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离婚,孀居30年,53岁想再嫁,她征求家人意见,哥哥:希自决
还记得那个被老公逼着打胎离婚的张幼仪吗?那位上海女子储蓄银行的副总裁,那位上海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那位与大诗人徐志摩离婚后叱咤商界的女强人,无数女性追求自强独立的榜样。
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是徐志摩的离婚成就了张幼仪,就连张幼仪晚年也感慨说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无可厚非,来自于徐志摩的苦难,是成就张幼仪的根本原因。但是,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众多的兄弟也有意无意地推动着她的人生结局。我浅显地分析了张幼仪几位兄弟对她的影响,在亲情这个问题上,亲人的重要性值得启发一二。
图 | 张幼仪
第一,谁决定了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
1915年,张幼仪嫁给徐志摩的时候,嫁妆丰厚程度可谓令人咂舌,全部从欧洲采购,运回来的时候,一车厢火车装不下,还调动了驳船运回硖石。
然而,在很早以前,张幼仪家经历过一段家道中落的时期。张幼仪的父亲只是一个医生,看病还不喜欢收钱,此前一直享受着祖上留下的家业,后来因为长子被怀疑偷窃,张幼仪的父亲为保名节,领着家人搬离了大家族,而且还不要求分家产。整个家庭的经济一下子就陷入了拮据,张幼仪之所以会被要求放弃学业提前出嫁,这也是原因所在。
而且,这是四哥张公权提出的。因为那时张公权刚归国,事业上还没什么建树,但全家就仗着他和学成的二哥赚钱,所以他提议母亲,家里没什么钱,要尽早把女儿嫁出去以减轻家庭重担。
那么,张幼仪那么丰厚的嫁妆,钱是哪里来的?其实还是得益于两位哥哥。
张幼仪订婚的时候13岁,结婚的时候15岁。到了结婚这一年,短短两年间,张幼仪的哥哥们又把整个家族撑了起来。二哥张君劢16岁中举人,后来在政治上还成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当上了民社党主席,1915年时,已任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1914年弃官从商,担任了银行总裁,撑起了家族的经济实力。
先不管哥哥们的权势和财力是否能让张幼仪幸福,但在封建社会下,绝对是保障了张幼仪的婚姻地位。日后徐志摩再大能耐,也离不了婚。张幼仪背靠封建势力,有诸多理由保住婚姻,离婚一事,完全是张幼仪思想上作出改变,自愿签字离婚的。
这里还要说一点的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四哥张公权起主导作用,徐志摩就是他安排给张幼仪的。从提议、物色人选、主持婚事,财力支持,张公权都在经办上花了不少力气。
图 | 四哥张公权
第二,谁推动了张幼仪走向离婚?
1918年7月,徐志摩启程前往美国,学习历史和经济,独留张幼仪在硖石侍奉父母。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假设,如果张幼仪这辈子都不出国,那么她这辈子都不会和徐志摩离婚,因为她的思想始终不会得到改变。
首先要确定的是,张幼仪从头到尾,都是没有出国的意愿的——“我从没想过要与他团聚,因为我以为我的责任就是和公婆待在一起。”而徐志摩的父母、以及徐志摩,那就更不可能同意她出国。
张幼仪的出国之路,从二哥的一句话开始——“你已经对徐家尽了责任了,现在你应该跟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到西方求学。”
图 | 徐志摩与张幼仪
那么疑问又来了?既然张幼仪出国需要面对多方压力——自己的观念、徐志摩的厌恶、公婆的阻拦,那么她又是怎样得以出国的呢?
这一切,都是张君劢促成的。从提议让张幼仪出国开始,张君劢就不断写信给徐志摩,以姐夫身份施加压力,让他写信说服父母同意张幼仪出国。但没想到徐志摩也没有那么听话,将这事一拖再拖,而且还在伦敦传出了与林徽因的出轨绯闻。
那怎么办?难道要张幼仪自己说服公婆吗?那么她心里一定打鼓:“咱不知道出国是什么,咱也不敢问啊。”
为了妹妹的婚姻幸福,张君劢决定亲自出马,因为伦敦的绯闻,以及男人孤身一人时的行事思维,让张君劢断定“徐志摩一定出什么岔子了”。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经常会到上海谈生意,张君劢抓住机会约他碰面喝茶,告诉他:“如果徐志摩在国外读书,而幼仪留在硖石的话,他们两人的心就要愈分愈开了。”
当然,一次面谈说服不了徐申如,日后张君劢经常约徐申如喝茶,各种软磨硬泡,终于在1920年冬,让妹妹踏上了出国的轮船。期间足足历时一年半,足见张君劢为了妹妹真是付出了极大的耐心与苦心。
不过在张幼仪出国之前,她对徐志摩在伦敦的恋情完全一无所知,张君劢也没有告诉她,因为他根本是希望挽救妹妹的婚姻,这也是为什么女人总是最后一个知道丈夫出轨的原因所在。而且要明确的是,直至今日,家族里也没有罕见的“教人离婚之法”。
只是张君劢万万没想到,让妹妹出国,导致了离婚的结果。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刚一开始的那个假设。出国——也就是二哥张君劢,是推动张幼仪离婚的起始因素。
图 | 前排二哥(左)与四哥(右)
第三,谁保住了张幼仪的孩子?
“把孩子打掉。”
“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
“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这是张幼仪在国外怀孕之后,与徐志摩的对话。徐志摩要求把孩子打掉,张幼仪听到这个回答虽然很惊讶,但是当时她却是默默接受了接下来打胎的事情。因为她认为徐志摩是对的,一直以来是自己的观念有问题,所以才会与丈夫格格不入。
可为什么后来孩子又生下来了呢?
事情的转折在于徐志摩玩失踪了,打胎这件事就耽搁下来了。而后,张幼仪一个孕妇,身无分文,在一个语言不通、人生不熟的异国他乡,如婴儿般无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向二哥张君劢求救。
张君劢给张幼仪打去了一笔钱,并回信:“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
来到巴黎后,张幼仪被二哥接到了刘文岛夫妇家养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反省,张幼仪的思想第一次发生了转变,无论如何,她都决心要把孩子生下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张幼仪的二胎,七弟张景秋也参与进来了。是七弟把张幼仪带去了德国柏林生子,并且在怀胎十月里,七弟跟手帮忙煮饭、买菜、打扫卫生,张幼仪几乎什么都不用做。
如果没了二哥的指引,张幼仪能大彻大悟吗?如果没了七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张幼仪能顺利生下次子彼得吗?
图 | 回国后的张幼仪
第四,谁同意了张幼仪再婚?
1922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后,欢天喜地去追林徽因,没想到林徽因已经不辞而别回国,还跟梁思成订了婚,然而徐志摩又转头去追朋友的妻子陆小曼,玩的可谓热火朝天。而另一边的张幼仪,其实也被人喜欢上了。
在德国抚养彼得期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罗家伦向张幼仪抛来了暧昧的意向。但是那时候的张幼仪并不意识到这是罗家伦对她产生的好感,
“他每个星期来看我几回,不是和我一起坐坐,就是陪彼得玩玩。以前我从没有和男人坐得这么近过,可是我猜想他是来看彼得的……”
直到罗家伦问她,“你打不打算再结婚?”张幼仪在日后回味这句话,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但是当时张幼仪的回答很平静:“不,我没这个打算。”
没有再婚的念头,为什么?那时她才二十三岁,还那么的年轻。这是有原因的。
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虽留过学,但是思想上一直没有二哥张君劢开明。张幼仪离婚之后,张公权告诫妹妹:未来五年内,不得教别人看见和某一个男人同进同出,否则别人会以为与徐志摩离婚是因为她不守妇道。
所以再婚?估计张幼仪不是不敢想,压根就没想过。这也造成了她未来几十年的情感空白,这是张公权不能替妹妹所着想到的地方。
当然,其中也有张幼仪自己的选择,
“我明白我在家乡还有个儿子,我一直没教过他,在我善尽作母亲的责任以前,我不可以嫁进另外一个家庭。”
图 | 儿子阿欢、徐申如、张幼仪
那么张幼仪在后来又怎么结婚了呢?
其实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当张幼仪遇到苏纪之医生的时候,她已经孀居了整整三十年。结婚的时候,她已经53岁。
人是需要爱情,需要伴侣的。一个二十来岁的青葱姑娘,独身到已近暮年的老人,大好年华毁于一旦,其中的孤苦寥寂,谁敢说他能理解?
但更悲哀的地方在于张幼仪始终不能理解,婚姻永远是个人的事。她想的是什么?——孀居的女人再婚会让娘家失去面子。
所以苏纪之的求婚,打了张幼仪一个措手不及,她把决定权交给了三个人,分别是二哥、四哥、远在美国的儿子阿欢。有原因吗?——有,因为长兄如父,夫死从子,她认为徐志摩死了,自己是一个寡妇。
四哥对张幼仪再婚一事始终都没有回复。
二哥给张幼仪发电报,一会儿说“好”,一会儿又改变主意说“不好”,最后干脆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自己做决定,
“兄不才,三十多年来,对妹孀居守节,课子青灯,未克稍竭绵薄。今老矣,幸未先填沟壑,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
儿子这边,他直接支持了母亲再婚,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瞻。诸孙长成,全出母训……去日苦多,来日苦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儿子的一个点头给足了张幼仪再婚的勇气,张幼仪有幸与苏纪之医生共同生活了20年。
图 | 张幼仪与儿子阿欢
这么看来,张幼仪再婚,是儿子的话起了决定性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也不能忽略无声胜有声的四哥。
一直以来,张公权都控制着张幼仪的婚姻,这一次他选择不说话,或许心情就如同二哥“一会儿说好一会儿说不好”那般矛盾,思想挣扎于传统与妹妹的幸福之间斗争。最终他选择不表态,其实已经是成全了张幼仪。因为无法现象如果张公权多说一句关于“不”的话,张幼仪会不会放弃结婚的念头?毕竟“长兄如父”这种封建思想的荼毒不是闹着玩的——绝对不能否定张公权当初告诫张幼仪的话,对张幼仪几十年独身没有直接影响。
图 | 张幼仪晚年与孙辈
第五,张幼仪的兄弟们恨徐志摩吗?
这个问题,完全刷新了我们当代人的容忍尺度,张幼仪的兄弟们对徐志摩的态度,真是天大的离谱、荒诞、令人不可思议。
张、徐离婚,二哥张君劢表示:“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
张幼仪的六哥评价说:“徐志摩的志向和气魄都不同凡响”,“他的才气纵横,前途无量”。
张幼仪的八弟崇拜徐志摩入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他要盛装出席婚礼。孙女写《小脚与西服》一书时,他叮嘱要对徐志摩笔下留情。临死前,他遗嘱之一是要在丧礼上朗诵徐志摩的诗。
是不是让你对张幼仪与兄弟间的手足情有了怀疑?张幼仪的兄弟们应该要为张幼仪出一口恶气,将徐志摩这个负心汉劈头盖脸大骂一通才对呀?
其实我们不要忽略一个现象,那些对徐志摩铺天盖地的谩骂声是这个年代才招来的,在民国那时,徐志摩并不招人讨厌,反而朋友多人缘好,名气还享誉一时,就连张幼仪本人也不恨他。
确认了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重新思考那个时代的偶像标尺,甚至以徐志摩作为代表之一,去理解三十年代独有的浪漫——那些沾了才气的才子们,是无法谴责的,人们这种盲目崇拜程度,远比今天的粉丝疯狂。
图 | 张幼仪与孙辈
最后的话
从张幼仪的部分人生转折来看,我们可以感悟到,亲人总是在多方面地推动着我们的人生进程,其中有爱,也有伤害。当他们的一些话与我们的内心矛盾时,我们要听吗?我更趋向于张幼仪二哥教导她的人生信念——“尊重自己内心感受行事”。这很重要,往往日后后不后悔,都取决于自己,而不是埋怨亲人。
当然,血亲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家族很多决定往往带有亲情绑架,不是身不由己就是由不得自己,那么你总该把最坏的结果想在前头,不管是无伤大雅还是遍体鳞伤,承担的都是自己,而不是那个替你选择的人。
亲情是弥足珍贵的,幸福是求之不易的,若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那么撕破脸皮,就是检验亲情的最好方法。
文 | 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