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证治经方心裁(1)八味肾气丸:月经后期、经期过长、崩漏、闭经
一.八味肾气丸(又名肾气丸)
【原文】
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4.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组成与用法】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功效】温补肾阳。
【医案】
1. 月经后期
初诊: 2005年9月9日。凌某,41岁,平素月经周期常提前,经量多,经色鲜红,夹血块,放置宫内节育环后月经连续后期3个周期,末次月经延后不潮,服用催经药物之后于8月27日来潮,经量少,经色鲜红,无血块,无痛经。近来小便次数增多,每夜如厕至少3次,小便常规检查正常,足跟酸楚。生育史:1-0-3-1。舌稍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月经稀发。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菟丝子12g 枸杞子12g 续断12g 五味子5g,7剂。
二诊:2005年9月16日。跟酸好转,夜尿减少为一次,舌脉如上。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潼蒺藜12g 覆盆子15g 五味子5g 鸡内金6g 芡实15g 金樱子15g,7剂。
三诊:2005年9月29日。月经于9月22日来潮,量多一天,6天净,足跟痛楚,舌脉如上。
中药守9月9日方,7剂。
四诊:2005年10月6日。寐浅,下肢酸痛,令人不安,舌脉如上。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五味子5g 杜仲12g 酸枣仁20g 潼蒺藜10g 夜交藤20g,7剂。
五诊:2005年10月13日。上症悉除,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以巩固疗效。
2. 月经后期
初诊:2007年2月10日。朱某,21岁,未婚,末次月经11月20来潮,至今未转,小腹作胀明显。近1年多来月经周期经常延后,最长4个月来潮,经量不多,经色鲜红,5~6天净,经前小腹发胀,至经行时缓解。白带不多,纳欠,进食后胃脘痞饱,大便偏溏。性激素检测:孕酮0.5nmol/L(正常值10.62~81.28 nmol/L),雌二醇<37pmol/L(正常值202~774 pmol/L),睾酮、泌乳素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6mm,子宫三径之和11.8cm。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1)月经稀发。(2)子宫偏小。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5g 桂枝5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菟丝子15g 枸杞子12g 巴戟天12g 陈皮10g,6剂。
二诊:2007年2月16日。月经2月13日来潮,经量较多,小腹隐痛,无血块,无腰痛,纳欠,倦怠,舌脉如上。
治法:益肾调经。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5g 桂枝5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益母草12g 香附10g 神曲10g 鸡内金6g,7剂。
3.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8月23日。邵某,35岁,月经按期于8月4日来潮,开始3天经量多,以后经量减少,经色鲜红,至今20天未净,下腹及腰痛,足心疼痛,下肢酸软,倦怠乏力,纳便正常。平时月经后期,经量中等,7~10天净。生育史:1-0-1-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肾止血。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生地15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6g 泽泻6g 阿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 旱莲草20g 海螵蛸30g,3剂。
二诊:2005年8月26日。经量已少,咖啡色,腰痛减轻,小腹痛除,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地榆20g、槐花20g,3剂。
三诊:2005年8月31日。阴道出血8月27日净,足心疼痛,舌脉如上。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八味肾气丸加何首乌15g、旱莲草20g、续断12g。
4.崩漏
初诊:2007年5月16日。周某,41岁,停经2个月之后,月经于5月4日来潮,至今13天未净,经量已少,色淡红,伴腰部酸楚。近2年来月经周期紊,常常延期至2个月一潮,7天净。带下不多,纳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治法:益肾止血。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鹿角胶(烊冲)10g 仙鹤草20g 荆芥炭10g 海螵蛸30g,5剂。
二诊:2007年5月26日。阴道出血净已4天,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以巩固疗效。
5.闭经
初诊:2006年4月24日。丁某,23岁,自初潮起月经不调7年,婚后未避孕未孕1年多。月经史:16岁初潮,37天~6个月一潮,因此长期服用调经类中药或性激素催经。经量先多渐少,经色鲜红,夹血块,5~7天净。经前乳房胀痛,小腹胀,经期小腹胀痛。带下不多,纳可,二便正常。末次月经2005年12月23日来潮。B超检查提示:子宫三径35mm×25mm×35mm,子宫内膜厚度6mm。性激素测定:雌二醇132pmol/L(正常值77.1~1145.0 pmol/L),泌乳素340.32uIU/ml(正常值25.44~634.52 uIU/ml),均在正常范围,孕酮0.5nmol/L(正常值3.816~50.562 nmol/L),睾酮4.6nmol/L(正常值0.31~4.51 nmol/L)。生育史:0-0-0-0。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炎,宫体后位,大小正常,质地中等,活动度正常,压痛,两侧附件压痛。西医诊断:(1)子宫偏小。(2)闭经。(3)慢性盆腔炎。(4)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补肝益肾。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5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9g 泽泻10g 菟丝子15g 淫羊藿12g 巴戟天12g 何首乌15g,7剂。
二诊:2006年5月4日。月经未转,矢气多,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槟榔10g、赤小豆30g,7剂。
三诊:2006年5月11日。矢气已消,舌脉如上。
中药守4月24日方,加丹参15g、鸡血藤30g、川牛膝30g,14剂。
四诊:2006年5月26日。月经5月24日来潮,经量少,经色淡,今天经量转多,经色转鲜红,无腹痛,舌脉如上。
治法:和血调经。
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9g 炒白芍10g 川芎6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益母草15g 香附10g 丹参10g 菟丝子15g,7剂。
6.闭经
初诊:2007年2月12日。黄某17岁,停经3个月未潮,无不适症状。平素月经周期30~60天,7天净,经量一般,经期第3天小腹疼痛明显,1天后缓解,白带不多,纳可,寐安,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行经。
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12g 当归9g 川芎6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6g 益母草20g 香附10g 丹参15g 路路通10g 川牛膝20g 鸡血藤30g,7剂。
二诊:2007年2月26日。经水未转,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仅为6mm,子宫三径之和11.2cm,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肝肾。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5g 桂枝5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9g 泽泻10g 菟丝子15g 淫羊藿12g 巴戟天12g 枸杞子15g,7剂。
三诊:2007年3月5日。经水未转,无不适,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四诊:2007年3月8日。月经3月6日来潮,经量少,今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和血调经。
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9g 炒白芍10g 川芎5g 白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益母草15g 香附10g 鸡血藤15g 丹参12g,5剂。
7.赤带
初诊:2005年11月3日。陈某,31岁,月经10月21日来潮,10月29日来诊,带下量多如水阵下,原有子宫肌瘤伴子宫腺肌症(子宫前壁有一9mm×10mm×10mm大小子宫肌瘤,前壁余肌层回声紊乱)以及慢性盆腔炎病史,小腹常痛,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纳便正常。经投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防风、白芷、羌活、徐长卿、贯众、椿根皮、茵陈、蒲公英,5剂仍无效。近日来带下未减,且出现咖啡色,下肢酸,倦怠。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肾补脾,佐清湿热。
方剂:八味肾气丸合薏苡附子散加味。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5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丹皮炭10g 泽泻10g 薏苡仁20g 龟版胶(烊冲)10g 椿根皮20g 贯众炭30g,5剂。
二诊:2005年11月8日。带中血消,带量减少,色白透明,足跟疼痛,精神佳,纳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龟版胶、椿根皮、贯众炭,加鹿角霜10g、金樱子20g、芡实20g、扁豆20g,5剂。
三诊:2005年11月12日。带下除,跟痛消,纳欠,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去金樱子、芡实,加谷、麦芽各10g,5剂。
8.妊娠腰痛
初诊:2005年7月30日。章某,25岁,孕近3个月,腰椎疼痛3天,倦怠无力,寐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益肾安胎。
方剂:八味肾气丸合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丹皮6g 泽泻10g 杜仲12g 桑寄生15g 续断12g 菟丝子12g 酸枣仁12g,4剂。
服药之后,腰痛若失。
9.妊娠腰痛
初诊:2006年1月23日。戴某,40岁,末次月经12月15日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腰痛6天,倦怠,早晨面部潮热2天,纳可,二便正常。有子宫肌瘤病史,大小约11mm×8mm×10mm。生育史:1-0-2-0,两次自然流产分别发生于妊娠70多天和50多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肾安胎。
方剂:八味肾气丸合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5g 山茱萸12g 淮山药20g 茯苓10g 丹皮10g 泽泻10g 桑寄生15g 续断12g 菟丝子12g 巴戟天12g,5剂。
二诊:2006年1月28日。腰痛、倦怠、面部潮热诸象均除,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2月6日。无腰痛,B超检查提示宫内单胎存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10.堕胎后腰痛
初诊:2005年8月3日。虞某,30岁,婚后未孕经过治疗之后,于停经33天时阴道曾经少量出血,尿妊娠试验阴性,7月20日即停经47天时检测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64.35mIU/ml,孕酮86.4nmol/L,B超检测孕囊4mm×3mm×4mm,提示孕卵枯损,建议放弃继续妊娠,改用四物汤加益母草、香附、延胡索、鸡血藤、丹参、茜草、蒲黄,7月22日阴道出血增多,与经量相当,见小血块,之后出血减少,又改用生化汤加减治疗,当阴道出血将净时,再改用清热止血中药治疗。就诊时阴道出血净已4天,腰痛剧烈6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淡附片5g 桂枝5g 熟地15g 山茱萸12g 淮山药15g 茯苓10g 泽泻10g 丹皮10g 杜仲12g 续断12g 旱莲草15g,6剂。
二诊:2005年8月13日。服药之后腰痛已除,舌脉如上。
八味肾气丸加菟丝子15g、续断12g、杜仲12g,7剂。
11.妇科手术后腰痛
初诊:2006年6月8日。金某,46岁,因多发性子宫肌瘤(三个),最大的约51mm×37mm×50mm,于2006年2月28日行子宫部分切除术,术后腰痛3个月,偶有小腹胀已2个月,劳累后加剧。月经自17岁初潮起,术前月经周期25~30天,术后周期以提前为多,色黯红夹块,经量正常,无痛经,4~6天净,术后带下明显减少,无气味。纳可,寐安。末次月经5月16日来潮,今已净。生育史:2-0-1-2,已行两侧输卵管结扎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肥大,宫体前位,部分切除,质地中等,活动,无压痛,两侧附件无压痛。
治法:补益肾气。
方剂:八味肾气丸加味。
附片3g 桂枝3g 熟地片15g 淮山药15g 芋肉12g 茯苓10g 泽泻10g 丹皮10g 杜仲12g 枸杞子15g 菟丝子15g 续断12g,7剂。
二诊:2006年8月11日。上药服毕,腰痛即除。
【按语】
八味肾气丸又名肾气丸,是益肾之祖方,由此方派生出许多益肾而兼具其他功能的系列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等。益肾方剂都是以补益肾阴、肾精的药物为基础的,称为滋补肾阴的方剂,在此基础上,当加佐的温阳药物占据主导作用时,便成为补益肾阳的方剂。这体现了中医理论脏腑功能物质第一性的观念,即脏腑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肾气丸本身含有六味地黄和桂、附两组补益阴阳的药物,因而属于肾阴肾阳两补的方剂,由于原方中桂、附所用的份量很少,与其他滋肾方剂相比,略偏于温补罢了,因此适用于肾阳虚者,也适用于肾虚但无火热者。故尤在泾称“是方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明·薛己的《校注妇人良方》是一本流传极广的书,计有27种刻本,他的很多医案被收录于《名医类案》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运用八味肾气丸取胜的。故《四库全书提要》称:“然己治病,务求本源,用八味丸、六味丸直补真阳真阴,以资化源,实自己发之。”薛己对八味肾气丸的运用已经到了极致。
《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故妇女经、带、孕、产诸疾大都与肾有关,肾病无实,因此许多疾病都可以用具有益肾作用的八味肾气丸来治疗,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案1、案2同为月汛衍期,但年龄老少不同。案1年过四旬,经量少,夜溲频多,足跟酸楚,脉细,一派肾阳不足之象,虽经色鲜红,舌质稍红,仍可用肾气丸加菟丝子、续断、潼蒺藜、覆盆子、杜仲等治疗,肾精肾气充足,无须催经,月经自然依期而至,此蓄满则自溢也。方中五味子、水陆二仙丹都有益肾敛尿作用。鸡内金味甘,性平,可治遗尿,张锡纯又称其有“善化瘀血,即能催月信速于下行”之功,此又为一药两用。案2年轻未婚,但小腹作胀明显,原以为孕酮、雌二醇低,子宫内膜厚度薄,子宫偏小,非一时能够来潮,不意以肾气虚论治,投肾气丸加菟丝子、枸杞子、巴戟天、陈皮,仅服3剂,经水即潮,称其神速,也不过誉。
案3为经期过长,腰腹足心疼痛,下肢酸软,倦怠乏力,脉细,表现出肾虚系列现象。《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滑精、余沥不禁、经带淋漓不止,亦责肾失封藏,肾气丸能益肾来治疗“小便反多”,亦助其封藏之功。方中丹皮味苦、辛,性微寒,生用具有凉血活血之功,炒炭可以凉血止血。以八味肾气丸加阿胶、仙鹤草、旱莲草、海螵蛸、地榆、槐花,可以益肾固涩,收敛止血,治疗肾虚引起的经期过长。
案4为崩漏,患者年近天癸将竭之时,此乃多事之秋,最常见的便是月经失调,而补益肾气是此年龄段该病的治疗大法。患者血量少,色淡红,腰酸楚,肾气虚弱显现,故以肾适用八味肾气丸加鹿角胶、仙鹤草、荆芥炭、海螵蛸温补肾气止血,一诊而愈。《妇科冰鉴》用肾气丸治疗崩漏时说:“不可以肉桂动血执泥,此余屡用屡验者。”
案5、案6均为闭经。案5从初潮伊始,即月经衍期、闭经,子宫发育偏小,就诊时虽停经4月,但子宫内膜仍只有6mm,却无分毫苦痛,似属无云不雨状态。尽管经前、经期乳腹胀痛,且妇科检查有慢性盆腔炎,但从当前的辨证来看,仍属肝肾不足。此类闭经的治疗应当“先予后夺”,即先补后泻法。故用肾气丸加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何首乌补益肝肾,3诊时预料胞宫将近充盈,故用肾气丸加丹参、鸡血藤、川牛膝攻补兼施,活血催经。待经转之后,改为当归芍药散加味以畅流。案6病情与案5近似,故治疗原则和处方遣药亦颇类似。《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肾脉微涩为不月”,即是此证。闭经有虚实之分,辨证最为重要,《素问·腹中论》用四乌鰂骨一藘茹丸(药有海螵蛸、茜草、雀卵、鲍鱼汁)攻补兼施治疗血枯引起的“月事衰少不来”,而我以肾气丸加味治疗闭经,亦是仿其意而用之。
案7系赤带,原为带多如水,虽经清湿热方药治疗,非但乏效,反而带中夹赤,腿酸倦怠,脉细。《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有“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一语,此“液溢”对于女子,便是带下之疾。因清热无效,改用肾气丸合薏苡附子散加龟版胶、椿根皮、贯众炭治疗,赤带即除。贯众味苦、涩,性微寒,《本草纲目》称“治下血崩中,带下”,炒炭之后,止血功效尤佳。
案8案、9案系妊娠腰痛,此为堕胎之先兆。古人有“梁折钟坠”之戒。腰为肾之腑,益肾可以健腰固胎,而肾气丸正能治疗“虚劳腰痛”,与益肾药相伍,一举而就。
案10为堕胎后腰痛,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折腰”。此梁已折,钟已坠,亡羊而须再补牢,益肾气以补不足,防日后之不虞。
案11为妇科手术后腰痛,此类病症,在临床上颇为多见。《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患者将近此数,肾气已虚。以本虚之体,复受手术斫伐,其肾气更虚。故以益肾为治,一诊而愈。