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

炮姜的功效:

  炮姜为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内呈棕黄色而成,性味苦、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炮姜的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如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功效分类】温中止痛药;温经止血药
  【药理作用】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采收和储藏】同干姜。
  【资源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用药禁忌】孕妇及阴虚有热者禁服。
  【来源】该品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
  【制法】取净干姜,照烫法(附录Ⅱ D)用沙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性味归经】性味苦,涩,温。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炮姜

炮姜的作用:
  1.干姜散(《太平圣惠方》)治气嗽,呼吸短气,心胸不利,不思饮食:炮姜、桂心、款冬花各15g,炮附子30g,五味子、细辛、白术、炙甘草、木香各1g。上为末,每服9g,加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3次。方中炮姜温中止痛,宽胸利气,为君药。
  2.交泰丸(《脾胃论》)治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倦:炮姜1g,巴豆霜1.5g,人参、肉桂各3g,柴胡、川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白术各4.5g,炒厚朴(秋、冬加21g)、苦楝皮(酒煮)、茯苓、砂仁各9g,炮川乌13.5g,知母(半量炒用,半量酒洗,秋、冬去之)12g,吴茱萸(洗7次)15g,黄连(秋、冬减4.5g)煨皂角、紫苑各18g。除巴豆霜另入外,余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0丸。方中炮姜温中止痛,行气散寒,为君药。
  3.姜术二仁汤(《兰室秘藏》)治脾胀善呃逆,肢体疲重,夜卧不安:炮姜、木香各1.5g,白术、当归各6g,茯苓9g,半夏、砂仁、厚朴、陈皮各3g,炒薏苡仁24g,生、熟谷芽12g。先煎谷芽,再取汤煎余药服。方中炮姜温中止痛,行气散寒,为君药。
  4.《医学入门》:“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辟,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5.《本草正》:“阴盛格阳,火不归原,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要药。”
  6.《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各种姜的区别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新鲜根茎,全国各地均产,秋末采挖,鲜用或埋入砂中备用。性――微温,归肺、脾经,功效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收,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高良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晒干,生用。性辛,热,归脾、胃经,功效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煨姜,为生姜用纸包浸湿置为上煨熟入药。
  沙姜(山奈):温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损伤,牙痛。用于胸隔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生姜偏于发汗解表,干姜、炮姜偏于温中回阳,高良姜偏于散寒止痛,沙姜偏于消食。
  生姜用鲜品,味辛性温,长于发散外寒,又能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之表证,及呕吐之证
  干姜为母姜的干燥品,性辛温热,走散之力已减,温中之功为强,为治疗脾胃寒证之要药,并能回阳,温肺化饮
  炮姜经过火炮,辛减转苦涩,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
  故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高良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似干姜而温胃之功过之
  沙姜偏于消食。
  干姜与高良姜均属辛热温里之品。都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作用,皆可用于院腹冷痛、恶心呕吐之症,故两者常同用,方如二姜丸( 《局方》 )。但干姜温中而能止泻,并有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而高良姜则散寒止痛的效力强于干姜,并无回阳和温肺化痰之功。这是两者的异同点。

炮姜的禁忌

  孕妇及阴虚有热者禁服。

炮姜的食用方法

  炮姜粳米茶
  主治: 寒性水泻不止    
  食材炮姜、3克 粳米、30克 茶叶、15克 食盐3克 
  原料
  茶叶15克,炮姜、食盐各3克,粳米30克。

  用法
  上药同炒焦黄,水煎饮服。

  出处《本草钢目》。

  功效作用:治寒性水泻不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