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北洋素直公祠与认亲石兽
北洋村,位于揭阳揭东云路镇,地处榕江支流枫江乌沙港溪之东岸,由官田埔、厚德居、谢厝围、顶木沟、下木沟五个自然村组成,有人口万余,村民皆多姓杨。杨氏相关谱料载,杨氏始祖,衔员外郎,于明代由闽入粤,原配谢氏产三子,继配罗氏传二子,原配三子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往揭阳梅岗赤崎头谋生,在当地翁姓员外家中当长工,后得员外许下,杨长广、杨庚乙兄弟二人分有村前土地耕耘,三弟杨绵延则独往北厝另求发展。杨氏落籍于此之后,随世代蕃衍生息,形成村落,因村前西侧有大片棉树林,年久倒伏而沉积成一幅幅的湖洋田,地方历有大幅洋之称,因幅与福字近、杨与洋潮语同音,乃取名福洋,又村处古官道之北,幅与北潮语同音,再改今名。
北洋村的老聚落核心处,是一个坐北朝南偏东的大型寨围,正前方设朝南大门楼,门外左侧立有官旗两副并一尊石兽,寨前大埕外是方形大池塘,寨外左右后另有厝屋连建,整体成一大片。寨内有三路建筑,中街主座是素直公祠惟馨堂,其面阔五间纵深二进,祠中建有八柱抱印拜亭,祠左配有火巷护厝,祠前为大阔埕,整体格局恢弘,当地村民俗称之大祠堂。
据介绍,素直公祠是为北洋杨氏三世祖之祠,于2016年进行过重修,并在是年底举行了重光庆典,期间邀有北洋杨氏同宗的普宁市石桥头杨氏、丰顺县大山背杨氏代表抵祠参加仪式活动。按资料所记,北洋杨氏尊杨庚乙为一世祖,惟馨堂凹肚门楼内两旁楹联即刻:燕翼福洋村,庚公启勋名。
北洋寨前这一尊浮塑于石墩上看似狮子又似狻猊又什么都不似的石兽,嘴衔飘带,颈戴铃铛,伏地翘尾而昂首,造型颇有特点,其为高密度的花岗岩质地,稍有风化,遭遇过破坏,腰部齐断,四足均用水泥重塑,然整体神韵犹存。当地杨氏族人说,这石兽是有典故流传的。这一尊石兽,当地称之四不像。相传杨氏祖上有三兄弟,为求发展,各分往揭阳、梅县、普宁三地开基创业。为便于杨氏兄弟的后人相认,先辈就用石头打造了三尊具有独特性的四不像石兽,各置于公祠之前,以作后世子孙相认亲族之标识信物,如此而代代相传。
关于北洋寨前这尊四不像石雕,看起来应该是石狮,其造型做法颇古,不似清代之物,若追溯到明中叶甚至更前一些,大概是不成问题?此石狮,不知是否真为杨氏先贤打造用于后世兄弟支子孙认亲之用,然寨前立狮镇煞则是岭东潮乡民间自古便有。至于分创三地的杨氏三兄弟,按素直公祠重光仪式资料即可推知是揭阳北洋、普宁石桥头、丰顺大山背三支?且非北洋之杨长广、杨庚乙、杨绵延三兄弟,当是再溯上若干代之兄弟支矣?
顺附石桥头杨氏资料:该支杨氏于元初从福建莆田涵江乡顶铺豆芽巷南迁入广东,初居潮州府程乡县攀桂坊(今梅州市梅江区北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石桥头杨氏开基祖杨庸道出生于攀桂坊,后随父兄迁至今丰顺汤坑大山背。明永乐十年(1412),杨庸道携夫人李氏及六子继续南迁,至海丰县龙溪都龙江之西岸定居,即今惠来葵潭一带。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届花甲的杨庸道携均已成家的长、次、季三子离开龙溪都,来到潮阳县新兴乡洋乌都汤坑溪之东岸(即今普宁市石桥头天忠庵前)垦荒创业。李氏则与四、五、六子耕守惠来故居尖厝坑。
还没来北洋的时候,小苏兄弟已经在岭东潮风群几次讲起北洋有一尊石雕四不像,是该村杨氏兄弟认祖的信物。听起来怪有意思的,此行是满心好奇而来。这一座四不像看起来像狮子,但是没有确凿的信息可以对其进行定义。至于认亲之信物,也只是村人讲起,不知道怎么说好呢。小苏兄弟问我,在普宁石桥头杨氏的村寨里有没见到一毛一样的四不像,这让我回忆了好一会,但答案是没有。石桥头的村落是五六年前去走过的,印象中是没有类似北洋的这种石兽的,至于其源流相关,一时间也没找到什么相关资料可以来进行分析推测。说起北洋,其实在2013年时候就有来过,当时是来看北洋转老爷格关爷。再来这里,一进村就认出当年看格关爷的那个大广场,还有抢红绸的那座庙。这时间啊,过得太快了。
摄影\文字:安静声音、张野
声明
本作品为普宁青年摄影、岭东忘时堂、普宁村落荣誉出品。
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安静声音】署名并保留水印。
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图文不得直接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行为,违者必究。
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