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盲盒经济”这一概念走进消费者视野,与逐渐崛起的消费力量“Z时代”新青年撞了个满怀。今年初,从河南博物馆发轫的“考古盲盒”引起文旅行业“旅游 + 盲盒”热潮,一时间“盲盒旅行”成为文旅行业的新宠。那么,盲盒旅行内在逻辑是什么?对原有文旅行业秩序是否会产生冲击?又会不会成为短暂潮流挟裹下的一阵飓风?
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盲盒?盲盒的消费人群是谁?盲盒市场空间有多大?盲盒热又从何而起?盲盒概念的起源多数认为来自日本的福袋,而在国内儿童群体中较为盛行的扭蛋产品,以及90年代在国内风靡一时的“方便面集卡”,也都能看作是盲盒的典型代表。对于盲盒的定义,多数观点认为,盲盒是指消费者随机购买自己感兴趣但又不能提前获知购买产品中所装载的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因购买盲盒的指向性与随机性产生的期待感,使得盲盒赋予单纯的购买行为更多的体验价值。因而令购买者沉浸在不断地”购买——期待——拆盒验证“的循环中。普遍观点认为,盲盒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Z世代”,据《2020盲盒经济洞察报告》显示,盲盒消费人群中,18—24岁人群占比最高,达到了37.6%,而25—34岁人群占比也达到了37.3%。由此可见,除了“Z时代”互联网思潮影响,日漫及二次元文化向国内的流入,也深刻地影响着80、90对盲盒的购买行为。据2020年数据,盲盒市场自2016年开始,始终保持年20%以上增速,在202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2024年,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2020年至2024年,都将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盲盒热在国内真正开始引人关注发生在头部企业“泡泡玛特”赴港上市,随着泡泡玛特成功上市,多数行业见识到了小小盲盒后面的巨大商机,一时间“盲盒 +”逐渐跨界各个传统领域。“盲盒”与“文旅行业”最早的火花碰撞发生在什么时候?盲盒旅行又是怎样产生的?对于以上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溯到疫情严峻时期。钟摆回拨到2020年疫情期间,文旅行业陷入停摆状态。为进行自救,在国内疫情得到稳定防控后,航空公司率先尝试推出“随心飞”业务。消费者只需花费三四千元,就能在一定条件下不限次数进行飞行。新奇又实惠的促销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航空公司生存压力。2020年12月,河南博物馆推出文创产品“考古盲盒”,以“考古体验”+“盲盒设计”的创新形式,产品上线后多次脱销,更是吸粉无数。国内其他博物馆、文旅景区也开始跟进研发。此后,携程、同程OTA平台相继推出了169元、98元“机票盲盒”,各大航空公司也纷纷开售“旅行盲盒”。至此,以“盲盒”理念为主打,以“机票业务”为主营的“盲盒旅行”正式在文旅行业粉墨登台。盲盒旅行并不会局限在机票业务,相信在年内,“景区门票”、“酒店餐饮”、“周边游”和“跨省长线游”也将相继被装入“盲盒”内,跨进“盲盒旅行”行列。正如为解决商品滞销而出现的(福袋)盲盒,“随心飞”与“盲盒旅行”业务的出现也是为了应对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的滞销影响。福袋向盲盒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解决滞销—制造惊喜—打造IP—形成认同”阶段,也同样值得文旅行业借鉴。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随心飞”变“闹心飞”和“套路飞”事件,无疑为“盲盒旅行”敲响了警钟。盲盒天然的随机性为商家留下了太多的约束空白区,一旦缺少监管,必然导致整个品牌口碑的崩塌。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疫情完全消除后,“盲盒旅行”滞销的产品量是否能够供给常态化消费需求?“盲盒旅行”是否会利用“盲盒黑洞”出现以次充好,利用暗箱清库存?而当前“盲盒旅行”以“机票盲盒”做支撑能否持续吸引消费者?后续旅行社及景区又将如何纳入“盲盒旅行”队列?作为未定分晓的正反手,如果上述问题无法解决,盲盒旅行将成为当前文旅行业的一阵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