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针对“丑陋建筑”这个话题对崔愷院士进行了专访。什么是丑陋建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建筑?对它们的批判能给建筑学带来的思考是什么呢?
两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公布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在“优化城市空间治理”条款下提出,严禁建设“丑陋建筑”。
这条新闻一经发布,立刻上榜热搜,反映出公众对于城市风貌以及丑陋建筑现象的热切关注。如何定义“丑陋建筑”?丑陋建筑为何屡禁不止?面对乱象,建筑师应当有何担当?......建筑畅言网带着网友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专访了崔愷院士。1.主张将“丑”和“差”的建筑区分开,禁止“丑”,帮扶“差”
崔愷:针对丑陋建筑的定义,住建部征求意见时,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讨论。我的提议包括非理性、违反结构、违反功能,并给人带来不好的联想。
对于丑陋建筑的成因,部分是由于甲方或地方领导一定要赋予建筑一个说法。应该在条文中规定,不应刻意要求标志性建筑一定要有某种象征性的说法,可避免许多具象建筑的产生。另外,我发现丑陋建筑很多都和文旅有关系。常有文旅项目设计师为商业利益,诱导甲方选择具象建筑方案,脱离文脉,打造出巨大的夸张雕型式建筑。对于这类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打造的文旅建筑,应该重点进行审查。
我主张将“丑”的建筑和“差”的建筑区分开。“丑”的建筑是一定可以被禁止的。对于存在争议、涉嫌“丑”的标志性建筑,可采取分级报备制度,交由知名建筑专家组成的建筑设计学术委员会进行严格把控,制止丑陋建筑的产生。
△陕西宝鸡联盟大桥,上榜2020年中国十大丑陋建筑 ©新浪网友奥巴牛下游由于各地设计水平、投资水平、社会对建筑的认知程度不一致等原因,“差”的建筑很难被禁止。例如屡禁不止的仿欧式建筑,其实不光在中国,在东南亚、中东等发展中国家都很常见。尽管与地域性相矛盾,但这类建筑属于“差”的范畴,还没到“丑”的层级,不能简单地禁止或拆除,会造成很多浪费,随着城市更新可以逐步改善。有人建议应当开设培训班,提高政府领导的建筑审美水平。我觉得不一定管用,也很难做到。另外,“差”建筑数量多,也应该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在方案比选和竞赛评选中尊重专家评审意见。再加上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在重点片区采取责任建筑师等制度,会有助于提升建筑品质,减少“差”建筑。2.充分肯定丑陋建筑评选的积极意义,上榜建筑的评价要深入而全面。2021年,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已连续举办12届,从线上投票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年度建筑评论事件。您对评选活动有什么评价和期望?
崔愷:刚开始,同行和业界的确对丑陋建筑评选这种不同的声音有一些疑虑。但是过去十一年,评选逐步成为具有积极意义、影响较大的事件,实现了对全国建筑创作的社会监督。
去年,中央层面进一步关注丑陋建筑现象,充分肯定了评选的积极作用。住建部结合去年“贪大、媚洋、求怪”的丑陋建筑现象,组织行业专家讨论,希望建立一种机制,保证不再出现“丑”建筑。我相信,有了中央、部委、行业的肯定,丑陋建筑评选定能越办越好。
在肯定评选意义的同时,我想补充一点建议——尽管丑陋建筑评选是一种公众性的评选,但对于最终上榜前十的项目,专业性的评审意见还是要更加深入,这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于建筑的理解。除了“形式夸张”、“语言混杂”的评语,评审意见要从我国的建筑指导方针(适用、经济、美观、绿色)等要素做相对全面的考量,让公众对建筑美丑有多层级的认识,营造理性的讨论氛围。
△广州恒大足球场 方案修改前后对比图
比如以“大莲花”(广州恒大足球场)为例,其实该设计的建筑结构和空间逻辑都比较理性,但其形式的表达太夸张和艳俗了。
如果在节庆期间秀一下也还是可以的,但作为常态就不行了。后来我们提了意见,使其外形符合建筑美学和结构逻辑,其实无需大的调整就能改好,关键是态度问题,是价值观问题。
对地标建筑的评价应该更客观和全面。2019年丑陋建筑评选榜首的重庆来福士,我认为可以再做讨论。我正在做附近的老朝天门改造,多次实地考察。客观而言,来福士项目拆迁量太大,只有建这种超高层才能平衡投资。不少市民必然会对其强势的建筑形态有意见,这可以理解。尽管设计未必有多好,但它并非刻意追求高,是经济发展、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理性结果,而且建筑的姿态也并不太夸张,的确算不上“丑”。对于建筑的美丑,有人认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另外,要把创新和标新立异区分开。您怎么看?
崔愷:建筑评价不能只以形式为优先因素,而要看创作立场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建筑创新是按照绿色、节能、环保以及文化传承方向,就不会走到丑陋建筑的地步,也不太会被误解。
那么对于创新和“创丑”,什么时候会出现误解呢?
当创新是为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形式,而且是非理性的形式;建筑的价值观不当,为了形式耗费了过量资源和成本,这种美也只停留在建筑形态上,跟结构、文化没有真正关系,甚至与功能存在矛盾;这种创作方式的结果就可能出错、出差、出丑。虽然也可能出美,但那是一种表面的、浮躁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病态美。
4.对于国际大师的非理性作品,中国建筑师要站出来说话
根据每年我们评选活动的反馈,有一些公众一致反感、无法容忍的丑陋建筑。这类破坏公共视野的建筑,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面对甲方压力,建筑师如何保持自律?
崔愷:建筑师的自律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所不为。我做的项目很多是文化建筑,也经常会碰到这类找说法的要求。但我的态度是不能没有底线,一味迎合。我们有能力做到既有“说法”、又不牵强,与建筑空间、结构的特色相结合,建筑本体也与环境实现融合。有意思的是,我听说一些争议建筑(比如去年丑陋建筑评选第一名的广州融创大剧院)其实出自于外国建筑师。实际上,这些相当有名气的事务所都是有水平的,必定知道什么是好的。但或许逼于无奈,也可能有意为之,总之最终的设计结果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恶搞!当下的国际形势可以看到,对于中国的发展,一些西方政客其实一直有某种歧视性、敌对性的态度。我们今天更清楚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有潜在的矛盾。这种矛盾与人性有关,从贫富悬殊到几乎比肩,西方人不接受这种变化。一些地方领导还不能清晰认识到这点,一味贪大求洋,甚至在许多重大项目中指定必须由国际大师做。总体来讲,国际大师来中国创作,大部分是为了利益,其名气并不依赖于中国的项目。当然,也有一些有责任感的外国建筑师,嘱咐我们不要盲从欧美,传承、保护自己的建筑文化。我认为,如果要请国际上的大腕建筑师来,我们应该先提出绿色、生态保护、传承地域文化的要求,也要明确造价和成本控制的要求。在这些前置条件下,他们是有办法的,水平也不低,可以做出优秀建筑。可是当你要求他做假大空的建筑,对方是无所谓的,在作品集中不介绍该项目就行。怎样禁止这种现象?就像日本建筑师可以否定东京奥运会的扎哈方案。虽然方案并不真丑,但造价太高,跟环境不协调。我们中国建筑师也要站出来说话,这是民族自信的体现。
5.本土设计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崔愷:做好的建筑,路径有很多。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是一个宽泛的思考平台。因为建筑跟场地是相对固定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设计立场是希望建筑同土地环境、景观环境、既有建筑环境、当地气候特点能很好地吻合。这个立场对建筑形式并没有排他性。换句话说,所谓的本土建筑,也没有固定的形式语言。最重要的一点是:项目建成后,应该跟自然环境、既有城市建筑相协调,构成互相尊重的对话。在此前提下,可考虑业主需求,这是功能性要求;考虑绿色环保,这是今年国家的战略要求。所以我们有很多建筑师正在做新绿色建筑研究。建筑师还要考虑城市公共利益,不能为少数人服务;虽然是公司办公楼,也要尽可能同城市界面亲和一点;创造一些空间,让普通百姓可以享受。这是我们评价建筑有没有社会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是乡村建筑,就要保护田园,少占耕地,还要让村民参与;引导村民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知,改善自己住宅的同时,留住乡愁。我们本土设计既有大的价值观,又有针对每个方向、不同层级、多样性的设计策略,引导建筑师思考把建筑做得有特点。我们希望根据国家的生态目标,通过推导绿色建筑,让大家更积极地讨论气候问题、绿色生活问题。尤其在后疫情时期,绿色开放空间显得十分难得。在经历居家隔离后,大家都觉得与其在封闭的大建筑里,不如去野外走一走。建筑应该响应公众的这种需求。就像我们所在的创新楼,室外有很多台阶,还有屋顶花园。这些开放环境比玻璃幕墙造型更有情感,是员工午休、接待客人的理想场所。
崔愷:建筑如何成为一种可以被学习,可以被引导的过程?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刚编制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建筑专业大量采用中国院及我本人的作品案例,设置条目引导设计师关注绿色建筑设计面对的问题及相应策略。
在做项目场地设计时,设计师可参照本书,知晓运用何种策略。例如在场地布局上,协调上位规划、生态本底,区域海绵城市、日照设计等要求。以青海玉树康巴艺术中心为例,讲解怎样处理与周围城市肌理的关系;德胜尚城项目,如何实现与德胜门老城楼之间的对话;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构建与大地景观的融合......这些案例都可以提供不同的模式,为今后的设计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崔愷院士作品:康巴艺术中心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崔愷院士作品:德胜尚城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崔愷院士作品: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对丑陋建筑相关责任人要有惩戒,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7.对丑陋建筑相关责任人要有惩戒,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是可以讨论的问题
崔愷:建筑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注册建筑师也应该有职业责任。建筑师当然知道什么是丑的。当他们做出丑的东西,我觉得是不能容忍的。从专业角度,行业应该有适当的惩戒办法。比方说通报批评,限制其申报奖项,或者一定时间内,限制其参与投标等等措施。让丑陋建筑相关责任人付出代价,不能出了丑,赚了昧心钱,还偷着乐!另一方面,可设立国家建筑奖,传播正能量。加强社会宣传,建设国家级建筑博物馆,把建筑精品当作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好,成为传世的文化载体。现在有档电视节目——马丁主持的《向前一步》做得不错,旨在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我觉得可以结合丑陋建筑社会话题做节目,让评委站到台面上,甚至也可以让相应的设计师参与辩论。通过现场提问和讨论,扩大传播范围。让大家知道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是可以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专家一否了之,更不是大众起个外号、嘲讽一下就过去了。我常举一个例子:以前参观过一个国外建筑大师作品,有一位讲解人从建筑布局、庭院到室内家具,甚至很多细节陈设都津津乐道。其实这人不是建筑师,讲解只是个人爱好,这让我很惊讶。今天在故宫及其他博物馆,已经有很多志愿者在给游客做讲解,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其实建筑知识也需要普及,但目前对建筑文化精到的解释还很少。像《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这样的专业杂志现在开始对建筑有比较深层次的访谈、分析、评论。这些内容都很好,但过于专业,一般人看不到,也看不下去。所以如何将建筑文化知识宣传普及跟社会结合起来,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