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波真气运行法实践方法的原理机制剖析

大道本无边(网名)

真气运行养生实践方法共分五步。这五步是:呼气注意心窝部,意息相随丹田趋,调息凝神守丹田.通督勿忘复勿助,元神蓄力育生机。

真气运行五步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育真气,疏通经络,通任督,实现任督脉循环。如果我们用《黄帝内经》.《道德经》、中医养生和道家内丹术的基本理论,对这五步的原理机制进行一下剖析的话,就会发现,真气运行五步方法是最科学、最合理的.顺应了真气运行规律的独特实践方法。

下面我们就从原理机制的角度,对真气运行五步方法进行逐一剖折。

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

(一)为什么要选择心窝部?

既然真气运行五步方法是为了疏通任督二脉,实现任督脉循环(古称小周天),那么,首先就要选择一个切入点进入。从这个切入点开始,用意念聚集真气,来促进和增强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循环,最后实现疏通任督二脉的目的。

那么,从任督二脉上哪一点切入最好呢?

应该说,从任督二脉上任意一点切入都不算错误。因为无论从任督二脉上哪一点切入,都没有离开其经,都会让真气走同样的路线,最終实现真气沿任督二脉的循环。但是,真气在任督脉的不同点上,其布气量是各有不同的,任督二脉不是一个均匀一致的简单的环。这样-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入,就直接关系到练功的效果。选择一个适合作为切入点的条件,是这个点-定是经脉上真气最容易聚集的地方。因此,我们不会选择尾阎、夹脊、玉枕这三关作为切入点。因为这三关是真气最不容易通过的地方,聚集真气很难。

满足真气最容易聚集这个条件的只有上、中.下三丹田。

从古人将这三个部位冠以“丹田”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丹田名副其实是真气最容易聚集之处。“丹'在这里可以指代真气;“田”则是真气聚集之田地。

一般我们不选择上丹田作为切入点。因为上丹田为元神之府,初学者意守上丹田会干扰元神主事,同时也会造成头晕目眩,气滞于头,形成偏差。那么,中丹田和下丹田就很自然地成为所有通督脉方法最好的切入点了。几乎所有通督脉的方法都是从下丹田切入的。这些方法都首先在下丹田进行筑基。唯有真气运行法是从心窝部切人,把“呼气注意心窝部”作为聚集真气的第-一步 。这正是真气运行法独具一格的地方。真气运行法是把心窝部作为中丹田来对待的。人体共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三个丹田。

关于三丹田的具体位置,古今说法很多。比如上丹田:有说在巅顶泥丸宫的(百会穴),也有说在两眉间天目的(印堂穴);中丹田多数是指两乳间膻中穴,但真气运行法的中丹田却是指心窝部。

真气运行法为什么要将心窝部作为中丹田来守?这其中也是暗藏玄机的。

如果按照大多数对中丹田位置的说法,不是呼气注意心窝部,而是呼气注意两乳之间膻中穴的话,虽然不会像意守上丹田那样易扰动元神,形成偏差。但膻中穴为气之海,初学者轻易意守,很容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气机失调之弊。这种现象曾经在其他方法中屡屡出现。

呼气注意心窝部,不但没有上述诸种弊端,而且心窝部有心之募穴巨阙穴,心窝深处为脾胃所在之处。练功伊始,注意呼气,能使心气缘任脉下人心窝部,振奋脾阳,火生土,首先调整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功能。对脾胃功能虚弱者、各种体质禀赋薄弱者十分有益。

由此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出真气运行法第一步选择心窝部,其中暗藏的种种玄机。说它科学合理,说它安全有效,说它独一无二,种种赞誉皆不为过。

(二)为什么要在呼气时注意心窝部?

呼气时注意心窝部,是真气运行法区别于其它方法的独到之处。

为什么要在呼气时注意心窝部呢?

这里就要认识一下呼气的生理机制。

首先,呼气的过程是排出体内废气的过程。因此,呼气是纯净我们的机体、防止病气聚集于体内的一-道天然防线。呼气注意心窝部,可以加强呼气作用,纯净心窝部聚集之真气,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净化机体,防止各种疾病的产生。

其次,呼气的状态是心平、气和形松的休息态。人在吸气的时候,呼吸肌处于收缩状态。因此,吸气是一种主动的动作,是要用力的。呼气时正好相反,呼吸肌全部放松,依靠肌肉的弹力回缩,气体排出体外。所以,呼气是一种轻松的、不用力的休息状态。真气运行法在呼气时注意心窝部,能在无形中使呼气的优势得到强化,促进放松。这样一来,就更加强了心平气和形松的良好生理效果。

此外,最重要的是,真气在体内的循环和运行,靠的是呼气的动力。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呼气都是推动真气运行的动力源。这是因为,呼气时,不但呼吸肌放松,而且全身肌肉都处于放松状态。在没有肌肉紧张束缚的宽松环壤下,真气便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达全身。当各经脉贯通后,在入静良好,真气运行非常顺畅的条件下,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在呼气时,真气由丹田源源不断通达全身的气景。

(三)“呼气注意心窝部'如何操作?

“呼气注意心窝部”,操作起来非常简单。首先明确一下心窝部的位置,是在胸骨剑突下,相当于解剖学的胃区。如果位置感不清晰的话,在锻炼前可以用手触按一下,感觉就出来了。

然后,从每一次呼气开始,注意心窝部。随着呼气的自然状态一次一次重复下去。

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

(一)“意息相随丹田趋”的目的和操作

上中、下三丹田的大小容量是不同的。相对来说,作为心窝部的中丹田容量是比较小的,所以,真气容易集中;出现真气聚集的感觉就比较快。一般当意守几天之后,真气有一-定量聚集时,,就会出现心窝部温热、饱满等感觉。

中丹田气聚之后,按照真气运行的规律,它是向四面八方任意方向流动的。当然,除了沿任脉上下的方向是主干外,其余方向因其经脉非常细小,构不成气势,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在真气沿任脉上下流动这个趋势上,如果要实现真气以向下流动为主的趋势,就需要意念的参与。

因此,第二步功的目的,是在意念的参与下,使真气下行,将真气自然引导至下丹田。其操作方法,是当第一步功呼气时感到心窝部发热或出现饱满感时,说明真气已在心窝部得到聚集。就可意息相随,在呼气的时候,意念随呼气自心窝部开始止于丹田。

(二)第一、二步皆为过渡阶段

上面说过,几乎所有通周天的方法都是从下丹田切入的,这些方法都直接在下丹田筑基。唯有真气运行学说不同,它是把中丹田作为切入点,在中丹田聚集真气之后,将中丹田之气引导人下丹田的。

真气运行的核心仍然也是下丹田。因此,第一一步 和第二步,是为了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的过渡,是为了第三步奠定一个基础。

那么,真气运行为什么不像其他周天方法一样直接到位,而是要经过中丹田聚气,并向下丹田引导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呢? 这里,应该有两个用意。

其一,直接到位于下丹田,就要从腹式呼吸开始。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形成腹式呼吸要有个过程。从一开始就进行腹式呼吸很难。我们常常看到练周天功的初学者,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腹式呼吸,出现呼吸不能到位的现象。强为之,会导致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等诸种不适。而真气运行从呼气注意心窝部开始,逐渐过渡,就免去了呼吸不到位之虞。轻松而安全。

其二,在任督脉循环中,除了以疏通任督二脉为主要目的外,还要注意协调各脏腑间的关系。从注意心窝部开始,首先调整了脾胃功能。真气运行以培养真气、促进真气运行为特征,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人。而在体质虚弱的人群中,后天调养不当造成的脾胃虚弱居多。因此,从心窝部调理脾胃人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真气运行实践中,我们确实看到很多脾胃虚弱的人,在练第一步、第二步功时,就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三,心窝部有心之募穴巨阙。在疏通任督二脉过程中,促进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对维持“少火生气”,防止武火“壮火食气”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看来,真气运行通过在中丹田聚集真气,以滚雪团样积少成多之势,亦步亦趋,直通下丹田,为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作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

真气运行五步方法.始终把意守丹田作为重点。即使在贯通任督二脉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以意守丹田为中心。因此,真气运行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始终是方法的核心。

意守丹田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要一直把意守丹田作为重点呢?

(一)丹田是人体经脉升降之枢纽

丹田的位置,正好在人体的中心一 -脐部。这个位置是经脉走行的关键要道。来来往往的经脉,特别是主干经脉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除了带脉是绕腰部橫向走行之外,其余所有经脉都是上下纵行的。经脉上上下下走行,真气有升有降流动,丹田便责无旁贷的成为真气运行的中心,担当起经脉枢纽的责任。

(二)丹田是肾藏真气之门户

肾脏深居下丹田之内,为真气之根。因此,决定了下丹田与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是肾功能的外延。修炼讲究的是经络,是以经络为核心,而不是以脏腑为核心。

经络系统是联系人体内在脏腑与体表各组织器官的通路,起着沟通内外表里的桥梁作用。真气由五脏产生,五脏又以肾脏为本,因此,肾脏为制造真气最重要的脏器。以肾脏为中心产生的真气,要源源不断地输布到身体各处,必须要通过经络系统的运输。而丹田所在的位置,其内为肾,其外为经脉之枢纽。丹田像--座桥梁,将脏腑与经脉连接起来,成为真气由内而外的必经之路,成为真气出人之门户。因此,作为任脉最重要关窍的丹田,极其受到重视。

(三)丹田功能如气泵

下丹田如同气泵,它像心脏-样,通过气的一收一放,来行使气泵的功能。

肾气的功能通过下丹田而体现。因此,下丹田作为气泵的功能,和肾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主要的功能是两个:一个是与呼吸有关的外循环,一个是与真气运行有关的内循环。

外循环,是指通过一呼一吸 ,人体与自然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虽为肺所主,但其根本在肾,肾的纳气功能在外循环中起着呼吸之根的作用。就是说,肺从自然界所吸入的清气,必须要通过肾的摄纳,才能有根,才能深人体内。我们见到身体虚弱的人,呼吸表浅,说话有气无力,时断时续。老百姓常说这种人没有底气。这种底气就是肾气。肾气虚弱,影响纳气,就没有底气。修炼者通过意守丹田可以加强肾纳气的功能。

再说一下内循环。

内循环,是指真气在人体内部的循环。它和呼吸所致的外循环不同,是-一个如环无端的密闭式的内气循环系统。真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这种循环往复的主要路径,是任督二脉小循环和十二正经大循环。大小循环构成大小不同密闭的环。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气的循环并不是各个孤立的,它们通过下丹田相互之间连接起来。外呼吸推动真气运行.没有外呼吸真气运行就没有动力。其中,呼气推动真气运行于全身,吸气引真气归元人丹田。

(四)意守丹田一约束真气, 让真气运行更集中、更高效真气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完全可以特立独行,自由流动。这是真气运行的特点之一。但在意念的参与下,真气能够改变原来自然的循行路径,听从意念的指令,使意气相随,合为一体。

意守丹田,是意念对真气的一 种约束。它和第一一步“呼 气注意心窝部”的机理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积聚真气。

但有一点是不同的。下丹田的容量远远比心窝部大,真气不好聚集。有人形容下丹田深似井,大如海。很多在第一- 、二步练习中已经消楚感受到真气温热、饱满、流动的人,进入第三步之后,往往真气就变得无声无息,如泥牛人海,下丹田没有一点动静。真气不足、体质虚弱的人,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在下丹田把气聚足。

通过意守丹田聚集真气,是对真气作用的一种强化。集中散在分布的真气,专注于灌溉任督。是疏通任督脉使有限的真气发挥最大作用之捷径。

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当丹田真气充足.疏通任督后.就会形成任督循环。任督真气进-一步充盈.满溢,自然就会分注十二正经,带动十二正经的大循环,使各经脉全面贯通。

因此,意守丹田是基本方法,是纲举目张之法。

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

第一次聚气是在中丹田心窝部。气聚之后,在意念参与下,意息相随,将真气引至下丹田。

第二次聚气是在下丹田。气聚之后,同样在意念参与下,将真气引人督脉,使之沿督脉上行。

真气就是这样,通过两次聚气、两以意念参与,亦步亦趋,步步向前,沿着督升任降的方向周流开了。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在操作方法上,和第三步一样,仍然是继续意守丹田。但在意义上不同的是,第三步的意守丹田是在通任督之前,第五步的意守丹田是在通任督之后。任督疏通后,要继续意守丹田。因为通任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反复通、一通再通,才能将任督彻底疏通。当任督彻底疏通,任督脉真气充盈、满溢之后,真气才能分注十二正经,最后实现十二正经的大循环。

可见,意守丹田是个长期任务。

2011.11.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