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私塾 | 周末行 |立秋碎片03
丽香:
1,我拍了很多花,各种颜色的鲜艳的花,它们在眼前的绿色世界里让我觉得很惊奇,很惊艳。有些时候我们对习以为常的比如绿色、黑色、地板上的颜色,大块面积的颜色会漠视,其中红色、黄色是突出的,会让我们产生视觉的焦点,会让我们特别注意。就像现在,我们对面斜坡上的场景。
讨论:
Echo:如果你在一片黄色或一片红色中间,那一点绿色和黑色会不会成为你的焦点?
丽香:那要看情况,我们现在处在的环境是满眼都是绿色,我会关注鲜艳一点的颜色。如果我在一片红色的世界里也许绿色会让我觉得特别。
芒:如果只有一种大的色调,你会对颜色中各种层次关注吗?比方说现在的这片山坡是绿色居多,那你会继续关注其中更深的一些绿色吗?
丽香:可能会把它忽略掉。除非像昨天见到的苔藓,它非常鲜嫩,上面滴着水珠,又很有层次。
稻子:不同的颜色对人的视觉刺激强度不同,人们对颜色的认知会形成一些共识。通常,因为并不需要专注于颜色本身,所以我们只是在接受并应用关于颜色的若干知识和感受,这些知识和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上面说的是颜色对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关注角度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如果打破这样的经验和惯性呢?鲜艳与否是一种选择逻辑,数量多少,远近距离等等同样也是一种选择逻辑。就像之前丽香提到的那个故事。因为颜色吸引,你关注一朵红花而忽略了大片绿叶,可当你退后几步看到更大面积的绿色时可能你的关注点又会放在绿色上。特定的人,特定的情境下的选择,读书、看问题也是一样。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体验各种可能性,这会让你的认知避免陷入错觉。
另外我依旧期待你具体描述“惊奇、惊艳”的感受内容。去尝试把宽泛模糊的感受具体起来,出于表达练习的目的?
2,我们这两天走过很多路,不管是水沟还是山路,脚下都会踩到那种已经发黑的叶子,叶子不管原来是什么形状、颜色,最终都会变成黑色,黑色会变成泥,泥会变成土,不管它最初是什么本色,最终颜色都会消失。
从阿婆六出来的竹林,有一段路上有很多腐败的叶子,它原来是绿色的,深绿色或浅绿色,但是它踩在我脚下时已经是泥土的黑色。所以我觉得所有的颜色都会消失。
讨论:
稻子:是消失还是转化?
丽香: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存在,但是这种物质不是原来的颜色和状态了,它原来可能是椭圆的,附着在椭圆上,后来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不可循,会有一种生命走到尽头的感觉。
丽香:有些花是朝开晚谢,你今天看到的花,它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花,你明天看到的就是完全另外一朵花,虽然开的是一样的花,但不是这朵花了。
Echo:是想说对这种不可逆的逝去的惋惜吗?
丽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但它是附着在植物上,它有它的一个历程,但是你会觉得它不可循,如果反应在人身上还是会有一种哀伤。比如说把这个植物放在人的身上,经过历史的隔断后,找不到他的祖宗,他就只有他现在的这个状态,他可能会觉得没有根。
稻子:之所以一开始就问你转化的问题是感受到你描述时的情绪。生命、根等等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的颜色都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重新定义的,也看你是站在怎样的角度来看,换个角度可能豁然开朗。
回到我们的主话题颜色,可以继续观察植物衰败、死亡的颜色一定是深色的吗?成熟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消失是什么在消失?是颜色本身还是知识本身在影响人?
Echo:
1, 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展现了不同的色彩,比如竹叶从由绿变黄再变黑腐烂,皮肤变黄、变黑又变白。因为我们看到是物体状态在不断的转变过程中的色彩,所以我觉得物体本身是无色的。
2,颜色有的是和植物连一起的比如草绿、苹果绿、葱绿,有和其他颜色连一起的比如蓝绿、黄绿、灰绿,还有表程度的比如深绿浅绿。还有一种是和生命状态连在一起的,比如嫩绿、老绿,和生命状态连在一起时绿就不仅仅是颜色本身了,它加入了人对于一个事物生命状态的一些判断。除了给颜色识别、分类这些理性的逻辑,人们还会给颜色附加感性的逻辑。
讨论:
芒:形容某种颜色的时候,是在形容一种生命。有些颜色是具有生命意像的。
稻子:物体本身是无色的判断能直观想起的例子是阳光。可以说物体本身没有颜色,也可以说物体本身有很多的颜色,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颜色从哪里来?
人或者社会群体会在颜色和其他事物之间建立一种联系。附加了另外一些定义,嫩啊老啊,是人附加是事物上的,然后又把它放到了颜色上。这也是一种分类方式,因附加了一个逻辑,既有的概念转移到了颜色上。这时,颜色不再是黄和绿的比较,而是对绿本身的细化。
介质和人、人群会对颜色附加新的层次和意义,让颜色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丰满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