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姓崔珠克的源流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库莫奚族梅只部之崔珠克部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魏书・库莫奚传》中记载:“库莫奚国之先,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窜匿松漠之问。其民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钞。”在南北朝的北魏王朝时期,奚族人的居地范围主要在弱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吐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流域地区。奚族,全称为库莫奚族,是中国北方古民族,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名称最早出现在晋朝时期。当时宇文部于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为慕容部鲜卑所灭,而从属于宇文部的契丹与库莫奚也分离出来,开始见诸于史载。南北朝初的前秦国时期,库莫奚居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当时库莫奚的东北为契丹,西北为柔然,这个位置一直保持到南北朝。隋朝时期简称为“奚”,但位置已南移至滦河上游,大概是契丹受东北部诸族的侵扰和压迫而南移,奚族也受到影响而南移的缘故。唐朝时期,契丹与奚归属于唐朝,但是,时归时叛,被称之为“两藩”。“两藩”世居松漠山谷之地,凶悍难服,但是,在唐王朝的实力雄厚强盛时,他们还是基本臣服于唐王朝的,在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曾大力协助唐军往攻高句丽。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8年),契丹部帅窟哥、奚部帅可度者率领部落正式降靠唐朝,分以其地为州府,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
唐高宗时期(公元660年),契丹和奚共同反唐,结果被唐军击败。唐武周时期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与奚又反叛,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联手,在西硖石黄谷之战使十二万唐军全军覆没;紧随其后的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东硖石谷大战,十八万唐军亦全军覆没,统帅王孝杰坠崖而亡。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硖石谷大战”。后来的“安史之乱”,奚族部落又成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帮凶,扮演了中亚历史上突骑施和葛逻禄的类似角色。杂胡种的安禄山本以狡诈和诡计袭击契丹和奚族而成名,他极力收养契丹,同罗、奚族壮士约八千余人,名曰:“雎浜印保以为死党,在安史之乱中所起的破坏性作用是很恶劣的。在当时所有的叛军中,除了安禄山的部属外,同罗、奚、契丹、室韦各部族兵占有很大部分。契丹与奚在历史上一直与汉族或中央政权朝廷积怨很深,俩族经常协同作战,形成互补,但是,这个平衡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国前后被打破了。其时,契丹族有十五万户,七十五万人,在北方诸族中虽说还算是强大,但是与汉族相比毕竟还是少数,为此,需要选择一个民族作为自己忠实可靠的帮手,最理想的帮手当然就是奚族。首先,两族“异种同类”,晋朝时期便共以“宇文部”相称;在隋、唐时期,两族共进共退,多次携手并肩,反唐附唐,基本上都是步调一致的;在反汗国和回鹘汗国的统治时期,二者的遭遇和命运基本雷同。另外,隋、唐、、回鹘对两藩的政策大体一致,当时的两《唐书》(新、旧唐书)和当时的很多人,皆称契丹和奚为“两藩”。其风俗,语言相同,心理相通,住地相邻,故互相帮助,互相接触,乃至结合,当然方便的多。然而,契丹既要使奚族为其统霸天下的帮手,又决不允许对方有平等权利,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为此进行了深谋远虑的筹划,通过一系列的武力征服来达到让奚彻底臣服的目的。唐朝末期,奚族人口粗略估计为五十万人,主要在滦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流域广袤的土地上游牧、狩猎,其实力与契丹相比,并非相差悬殊。奚族民风强悍骁勇,而且相当一部分奚族人世代以山为家,以猎为业,善于在高山林莽峻岭中战斗,拥有雄厚的物资和军事潜力。这正是契丹贵族们所需要的,所以,耶律・阿保机选择奚族作为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帮手。然而,奚族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却一蹶不振,唐大中元年(公元 847年)后,又因回鹘问题而遭到唐王朝的沉重打击,其后更加衰落,于是,奚族便失去称霸北方的能力与实力。这些现实的和历史背景的因素,都促使两族的贵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走上结合的道路。当然,不是平等权利的结合,于是,双方的一场大战势在必行。
公元九世纪八十年代至天赞元年(公元922年)的四十年间,契丹与奚的战争连绵不断,就其性质来说,是耶律・撒剌、耶律・阿保机的统一战争与奚族的反抗战争,既是契丹对奚族实施它的基本国策的第一步,亦是基本国策的实施提供经验和教训。契丹征服奚族的过程大略地说经过六次较大的战争。契丹在西南与奚族毗邻,唐朝末期,奚是由五个部落和若干个分支组成.就当时的实力而言,奚虽说在与北方诸族争雄的过程中失去了执牛耳的资格,但也绝非不堪一击。契丹的霸业计划不仅要受到奚族的干扰和掣肘,而且奚族犹如一堵墙壁挡住了契丹欲南下和的通路。所以,契丹必须认真而又尽可能快速地解决奚族臣服的问题。仅就兼并而言,经历了耶律・撒剌和耶律・阿保机两代的努力,约计三十余年,共打了六次大仗,方才使奚族基本上归附:
吐勒斯为奚王时,契丹“遥辇鲜质可汗讨之”,奚族战败,“俘部曲之半”。据《辽史・太祖记》和《辽史・兵卫志》记载,这次是由夷里堇(军政首领)耶律・撒剌直接领导和指挥的,耶律・撒剌既是鲜质可汗的权臣,又是耶律・阿保机之父,后来被尊为大辽国的“德祖”。战争的时间为唐光启元~三年(公元885~887年)之间,据《新唐书》记载,契丹”钞奚”。这一战就是契丹耶律・撒剌打击吐勒斯的战争。战争的规模,“德祖俘奚七千户”,而且都是拒敌者,说明奚族方面至少有七千人以上的兵力参加战斗,而获胜者的军队肯定要多于奚族。双方出动如此数量的兵力,作为以牧猎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耶律・撒剌之后,统一北方的重任就落在年轻果敢的耶律・阿保机身上。他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征服了包括“六奚”在内的周围许多部落,如黑车子室韦、于厥等,迅速提升了他的威望,被契丹人称之为“阿主沙里”,汉义“大官人”。据《辽史》记载,耶律・阿保机在伐六奚时,身任“马狨沙里”,时间当在公元九世纪末期的几年中。
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机身为契丹迭剌部的夷里堇,再次对奚发动战争,但是受到奚族部首领术里的顽强抵抗,但耶律・阿保机还是击败了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由于术里的拼命抗拒,契丹军“攻莫能下”。于是耶律・阿保机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命令耶律・曷鲁前往劝降,果然收到良好效果,最终术里率部降契丹,耶律・阿保机威望大盛,得到“大迭烈府夷里堇”的重要官职。
唐天v三年(公元906年)农历2月,耶律・阿保机打击割据于燕地的军阀刘仁恭,“还,袭山北奚,破之。”“山北奚”,指居住在山北面的奚族人。刘仁恭原为卢龙节度使,割据于奚和契丹的南部,因此,“山北奚”应该是靠近刘仁恭割据的地区,即奚族驻牧范围的南部。山北是个局部地区,故这次战争的规模不大。
唐天v三年(公元906年)农历11月,耶律・阿保机“遣偏师讨奚、I诸部……悉破降之”。此次战役的背景值得史学家注意:在偏师凯旋归来不到一个月,耶律・阿保机便举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他没有像以往那样去“亲征”,而使用了“偏师”,显然正在忙于建国的政治活动筹备工作,把这支奚族人及其I人统一在即帝位之前,也是他在登基前的一次政治献礼。生活在妫州北山地区的奚族人称之为“西部奚”,有数千帐,去诸为西部奚王,他们依附于北燕国军阀刘氏父子,并协助他们与契丹对抗。当时的西部奚不仅容纳了契丹的逃民,而且严重阻碍契丹向西部地区的推进。因此,耶律・阿保机绝不能让西部奚长期游离于辽国之外,故多次“诏谕”,企图和平解决,但均为西部奚王去诸所拒绝。于是,在辽太祖五年(公元911年)农历1月,耶律・阿保机发重兵,向西部奚发动了规模宏大的进攻。虽然西部奚进行了顽强拼搏和抵抗,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各道防线纷纷溃退、散失,辽军很快旧占领了这个地区。至此,辽“尽有奚、I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或入版籍。”战后,耶律・阿保机“刻石记功于滦水之畔”。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曾与契丹并立”两藩”的奚族彻底消亡了。对新兴的大辽国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既占领了滦河中游西南的广大地区,使辽国与燕地军阀盘距地区的接触线向西南延长了数百里,又打通了一条南下的通道,即中京→泽州东→北安州北→古北口→檀州一线,这就为契丹继续南下和创造了地理条件,也为辽后来干预中原王朝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以后,奚族融于契丹族。奚族在由一个独立民族转变为被统治民族的过程中及其从此以后,社会组织变化很大。尽管部的组织至辽末还存在,然而不仅名称、成员与前不同,而且契丹贵族又将在历次征讨中的奚降俘户另组编八个新部。五代史书记奚五部为阿苔部、嚼米部、粤质部、奴皆部、黑讫支部,《辽史》作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部。据近现代学者研究,他们与唐朝时期五部的对应关系为:阿荟、伯德部即阿会部,啜米、楚里即处和部,粤质、奥里部即奥失部,奴皆、遥里即度稽部,黑讫支、梅只部即元俟折部。
新组编八部的情况是:辽天赞二年(公元923年),耶律・阿保机了胡损领导的奚族人起义后,以奚府给役户、诸部隐丁及流散,置堕瑰部。该部与奚原五部在辽被称为奚王府六部五帐分,由奚王领导,隶辽北府。辽统和十二年(公元994年)辽圣宗对六部进行改组,将梅只、堕瑰二部并入奥里部,另以奚王府二克的长官、士兵及其家属分置南克、北克二部,合为六部,另七部为:迭刺迭达部、乙室奥隗部、楮特奥隗部、撤里葛部、窈爪部、耨怨爪部、讹仆括部,他们皆不归奚王府节制,隶辽南府。前三部系阿保机以俘获奚户置,后四部为辽圣宗以阿保机伐奚时“籍入宫分”的乞降奚户分置。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历代契丹贵族重视发展农业,奚族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但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早在唐末,西奚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到了辽圣宗时,北宋王曾出使契丹,进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六十年后,北宋宰相苏颂出使契丹,将途中所见作诗描述:“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间之皆汉人佃奚土”。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由此可见,奚族在辽国部落组织虽被契丹贵族分割得七零八落,但其社会生产却比前有了很大发展。
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奚族人却坚决地站在契丹族人一边维护辽国统治。在辽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在南京(今北京)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了北辽政权,妄图挽救辽国的灭亡。当女真族攻入居庸关后,北辽政权上下北逃,回离保则远走保箭C山,收集奚、渤海、汉三族丁壮为兵,建国称帝,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它只存在了数月,就在金兵围剿下溃败,回离保被下属所杀。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对奚族人采取先是把攻克地区的奚族人降为奴隶,编入猛安谋克;后对归附的奚族人,各置猛安谋克领之。这样,奚各部组织在金初就被打乱了。由于金国军事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九猛安奚军被“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接着在金太宗、熙宗两朝将大批女真人南迁时,不少奚族人同时被迁居中原地区,使奚族人分散各地。所以到了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奚五部部名已变成了姓氏,即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知氏、揣氏。奚族人在金国的地位比在辽国时还低下,激起广大奚族人的强烈不满。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契丹撒八、移刺窝斡等率众反金,众多奚族人皆加入反金的队伍。
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金世宗在这次起义时,对坚持反抗的奚族人采取了极其野蛮的办法:“尽杀其男子,以其妇女童孺分给诸军”。面对这种残暴的民族灭绝政策,有奚族人的继续坚持斗争,有的奚族人则亡入北宋境内或继续北逃。金世宗为防止奚族人再次聚集反叛,又将六猛安奚族人分迁到咸平、临潢、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将一部分女真人移居奚地,实行分隔统治。本来,一部分奚族人在辽国与契丹人通婚过程中已被契丹人同化,其它大多数也在与汉和渤海等族人杂居过程中民族特色越来越少,女真贵族强迫奚族人分散迁徙,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汉和女真等族错居杂处,所以到了12世纪后期,奚族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和与汉族融合。金国以后,再不见历史上有奚族人活动的记载。综观奚族人去向,一部分被女真同化,大部分与汉人融合;而早先被契丹和后来被女真同化的,多数在金亡后也加入了汉族共同体;在金末居住东北地区的,又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源出奚族中的梅知氏部族(即唐朝时期的奴皆部、辽国时期的元俟折部)之崔珠克氏融入了蒙古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记载: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冀州(今北京)。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 Hala,属于满族老姓之“三十二姓”之一。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崔珠克氏即多有冠汉姓为崔氏、刘氏、赤氏、迟氏等者,皆世代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