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
商鞅
徙木立信
【出处】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释义】
通过使人搬动木头而树立威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典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早年事魏,师从李悝。李悝魏国的宰相,在商鞅投奔到魏国时,李悝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是,李悝留下了一本叫做《法经》的著作,让年轻的商鞅如获至宝,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字他都能烂熟于心。
李悝变法,让魏国成为了当世最强大的国家,为吴起的魏武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让秦国成为了一代帝国,赳赳老秦天下无敌。魏国还是那些人,秦国也还是那些人,因为制度的改变,国家迅速富强。可见优良的制度对一个国家会有多重要。
商鞅制定的法规已经准备好了,还没有颁布,担心民众不信任。这么严酷的刑罚,你敢实施?你该不是在糊弄人?商鞅在都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椽,明令道:“谁能把这根木椽扛到北门口,我就赏给谁十金。”大家都围在这根木椽的周围,议论着:扛一根木椽,这么简单,且毫无技术含量,怎么就会给十金?没道理啊!平时官府没少骗人,这次更不可信!
大家嘻嘻哈哈地笑着,都认为这是开玩笑。于是,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了五十金,人群还在叽叽喳喳,认为商鞅发疯了。后来,有一个浑不吝的人就把木椽扛到了北门口,商鞅马上给了五十金。人群脸上的笑容凝结了,惊讶万分:原来这小子玩真的!
商鞅开始颁布法令。
新制定的法令颁布之后,人们都不适应,也一下子记不住。所以,短短的时间里,犯法的就有千余人。而谁也没有想到,最先触犯法令的人竟然是当朝太子。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商鞅,你吹牛皮说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看你现在怎么下台!
这个太子就是以后的秦惠文王。他出生于公元前356年,而商鞅颁布新法规的时候,他顶多只有三四岁,正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年龄。
太子犯法犯的是哪一条款?犯的是辱骂法律。法律是神圣的,而你怎么能随便辱骂。所以,太子就犯法了。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连法律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会辱骂法律,又怎么能知道新法规是好是坏?肯定是有人教唆的。谁教唆的?太子的老师,即太子太傅公子虔、太子少傅公孙贾。这两个人都是秦国的老贵族。商鞅不让他们的儿子世袭爵位,要让他们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一起从零开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建立了军功才能提升职位,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
在商鞅的法律中,教唆犯罪等同犯罪。
太子是未来的国王,你总不能把太子弄个残疾,以后他还怎么当君王?辱骂法律的人不能治罪,只能把板子打在了教唆辱骂的人身上。公子虔处以劓刑,即割了去鼻子;公孙贾处以黥刑,即脸上刺字。此后,他们把自己关在了房门里,望着室内的一缕阳光,度日如年,无脸见人。
酷刑峻法,是对商鞅颁布的法律客观形容。然而,这样严峻的法律硬是把秦国这个偏远闭塞的落后国家,锻造成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帝国。高官因为蔑视法律而受到处罚,看谁还敢触犯法律?“秦人皆趣令”,大家都遵纪守法了。
商鞅变法中,第一次处罚的对象,居然是太子和他的两位老师,这也为商鞅以后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