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宋(湖南省)
山有山的性格,水有水的性格,生灵皆有生灵的性格。依山有木,就水存鱼,以山水为原点,往天地撒开“网”去,便是生灵驰骋的疆域。天地自有天地的气候,水土便有水土的性情。湖南水土自古宁谧灵秀,我的家乡便位于省会长沙辖区宁乡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所在的地域还只是一个小农村。远近没有山,耕地广饶壮阔,但有一条小河穿越其中。小时候没见过江,见了河,便以为它是江。“江”与“河”的区别,在于前者水道较大,后者水道偏小。河宽近八米。夏天,我往里面抛一个橡皮轮胎内胆,就跳进里面游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身体节节往上长,河水日复一日的陷落,几近干涸,河床现底,再后来在里面洗脚也觉得不合适了。这时我才发现河中心那矮桥上赫然刻印的“民兵渠”三个字,原来这所谓的“河”,甚至算不上一条“溪”,只是一条“渠”罢了。一来年代发展,水变得污浊起来;二是政策下来,逢时拆迁搬了家,这条“河”几乎永远走出了我的生活。这时,我生活的“主角”成了另一条河。那是一个叫“美女山”的地方,山上密林修竹,绵延数里,零星散落着数十户人家。有山,自然就有水。这便是我记忆里的第二条河。那水滚滚朝东,不急,却也力道浑厚。我们十岁出头的几个堂兄弟,在自己几个姊妹面前,也赳赳然挺起胸膛,撑着一枝长竹竿,逆水行舟载着她们过河了。我们要去河对面的山上采蕨菜。入春,雨水极盛,数场勤雨紧接着几日骄阳,蕨菜便争相破土拔节般生长。河的这一边是我姑姑家,一条堤岸贯穿东西,与美女山俯仰相对。去山上采蕨菜的那些细节是渐而忘却了,只记得漫天的丝雨、满山的灌木,再无其它,倒是在堤岸这边的好些经历至今栩栩如生。堤岸上大部分人家依河而生,好捕鱼,亦事采砂。时日一久,堤岸下便盈出来一截新的河滩,上面长满野草及其它植被,这里,便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倚河而立,拾起瓦片向河里打水漂,在石头缝里找螃蟹和蚌螺……一个人的时候,我在堤沿下的竹林中,确乎遇到过一条从草丛里游出来的巨型菜花蛇,吓得我呼呼咋咋地往堤上跑,至今它仍是我记忆里遇到最大的蛇,可见当时河滩上“野味”的丰饶。山,便该百花齐放,容万树成林;水,便该广融细流,养虾蟹鱼螺。山水如此,人亦如此,如此,便可以成生态,成气候。后来求学在外,此地便来得少了。但我又寻得另一处佳境,这便是宁乡城区通往坝塘乡镇方向的跨河大桥处,河域宽广,当地便叫“袁家河”。我的姐姐嫁到当地,他们的家临河而建,出门便是大桥上的“车水马龙”。逢年过节,我们便相聚于此,地道的河里鱼,河滩上采摘的野芦蒿,和精心洗净的地木耳,无一不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食。那些就河嬉戏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年纪一大,逐渐懂得了依河而生的生存法则。在山依山,在水靠水,虽说事在人为,但也笃定天道常规的道理。这条大河在这里拐个弯,缓缓向下游游去,转眼已是多年,姐姐一家搬进了城中心的家,旧居桥头的大型雕塑和广告牌被迁走了,桥基几经修复和加固。但不变的是桥头的落日和桥下的流水,还有在外的我们对家和乡土的思念。2017年,宁乡成功“撤县升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中心沩江的两岸风光带建设犹引人注目。亭台轩榭,石雕扶栏,花木绵延了两千余米。石栏上雕刻的古诗词,长廊上飘荡的柳絮,你侬我侬的情侣和彼此搀扶的老伴,这种美浸人心脾,芬芳四溢。这条波涛浩瀚的母亲河,已成了宁乡这座城市具有点睛之笔的符号和工程,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汲取她的乳汁。我的童年,到我三十而立的年纪,也算由点绘成了线。美女山下童年的河,袁家河那条青年时代的河,到现在“挥斥方遒”、潮头逐浪的沩江,它们其实就是同一条河,只是它流经的地段人们对它的叫法不同罢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小时候叫小学生,大一些叫中学生,再大一些叫大学生一样,名讳不同,但他依旧只是他自己。山如同那男子的脊梁,水似那女子的温柔,山水育人,人亦当反哺。让山更绿更美,让水更清更甜,环境好了,山便会立得更加伟秀,水便会流得更加长远。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便是我们与自然的共赢相处之道。
作者简介
唐太宋,男,89年人,湖南宁乡人,南边文艺签约作家,网上四川签约作家,国际诗词协会会员,曾获“重庆杯”最美中国游记大赛、“百年回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文大赛、第三届“纸短情长”三行诗大赛等奖项多次,小说多见于中国作家网,诗词散文多见于《南边文艺》、《文华报》及大型丛书、网络平台,现为工厂技术职工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