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听雨
|
|||
□ 宋建民 周末,坐在绿树簇拥的天心阁茶楼,看着室内风格迥异的雕木、画栋,听着窗外荷荷的风雨声,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兴致。偶有几束雨丝飘进来,落在我的脸上,头脑清醒了许多,循着密集的雨点敲打在古阁琉璃瓦楞上厚重的声音,我似乎听出了天心阁兴衰的历史风雨声…… 天心阁建于明万历年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始称天星阁,又名文昌阁,是当地人祭祀天神之坛,以此祈盼风调雨顺、文运昌通,祈求福祉降临人间。因此,天心阁文化应属于“祈福文化”,它与岳阳楼的“忧乐文化”、黄鹤楼的“鹤文化”、滕王阁的“歌舞文化”一并构成了江南特色阁楼文化。天心阁的历史还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湘水篇》中可以知道:“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因为有了这2200年前建造的古城墙,才有了后来建造于这古城墙之上的城阁。 有着悠久历史的天心阁及古城墙,并没有像筑墙设坛者所设想的那样,带给当地民众福祉。不用说更远的历史钩沉,只讲从明崇祯九年即1636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300多年里,天心阁和古城墙屡受创伤,当地民众也历经了一次又一次涂炭。最大一次灾难是1938年的“文夕大火”。抗日战争中,1938年7月,蒋介石发布“坚壁清野,焦士抗战”通令。10月底武汉失守。11月7日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指示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如长沙不保,即实行焚城,彻底破坏。11月9日蒋介石又密令张治中焚城。张治中随即部署焚毁事宜,并规定“以城南天心阁点火为信号”。11月12日夜(电报代码中该日为“文”,故称“文夕”)城南外发生一火警,引发天心阁等放火点一起举火,全城大火骤然烧起,持续五天五夜。长沙城区焚毁面积达90%,烧死市民3000余人,烧伤2万余人,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旷世大火也将天心阁化为灰烬。长沙“文夕大火”与“郑州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隧道窒息”被称为抗战时期震惊世界的“三大惨案”。坐在茶楼内,天心阁和古城墙及民众遭遇的这些惨烈情景,不停地在我眼前浮现。 室外的雨小了,不时可以听到断续的雨滴落在古城墙青砖上的声音,它似乎在向人们忆诉:天心阁和古城墙之所以从古到今延续千百年,也得益于一批有识之士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传承和保护。据史料记载,从顺治十一年即1654年时任总督的洪承畴开始修建到新中国成立前,天心阁和古城墙被保护性修葺10余次。在保护古阁和古城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曹典球先生。1923年,时任湘督的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路。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挺身而出,力陈利弊,力保古城墙和天心阁,慷慨声言要“睡在城墙上,誓与城墙共存亡”。他的壮举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拥护,逼迫省府同意保留了天心阁和古城墙。1955年10月,78岁高龄的曹典球在天心阁参观长沙市首届菊展后,作《同芸阁抱圭登天心阁看菊花会》诗一首,题下自注:“余曾理长沙市政,彼时正拆城墙,群议将天心阁毁去,余力辞不可,今得保存”。其诗内容是:“在昔崩城道未烟,尚余高阁望相滨。黄花迎我秋容改,赤帜横空市面新。不让会春夸霸业,固留傲骨度霜晨。偕游尽有忘形友,漫比陶潜咏士贫。”毛泽东主席在一杂志上读了此诗,得知了此事,1959年6月回湘时,在蓉园设宴请程潜、唐生智,也特地邀请了曹典球出席。席间毛主席说:“典球老先生是个好人,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我们共产党人都不会忘记他。其他的大事不说,听说当年是典球老先生的一股韧劲,才保留了长沙的这段古城墙和天心阁。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天心阁和古城墙真正被保护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3年政府拨款重修后,天心阁和古城墙成为长沙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传承之所,成为了中外游人休闲观光之地。 雨渐渐停了,透过窗棂隐约可以看到雨水正从绿幽幽的玉兰树叶上滴落。多少自然的雨水滴落过这古城墙、古楼阁?多少历史的雨水沉积成这里千年文化史话? 走出茶楼登上天心阁最高处,鸟瞰天心阁及古城墙全貌。近处,阁楼栗瓦石栏,檐牙高啄。三层主阁与二层副阁以游廊相联,错落有致。无数石狮各具风采,无数龙首翘望蓝天,无数铜铃迎风作响。此时我记起了明代诗人俞仪赞美天心阁的诗句:“楼高举似踏虚空,四面之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图画中”(潭州即旧时长沙)。这是300多年前的情形了,假如诗人看到今天恢宏无比的天心阁,望着气象万千的长沙城,又将会吟出什么样的诗句呢? 阁楼不远处,人们汇聚在秦砖汉瓦砌成的古城墙广场上,练太极、跳舞、看书、下棋……现在的古阁古墙才真的给一方带来了福祉。据悉,市里已经规划,将在进一步挖掘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扩大天心阁和古城墙的规模。我想如果这个愿景能实现,那么天心阁和古城墙将会给中外游人带来更多福祉,也会为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续写出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