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当绘画沦为制作的手艺
当绘画沦为制作的手艺
——绘画不是制作的手艺
刘晓林
很多的人大为不解:自己认为漂亮的绘画为什么在市场价格上如此之低?一定是“社会操纵”(尤其是因知名度、社会职务等所导致)的结果。其实未必,关健在于“漂亮”是否是制作而形成?若是,其艺术性定然大打折扣。
于绘画而言,可以漂亮,但更需要有内涵的漂亮——气韵、意境、格调等共同融合为风格。东西方绘画皆是如此!西方莫奈的《睡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确美仑美奂,而它们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漂亮(表相的造型之美),更非制作的手艺。
绘画可视为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一切艺术无不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其实是“主客”的极好诠释。
杰出或伟大的艺术会将创作者主观的感受与客观的存在相融合,而不是主客分离的各自独立;最后其传递出的是能够使得欣赏主体与之产生共振,欣赏主体既感受到了画面中强烈的非物的灵魂又看到了自然而然的物。这仿佛有些难以理解!
换言:绘画艺术如果仅仅以像、漂亮等作为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达到像、漂亮等“效果”,制作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制作的优势在于可以向精确的造型无限趋近,弊端则在于“形存而神亡”。
何为形神?精义烦琐,概略简洁:形示外,神示内:换言,形为阐述、表达物象的载体,神为载体所隐含、传达出的核心与想象。形与神在艺术中都不可缺,无形则神无所寄,无神则形无所言。
根据现有的可知资料,“以形写神”最早出于出自东晋顾恺之《摹拓妙法》。顾氏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氏在此做的强调之论,我们在状物时不应仅追求外在形象的“似”,还应追求本原内在的“一”。
平心而论,如果艺术工作者对物象的“形”真正做到了毫发毕现的逼真反映,“神”会自然出来。事实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形似”呢?现实中为了求形似而形似的“形”是很难与物象的自然之“形”接近的,更不用说什么约略做等了!求形似而形似的“形”即使得到了又有何益呢?“形”得而失格调、失气韵、失神采、形如枯槁而已!
当代许多的绘画工作者为求形似而在制作上绞尽脑汁——对艺术、人生、宇宙的感悟、把控与实际的运用能力等都没有达到 ,对达到绘画效果的手段、程序等却非常熟练。随之,无数的绘画工作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手艺人。术充盈了整个画面,艺却消失殆尽!
当绘画沦为制作的手艺,其导致的最大后果便是创作者情感的缺失。
“艺术原本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造型化,换句话,艺术是需要借外物之形,以寄存自我的,或说时代的思想与感情的,古人所谓心声心影即是。……艺术假使不借这些形体以为寄存思感之具,则人类的思维将不能借造型艺术以表现,或说所谓造型艺术将不成为造型艺术!”不知”听”众闻林凤眠先生之言有何感想?“知”了没有?我已经被触及了灵魂深处。
当绘画沦为制作的手艺,其必然成为徒有躯壳的“名称”而已!当绘画沦为制作的手艺,悲哀的不是绘画,而是从事绘画的、形形色色的、明其名曰的画家们。
附图为九天居士作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