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多年以后》随感
早上起床前在手机上读了一篇树名为《多年以后》的短篇小说,小说以父亲借钱检查身体开篇,叙说了母亲去世以后,留守乡下的父亲以放羊为生,却多次向女儿打电话要钱,也因而引起女儿极大的不满和抵触,因为女儿了解到了父亲“撒谎”要钱是为了给失业的弟弟买机动车搞运输,就愈加对偏心的父亲不满,也因而从内心里疏远了父亲,甚至有意冷落了父亲长途电话里的问候,或因生活的清苦,或因女儿的冷漠,父亲因脑梗而离世。
父亲离世后,女儿家庭因生意失败而濒临绝境,在她最绝望之际,弟弟却突然出现,并带来了运输积聚和借贷的五万元,这雪中送炭的救助是缘于父亲的嘱托和交待,父亲只是个纽带,是用力所能及的本能播撒着爱的种子,他深爱着每一个儿女,也希望他们都能美好的生活。
小说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毫无波澜地平铺直叙,读来让人心生震憾,因为那份伟大父爱被世俗的误解,因为人性最终的被爱感动。该文在网上的传播量惊人,评论高达三千多,显然这是一篇极成功的小说,而只所以如此成功,更多的是因为他贴近时代,具有绝对的真实性。
这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科技化一日千里,在经济主导物质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思想与生存方式正不断物质化、趋利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物质化、功利化,而传统的亲情却日渐瓦崩离析,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独子化、泛自由化离婚潮催生的单亲家庭,大移民时代的独立自由等许多的综合因素造就各人顾各人的时代现实,空巢老人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旧时代那种所谓的三纲五常、亲情道德都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传统的家族帮、父子兵、结拜兄弟、认干亲等亲情形式被敝弃,代之的是权权结盟、权商结盟、经济体结盟。在这种文化现象背景下的新生代,亲情、责任、公德等方面也正在受到不断的稀释。
此前我曾看到过多则“女儿(儿子)以自杀逼母堕胎,不准母亲生二胎”的新闻,更看到过“留日学生机场弑母”、“北大学生杀母”相关的新闻,这无数的痛心之后,是让我们更为忧心的时代环境。
没有那个时代的教育投入能赶得上今天,没有那个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水平普及到今天这个程度,但这种教育依然是一种唯功利化的教育,一种非良性赛跑并忽略人性的竞赛。
我家卓儿每天都有很多的家庭作业,周末也不例外,昨天下午看她还有两份试卷未做完,我不仅心生恻隐,摸着她的头说:“姑娘辛苦了”。姑娘却边写边偏头笑着对我说:“不辛苦,别的同学还有报四个补习班的呢”。傍晚我去王师傅家取工具时,他的儿子也还在写作业,我再次说起孩子的辛苦,王师傅就笑着说:你们姑娘与我儿子同级,她这学期做了六本卷子,我儿子做了八本呢,他补习班还买了两份。
我不知道在温室里做试卷的孩子幸福还是在山野里放羊的孩子幸福,只觉得现代教育忽略了让孩子接受吃苦的训练,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亲情责任的教育,虽然这许多并不是学校的责任,同样许多家长也爱莫能及,一条大船上同徙,谁又能够刻意留下来?但一个制度的产生,国家机器绝对可以做得到校正,譬如古代的举孝廉制度,包括被现代社会视之为糟粕的“立贞节碑坊”,其实也可以借鉴,当然不是泛时代化的荣誉证书。
写到这里已与小说的评说无关,甚至离题太远,但我想每篇文学作品的价值都应在于其社会意义上的惊觉和醒悟,现代教育包括现代的物质文化似乎并没有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和责任感,没有提升现代人对公益、对社会、对忠诚与道德的修为,这正是时代所应思考的主题,科技按钮文化下的现代人劳度强度越来越低,但与身边的朋友交流,焦虑、无奈与心累依然让许多人感到“亚力山大”,更有许多人诉说寂寞,这寂寞甚至超乎时代,令人心惊,因为许多人甚至找不到自己的群体,即使手机里拥有好友数千人,但愿意静心坐在一起促膝夜谈的却没有几人。只是日子总在过,网络超前繁华,从BBS时代到QQ时代,再到今天的自媒体、快手、抖音等各类短视频,我们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却更多是空虚,当某天在医院里看到一排挂吊水的天真孩童每人手里抱一部手机发愣或是痴笑的时候,我的茫然就如同又看到了一篇“隐富豪同学聚会遭戏弄”和短视频或说是这篇《多年以后》式的小说,因为它们都透着时代化的功利,而不只是纯粹的人性。
附:小说《多年以后》原贴图文
多 年 以 后
文/大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