳实破气化痰。全方标本同治,攻补兼施,疗效肯定。对于囊肿已久,久病入络,患者体质尚可者,宜酌加水蛭、蜈蚣等虫类药,以搜剔攻破,直捣囊肿老窠,但切勿久伐过度,伤正败胃,而适得其反。同时单纯性肾囊肿应早期诊断,定期复查,巨大囊肿有引起严重感染、出血或高血压、破裂的可能,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