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我大自在,明师领入修在己

来到拳场,小珠妈妈,敏和,明昊,诗婕已到,见面寒暄一番,便集体打拳,轩源在旁边观察,并将各人表现在地板上写下来。

小珠自从被大家评论打拳太注重在轴上,这段时间不断在调整。有一个新的感觉就是,当从“轴”这个框框里挣出来,放下了的时候,对周遭的空间状态就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感受,从对轴的关注,转为对四面八方上下的全方位的些微感觉,对自己的空间运动状态有了点旁观的意思……

打完拳,大家围上轩源,听他的评点。

“身轴,不能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扭曲。如打虎势,在后靠、扣右脚、扣左脚的过程中身轴不变,只是在旋转;”

“意要快,动作要慢,两者同步。意在轨迹,手脚的动作就忽略了,手脚只是沿轨迹而被动地运动。四肢头颅等都是各有各的轨迹,都在沿轨迹而动。所以要清晰每个动作的运行轨迹,八方通常是动作的起点或终点,要到位。”

“意在动作之前,心中先有轨迹,手脚只是去完成,中间过程不要断,要圆环无端地一个轨迹接一个轨迹。”

“手似有似无。这也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轨迹引导动作的方向运行,手只是如星体般完成,似用手又不是用手。小珠你的单摆莲,双摆莲,就有用手去做的问题。”

针对小明的披身踢脚有提膝踢出的问题,轩源要求从外形上观察,是脚尖从地面沿球壁划弧而出,不要主动地提膝踢出。扣脚是身轴旋转时自然扣上的,不要身轴动了,脚还憋在那里:“扣脚上步等都不是主动去做,而是归零了,零出脚,零扣脚。”

小珠的如封似闭,有架肘的问题。肘尖在弓步变坐步,坐步变弓步,转腕变前封的过程中,一直是坠肘的,不要亮肘架着。

以上问题的提出,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新出现。轩源的要求精细了很多,且都是在零上考查,偏离零便不合道。都是在提醒大家注意每一处的零态,并始终诚恳老实地对待与修正,切不可因对拳的熟练而生骄慢之心,时时归零,这是无止境的。

接着就讲起他学拳的故事:这套吴式108太极拳,是从全佑—吴鉴泉—吴公藻、吴公仪—南线一脉传下来的。当初轩源志向学拳,因当时当地的吴式执门人年纪大了,难以执教,轩源便跟他的徒弟圆生学拳。圆生把拳架教会了他,并也教了单推、双推,之后因忙于工作而各自习练。

轩源因工作需要全国各地出差,在各地见识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太极拳表达,又有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疑惑……究竟太极拳是怎样的?她的奥秘是怎样的?他不断在寻访、探究,从太极拳的一些经典理论中,传统文化经典中,感受到隐隐约约的召唤……

偶然从金庸为吴公藻的著作《吴家太极拳》所作的跋中得到启发,对平衡有了突破性的理解,让他从苦苦追求的招法劲路中解脱出来,只做好自己的平衡,不想打,不想化,只是自在的平衡于当下,是对方失平衡而跌出……

这,只是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只是处于太极态中的一种“我平衡,你不平衡”或“你平衡,我不平衡”的相对平衡状态,而这一切,本已包含在浑然一体的无极态中,本来就是平衡的。

无极态的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只有融入到这无量的、绝对的、浑然一体的平衡中,才能在念起间从无极转入太极。

相对平衡与绝对平衡的分水岭,就是念与无念,即那条S线。而这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还得益于近来所见的张戬坤的《老子的大智慧》。

“我的秘密就是:天、地、人、我,是我的老师!'我’,是天地给予我们的大自在心,是真我。'真我’,是我最大的师父。并不是说人师不重要,'明师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入门一定是明师领入的。但领悟、开悟、觉知、实践,一定是个人的事情,与师父无关,与权威无关。”

“多年来,与我搭手的人很多,他们讶异于我在推手的展现,不理解为什么能如此。而他们的迷惑,通过几句问话,就让人感到唏嘘、感叹:'你的功夫是谁教的?’'你的师父是谁?’'没听过这个人!你师父的师父是谁?’'哦!是他啊!怪不得!但他的拳不是这样打的哦……’每每到此,对话就难以继续探讨,谈话的内质,也从对'太极门’的探讨,变成了'太极门户’的议论,一个接一个的规矩、帽子盖下来,符合预见的就点头称赞,不知为什么而赞。不符合的就摇头否定,不知否定的是什么……一两句说话,可以隔天涯。”

说罢这个话题,轩源让大家各组推手。

轩源带小珠推,总是那些老问题:主动化、主动掤。小珠心里有话:是不是我这女儿身,本能的害怕、畏惧,不能安全地放松地去感受……稍受压迫,自己就往后退缩,一退就没有后路。

轩源再次说:“以一念代万念,就是做好自己的中定。守中,不管别人做什么,就是守住中定……”

几个来回,轩源对小珠的表现都不满意,小珠也无可奈何。

这时阿深走过来,轩源让他与小珠推推。

果然,阿深一过来,就是整体如座大山地盖过来,小珠不自觉地坐步后退,一退他就势再进,小珠就一边去了。

轩源旁边看着,不时让小珠看他的状态,又让扶着他的身子去感受。小珠只觉得他身子里似空空的,力下不去,抓不住力点……这种状态,好像是无根的……

小珠再与阿深推,尽量把自己松开、浮起,脚板也浮起……似乎好一点了。但阿深加强了进攻,他一逼过来,小珠就坐步后退,一退又坏了。

几次之后,小珠喃喃自语:“是不是我受这个弓坐步的局限,总以为对方来我就坐步,而这样一坐,我就没有余地了,对方一追,我就没有了?”

轩源在旁边一听,当即说:"对啊!练了弓坐步,就不要弓坐步!在推手中要做的是中定,弓坐步是在中定的前提下随势变化的,不要被弓坐步的形相误引!"

小珠尽量双脚踏空,不离不弃,几个回合后,轩源说小珠的状态与之前大不同,起码多了几个平衡,输得没那么快……

晚上轩源打电话来,就小珠上午的状态总结一下:“小珠,看到你从弓坐步中突破出来,也许是突破瓶颈的时候了,你好好总结一下。”

小珠说:“也许是之前我碰到的老师,或拳友,对推手的理解,多是桩功、基本功、四隅四正训练、自由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的。而弓坐步,是体现推手的基本功,不知觉中我强调了弓坐步,以至一弓就过,一坐就死……”

“师父,那么怎么把四隅四正推手与推手联系?”

轩源说:“四隅四正是一种训练方法,是对身体运动的幅度、身形的中正安舒、接触点的灵敏训练。实际推手中,过多的形相都是有为的、主观的、不自然的,那就出卖自己了。”

“推手中,最重要是中定、零状态、无极、无为,今天你对弓坐步有新的认知,即明白弓坐步的意义在于练习进退幅度的变化,然后又要舍弃而不执着的感悟,这很重要。你看你与阿深后段的推手就是佐证,起码灵活柔韧了,平衡感好了,输得没那么快了!”

在微信群中,小珠把珠妈今天听轩源讲课的课后心得发了上去:

“一,天地轴的重要。百会接天阳,会阴接地阴。人的天地轴保持正直,人在运动中接天地阴阳之气,行拳、练功都是如此,没头没尾是不行的。太极拳要能表现动中之天地轴。

二,轴之似有似无,意之似有似无。有了轴,就不能总在想轴,太强调轴,就造成僵硬。意念也是似有似无,太过重意念,造成精神紧张,要提得起,放得下。

三,意要快,动作要慢。心意,放在动作弧线的轨迹上。心在轨迹,就没有手脚的存在。心意在先,动作以表达,这就可以行云流水,这一点对我启示相当大。

有天地轴,有轨迹,身体手脚既是忽略的,又是恰当地存在的。就如列车司机,是按前方的轨道行驶,而不要老在想车厢是怎样行驶的。

总结:打拳要顺其自然,不要有私心。”

大家看到了小珠妈妈的总结,纷纷称赞,轩源也回应道:“向老人家学习!她的心得太到位了,她是用她的大自在心总结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心生敬畏,天地给了我们大自在心,这是上天对我们最大的馈赠!这就是我白天所讲的最核心内容: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师父,不要迷信经典。但我并不否认师父领入门,修行靠自己的经验。”

“明师领入门,也只有明师才能领入门。但修行靠自己尤显重要。靠自己什么?靠自己的大自在心啊!我说'天地人我’四位老师,'我’是最重要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是我到今天为止,我一生纠结而悟,一生纠结渐明,一生纠结而苦而乐。我最想告诉大家的就是这个!这个我逾七十才明白,悔也,无悔也!希望大家五十知天命之时即明!不再蹉跎光阴岁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