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一座雁门关,半部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代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璀璨,历史悠久,华夏的历史也是战争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这战争的历史更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间不同文明的碰撞与冲突,并且持续几千年。
北方游牧民族身处高纬度寒冷地区,过着逐草游牧的生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薄弱,平时尚且无法完成更多充足财富的积累,积淀足够的底蕴,在遇到干旱或者大风雪等气候问题时,北方游牧民族会面临水草枯竭,牛羊被冻死饿死,生存资源严重短缺等生态恶化的威胁。
中原王朝地大物博,有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丰富的粮草物资,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像狼一样向中原地区觅食,不断袭扰中原王朝,那是中原王朝恶梦。
游牧民族充分运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烧杀掳掠,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进茫茫草原中,只要有人有马就可以卷土重来,部落全民皆兵,而且弓马娴熟,上马就能战斗,中原王朝更多时候无法对他们进行大规模围剿,茫茫草原也无法驻军把守,而且一旦远征,后勤的补给就足以拖垮一个大国,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烧杀掳掠,中原王朝更多的是防御,所以修长城,建关隘就显得尤为重要。
战国中期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强大起来,秦国有义渠,赵国有林胡、楼烦,;燕国有东胡。他们长期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先后在北部筑起长城。战国后期,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在雁门关一带设置云中、代郡以及雁门三郡,从此雁门关走上我国历史舞台,成为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发生冲突最前线,成为了边防战略要地。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是长城上规模宏伟的重要军事防御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逐鹿中原的必经之路,历朝历代都会安排重兵把守。
雁门关三维图
第一个驻守雁门关的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在雁门关大败匈奴,杀敌十多万人马。而后又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迎来了赵国北部边疆十多年的安定,也成就了我国首位民族英雄。
秦始皇一统中原后,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从雁门关出塞, 北击匈奴七百里,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铁打的雁门关,流水的王朝,汉代的雁门关,更是风云多变。高祖刘邦率三十多万大军越过雁门关后中计被匈奴围于白登山,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李广多次驰骋于雁门关外北伐匈奴,打得匈奴远逃漠北,汉元帝时。年轻美貌的王昭君,从雁门关出塞和亲。
昭君出塞
唐代的雁门关也是战事连绵波澜壮阔,唐初东突厥内部发生了变乱,气候发生变化,牛羊冻死,因而发生饥荒。李靖乘机兵出雁门关孤军深入灭掉东突厥,薛仁贵古稀之年镇守雁门关吓破突厥胆。郭子仪率大军翻越过雁门关平定安史之乱,李克用在此成立鸦儿军。
到了北宋,契丹崛起,雁门山更是宋辽两国的分界线,雁门关上的战争便未停止过,雁门关是成了广为流传的杨门虎将永远的伤和痛,靖康之耻北宋二帝被俘经雁门关押送北方,受尽屈辱,北宋灭亡。
明清时期,由于国土的扩大,雁门关失去了防御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配合阎锡山在雁门关和平型关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了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大捷。也是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作为军事要塞雁门关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雄险、最重要的关隘,两千多年来见证了许多血雨腥风,见证了诸多的大小战役,见证了历史兴衰 ,成就了一批批英雄豪杰也葬送许多大好男儿。同时雁门关还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主要的商贸通道,是茶马古道重要的中转站,对民族融合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独特的古关与边塞文化,在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