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剂量到底是多少?【跟己安先生学中医】

导读:经方的美在于组方严谨,灵活化裁。小道经方学习者“吾酉辛申”最近有什么学习心得呢?

实践经方 找回国学自信

借着小道经方读书会的热浪,说一说我这次实践经方的感受吧。

前几天,总是腹胀不消化,之后开始嗓子疼,牙床疼,就拿知柏地黄丸配金匮肾气丸吃了,隔一天后感觉咳的地方下到胸口了,胸口很憋,鼻子冒火,还留清涕,自己在想,是要侧重破肺寒呢?还是清虚热补津液呢?

给自己开了柴胡桂姜汤+石膏化裁,重在清半表半里的热,一副后,鼻涕不流了,也不头疼了,但感觉呼吸时胸中很痒,很想咳,之后又抓了一副,喝了后,咳出了很多痰,黄的,白的都有,虽然大便没有增多,但放屁特别多,然后感觉胸中顺畅很多,但嗓子感觉还有异物,鼻子虽然通了,但嗅觉好像没恢复。

又给自己开了小青龙汤+石膏化裁,晚上躺下后一会就开始打冷颤,不同于恶寒的冷颤,这个打完很舒服,后半夜开始浅浅的出了一身汗,一晚上没睡着,有点心慌的反应,小便很多次。手太阴开在表,脾太阴开在下,就这样早上起来,基本不咳嗽了,嗓子清爽很多,鼻子里感觉凉飕飕的,这次感冒全程都在喝中药,也全程都在体会感受。吐黄痰就是把胸中的郁热排了出来,打冷颤就是在驱赶肺里的寒,开了两个太阴,把寒逼了出来,以至于早上鼻子都在排寒,整个身体都感觉像被清理了一次,总而言之,就两个字,清爽。

这次麻黄用到了45g,却没有加补津液的生地,只是增加了炙甘草的量,虽然伤津,但效果却是杠杠的,小青龙破肺寒果然名不虚传,这次实践不仅药效体会深刻,更认识到经方的魅力不仅在对证,更在于合适的配伍、剂量,才能用好经方这把除邪利刃。

小道经方知识储备

关于经方剂量,小道经方每次推荐的参考剂量一直备受质疑。

经方剂量到底是多少?

中医有句名言:剂量乃仲景不传之秘。可见剂量对疗效的重要性。

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明白白标明了剂量,何来不传之秘的说法?

中医方剂剂量的混乱,其实是一千多年以来战乱和历史沿革导致的。直到明代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说:“汉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可见李时珍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当然他也没有条件考证),而是根据经验和当时社会的流行做法,做出的一个权益之计。但是这一权益之计,被后来者当做定法,成为铁律,以至于完全背离仲景和经方的本意和本来面目,造成如今中医疗效极差的可悲现实。

可喜的是,现代考古学已经发现了汉代度量衡的实物证据,因此,伤寒论经方的剂量问题已经变得明明白白,毫无疑问了。

现代中医用药乱象

尽管考古学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显然来得太晚了,因为国家药典已经对中药的用量做出了规定,而这一规定是根据明清以来中医用药习惯确定的,而这种习惯用量,远远低于治病的要求,尤其是对危急重症,更显得杯水车薪。众所周知,仲景乃医中之圣,伤寒乃方书之祖。药量的确定,尤其是经方药量的确定,应该以伤寒论的药量来确定。因此,用量不足的问题,成为现在中医疗效不佳的普遍原因之一。

《伤寒论》方剂药味数分布于1至14味间,平均每剂4.2味药,最多不超过14味,2—8味药的处方占了90%。 与经方明显不同的是,现在临床单味药剂量减少,药味增多,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以上。2007年9月至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100首汤剂处方统计,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而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

为什么现代中医处方那么庞杂?因为药典规定的剂量太小,无法取得疗效,因此医生只得以增加药味的方法来提高疗效,但却又因为药味庞杂而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实在是无可奈何。

相反,采用伤寒论经方剂量开方治疗,疗效则普遍较好。李可坚持用伤寒论经方用量(一两=15克)而获得盛誉,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更是传为佳话。

福利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