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邪治病敬关帝,心有正气胜良药
传统中医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都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入侵所导致的结果。正气是人体抗邪的能力,包括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免疫能力、康复自愈能力等。邪气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致病因素的统称,包括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虫兽伤等。
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正气旺盛,气血充盈,邪气难于侵入,疾病便无从发生。即使偶然不慎,邪气侵入人体,倘若正气旺盛,侵入后的邪气也会被正气及时消除,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会轻浅易愈。
如果邪气入侵,正气不足,或邪气的致病能力远超正气的抗病能力,邪正之间的力量就会失衡,造成邪盛正衰,正气无力抗邪,身体机能受到破坏,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疾病就会产生。
所以《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疾病的发生与正气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时都会遵循扶正与祛邪两大法则。中医病因学将发病病机,称为“正邪分争”,即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着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
正气体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是正直坦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体现在人的行为品行上,是忠贞不二、公平正义的忠义精神。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道门大真人黄裳在《乐育堂语录》中讲述人体赖以生存的“正气”时说:“当其静时,无形无象,只有一团温和之意,薰蒸四体,流贯一身;及有感而动,成孝悌之德,通乎神明,为忠义之举,参乎天地,浩然沛然,至大至刚,有包罗宇宙之概。孟子谓'集义生气,集气成勇,贯金石,格豚鱼’者,皆此正气为之也。志以帅气,气以成义,无是气,则颓靡不振矣。世上凡金凡玉可以买得,惟有此气,生死与俱,性命与共,非由积累功深,无以得其充裕也。”
民间信仰中,关帝是浩然正气的代表,是忠义精神的象征,受到了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明百姓的顶礼膜拜,祭祀关帝的庙宇,遍布神州大地。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朝廷敕封关帝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加封关帝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伏魔大帝宫”、“伏魔大帝祠”成了民间社会祈求关帝驱邪治病、安魂收惊、拔除病痛的重要场所,因为民间相信人们所以生病或遭不幸,多是由于邪气入侵或鬼怪魔神作祟所致,因而关帝庙里常常设有药签,以满足民众祈福健康平安的需求。
民间信仰的经卷中,如《护国佑民伏魔宝卷》、《敕封伏魔品》、《三义护国佑民伏魔功案宝卷》等,都将关帝奉为降妖伏魔、治病救人、驱除瘟疫,救度众生之正道大神。
明清间医学家冯兆张所著《冯氏锦囊秘录》收录了多篇祈祷关帝身体痊愈的真实事例:都门张姓母患痿症,数载不能起床,祷于关圣得直遇清江贵公子一签,傍人以予浙江人为告,延视之,气血俱虚,乃付以前方不及十剂,步履如常,可见药缘之凑合,而关夫子之附应也。
徐管朗先生夫人年七十余岁,忽患重疟,上则咳嗽吐血,下则泄泻,粒米不进,人事不省,胸膈胀甚,势甚危笃,祷于关帝,余所治疗,乃令管朗先生以八味丸,云消食丸进之,病患始允,日以参汤送服,胸胀泄泻,吐血诸症余愈,饮食精神,俱倍于平日。
从古至今,关帝显圣治病救人、传授药方的事例比比皆是,有时会在灵签上暗示,有时会在睡梦中显现,但最后都得到了证验。
为什么会这样?北宋天师张继先说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神驭气,气留形”,“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故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万祸消灭”。
虔诚敬祷关帝,关帝的浩然正气也能传导给患者,激发患者体内的浩然之气,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底气,从而“扶阳气,补正气”,将邪气排出体外,验证了医书所言“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之说。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